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继明明考中了进士,为什么吏部铨选会落第呢?铨选到底相当于什么?有没有他人呢给详细解答

如题所述

张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的鲜活意境,又将孤舟漂泊人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情景聚合,使得诗句在情真意切中扣人心弦荡气回肠,脍炙人口的诗句广为流传,也使得寒山寺随了诗行为众人知晓。诗行光芒万丈,但张继的一生却极其坎坷落魄。

现存资料中,张继的生平记录极少。张继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然而,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的文官由吏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也就是说,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等,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

枫桥夜泊:寒山寺与张继的故事
张继

张继虽然考中进士,却在铨选中被淘汰了。于是在京城中漂泊等待机遇,但张继为人孤傲,不屑巴结权贵,所以一直没有谋得一官半职。窘迫际遇中写下《感怀》诗句发出无奈感慨。

《感怀》

【唐】张继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漂泊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占领了洛阳,又直逼长安,唐玄宗赶紧逃跑,一时之间,京城人士纷纷逃离,张继也成为其中一员。而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乘船南下,开始了他的江南流寓之旅。并在一个秋夜,乘船来到枫桥下,萧瑟秋季,洪亮钟声,始终挂怀的国家凋敝的景象、百姓悲苦的流离惨状和个失意境遇注定了不眠之夜,不禁愁绪郁结,吟出闻名千古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寒山寺与张继的故事
枫桥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但整个王朝生产凋敝,人民流离,财政拮据,于是就任用深通经济的刘晏主持国家建设。在追随者们的支持下,刘晏政