那英为何跟刀郎过不去?

如题所述

评委们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了刀郎的入选资格上。部分评委力挺刀郎创造了十年唱片销售的最高纪录,也是草根代表,很有时代性。可这一观点立刻遭到了那英、丁薇在内的一些评委的反对。他们表示刀郎太缺乏音乐性,不应作为考虑。在音乐性和商业性产生冲突,评委各执己见的情况下,主席那英再次强调要将音乐性作为第一参考,坚决反对将刀郎纳入“十年影响力歌手”的候选人。�0�2�0�2�0�2�0�2本来,我一直以为我喜欢刀郎的歌没什么的,大家都喜欢过呗。那英主席的一席话,让我等忽然高大起来——原来我们都是农民,原来刀郎送歌到KTV,就是送歌下乡,为农民放声歌唱!我虽然是个门外汉,但从来没有听过因歌而“被界定”身份的事儿,听歌还听出城乡差别来了。�0�2�0�2�0�2�0�2那英和刀郎之争,被堂皇地套上“音乐性”和“商业性”之争的借口,为农民唱歌的歌手,因此而被评委主席“断然否决”,这显然不是刀郎的悲哀,而是那英的悲哀、风云榜的悲哀。�0�2�0�2�0�2�0�2一个被“农民”喜欢的歌手,却具备充满威胁的“商业性”,这有些不可思议,说明农民的市场有多大!其实,我更愿意认为那英的观点代表的是一大部分 “主流”对“民间”的不看好,不承认,不正视,是一种不合理的心态。不是那英跟刀郎过不去,而是那英们跟刀郎们过不去。�0�2�0�2�0�2�0�2作为一个纯属民间的“改革派”、“创新派”歌手,刀郎的歌有过较大的争议,但并不影响其大举流行,攻城略地。以民间方式流行的歌曲,并非就缺少音乐性,反过来,那些所谓主流的、高雅的东西,往往是吸纳了民间的精华。别忘了,我们极度崇拜的一些西方名歌名曲,原本就是乡村音乐,牛仔歌曲,而不是诞生于贵族聚会、学院殿堂上。所谓的音乐性本身并无民间与主流之分,音乐就是音乐,具有共同的审美价值。在强调音乐性的同时,我们更关注音乐的多样性,这才是生命力之所在。刀郎的歌曲有没有“音乐性”?这显然是“强”与“不够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强”的,比如每一次听《2002年的第一场雪》,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情绪里头有雪花纷纷落下。�0�2�0�2�0�2�0�2说到评选项目上来,刀郎被候选的仅仅是“十年影响力歌手”,按理说就应该由民间来判断,影响力的大小,不是那英说了算的。这十年期间,刀郎的影响力显然不是一句“缺乏音乐性”可以抹杀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