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怎样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

如题所述

科学家们曾以实验来考察愉快、不愉快的心境对作业的影响。实验者把被试分为两组,让两组被试都解答一些作业题。这些作业题有的有解,有的无解。之后,让第一组被试想象一次成功的演说,使之产生愉快的心境,让第二组被试想象一次失败的演说,使之产生不愉快的心境。然后让两组被试回忆作业的内容,结果显示在成功的心境下对未解答的作业题回忆的作业数多,而在失败心境下对已解答的作业题回忆的作业数多。由此可见,良好的心境使人能更积极主动地面对失败,继续寻找解决途径。而心境不良的人也许出于平衡心理的需要,总是回避失败的情况居多。
从心理学上讲,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散性,即在心境发生的时候,人及一切事物都带着这种情绪状态,它会扩散和蔓延。例如愉快喜悦的心境,似乎会使各种事物都染上“快乐的色彩”,愁闷的心则会使人在任何场合下都闷闷不乐。影响心境的因素很多,其中有自然因素,如天气的好坏,但更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对学生而言,家长的一个眼神,教师的一个动作,同学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决定他这一天的心境,进而影响到他这一天的学习状态。不过相同的情况对不同性格的人影响程度也不同,乐观的人可以使自己尽快摆脱不良心境的干扰,始终或至少在大多数时间里保持良好的心境,对自己的工作学习产生正面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细心观察、积极引导、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正如前面的试验所说明的,乐观的人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失败。他把失败看作是一种暂时的,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现象,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迈向新的成功。乐观的人能使自己较轻松地承受生活的压力,并以他的乐观精神给周围人以激励,从而赢得他人的真心喜爱,为自己营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曾建议保险公司录用一些乐观情绪值高的人,他们都是在传统招聘中被淘汰的,而他们第一年的业绩就比其它人高了20%,第二年更是高出50%。悲观的人恰好相反,他的生活中似乎处处是死胡同,而别人也不愿整天面对一张布满愁云的脸,林黛玉式的性格只能在古典小说中才会被人欣赏。乐观性格和悲观性格的形成虽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内,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因为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而这是一种思维习惯,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形成的。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总是永久性的(即能不断发生的),而且是普遍的(即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他们能努力促成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事件发生,他们也会视为暂时的,对其发生的原因也能采取乐观现实的态度。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而且只能靠运气,坏事才是永远的。在解释坏事原因时,或者每件事都责怪自己,逐渐变得自艾自怨,无力自拔;或者都委过于他人,变得毫无责任感。就象对待考试成绩,同样没考好,乐观的孩子会坦然接受并主动分析错题原因以便改正。悲观的孩子或者认为:都怪我太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好,反正我是学不好了。或者认为:都怪题太难,要是简单点就好了。结果该改的题一点都没看,考试意义也失去了一半。其实仔细想来,这种观点多少是教师和家长灌输而成的。如果教师或家长只重分数而不去引导学生寻找原因,积极改正,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如此天长日久,成绩可想而知。退一步讲,即使他在重压之下把成绩提了上去,整日生活在恐惧或怨恨之中,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而且这样的学生也很容易形成障碍型人格,于个人于社会都是不利的。既然我们知道通过培养能够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那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就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表扬孩子要实事求是
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孩子不等于只能说好话,表扬赞许固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滥用也会适得其反。如今多数独生子女处于“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父母每天忙于工作,相对来说祖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些,尤其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两家宠着一个宝贝,孩子在“甜言蜜语”中泡着,性格中很容易出现“唯我独尊”的成份,在家人的有求必应中也会形成无往不利的错觉。这种看似开朗乐观的孩子其实却是脆弱得不堪一击。一旦上学之后有什么事不如意,或被教师批评了,就变得一蹶不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甚至由此而轻生。这其实是家长表扬不得法或舍不得批评孩子的结果。也曾有两个孩子,一二年级时都是优秀生,成绩相差无几。换了班主任之后,不知为什么,他总对其中一个看不顺眼,动辄批评一番,而对另一个却赞赏有加。时间久了,被批评的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博得老师的欢心,也就放弃了;被表扬的觉得无论自己怎样做都能得到表扬,所以也不再努力。结果两人的成绩都落到了最后。因此,表扬学生时要具体明确,指出他确实做得好的地方,而且要多关注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比如有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因为他把多数时间放在解答附加题上。我们应该看到他勇于克服困难和乐于探索的精神,在表扬这种精神的基础上再指导他考试技巧,会更有利于孩子积极向上品质的培养。
二、对做错事的孩子进行批评之前,要考虑恰当的方式。
批评孩子的第一要点就是恰如其分。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过度批评会给孩子造成过度的内疚和羞辱感,超过了使孩子改错的程度。而不批评又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磨灭其改正错误的愿望。”如果孩子因为在课堂上稍微舒展一下筋骨或与同位说两句悄悄话就招来一顿横眉怒骂甚至两记耳光,他显然不会心悦诚服地就此改正,而更有可能“不敢言而敢怒”,从此心怀怨忿,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要给教师出点难题。但碰到上课调皮的孩子,视而不见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还影响了别人听课。在这方面我很佩服魏书生的做法:让犯了小错的学生表演个节目,出点儿洋相,稍微让他尴尬一下,使他在笑声中接受批评。其次,掌握乐观的批评方法,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让孩子明白犯错的具体原因,而且明白他所犯的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攻击他的人格,使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不要牵三挂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帐都翻了出来,使学生觉得即使改了也没用,因为都象记号一样烙在了身上。操行评语改革之后,要求多写优点,先从整体上肯定孩子,再以委婉的语气反映出一两处不足,使孩子和家长易于接受进而改正,我想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三、恰当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
二战期间美国有一批士兵上了战场,他们中纪律涣散、行为怪异的“问题青年”占了多数。心理学家发给他们一批信,让他们按时抄送给自己的亲人作为家信,内容全是本人遵守纪律、勇敢作战、获得嘉奖之类的话。在我们看来,这明明是谎话,但一段时间过后,“谎话”变成了现实,写这些信的战士们果然个个变得英勇无畏、纪律严明了。这其实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相同的例子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教授要求同学们象对待“白天鹅”一样对待同班的一位“丑小鸭”式的姑娘,主动和她交朋友,热心邀请她参加各种活动,真心地赞美她。后来,奇迹出现了:自卑沉默的“丑小鸭”真的变成了“白天鹅”,不仅在心理上,容貌上也出现了令人惊奇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适当地运用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评价学生时多用肯定性语言,少用或不用否定性语言。对特别内向自卑或其它“问题学生”,不仅老师多肯定,还要动员其它学生多给他关心,以集体的乐观向上来感染他,使他尽快摆脱不良性格的影响。在这里,孤立或群起而攻之的方法是万万不能使用的,因为这种方法既严重伤害了被孤立学生的感情,使他也许终生难以摆脱“差生”的阴影;也扭曲了孤立别人的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趋于残暴和冷漠。这都与培养乐观性,培养人才背道而驰。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
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而且似乎能直觉地感知你是否言行一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乐观性格,教师首先要具有乐观的精神。说易行难,除非本来就是乐天派,已经定型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当初选上师范师专时没考虑到性格问题,教科书中也没有这一章,教了十几年书才刚刚听说“心理学”这个词,又有“英语达标”“上网”“电教”之类的新名词接踵而至。家里老人孩子一大摊,学校又要竞争上岗,时不时学生、家长再闹点不大不小的事,想想都头大,还谈什么乐观!但为了孩子,为了真正尽到教师的职责,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培养乐观主义并不等于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正如前面所说,它只是一种思维习惯,只要持之以恒,是可以形成的。比如同样的情况下,你选择以下哪种思维或表达方式呢?
如果你了解了乐观主义的真正含义,相信你不会选错。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时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思维,表面看只是几字之差,效果却大不一样。如果我们能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肯定性语句的运用,是能形成自己的乐观思维的。而教师的乐观精神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五、开展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当然不是只靠个别教师就能完成的任务,是需要学校乃到全社会来关注的。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虽然还相对处于比较平和的时期,许多心理问题却是在这一时期萌芽的,中学生更是到了变化剧烈的阶段,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社会心理知识的缺乏和对心理问题的漠视使他们欲诉无门。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断加深,学校首先担负起了为学生做心理疏导的责任,许多学校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其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学生只有在心理波动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乐观健康的人格,才能更好的学习知识,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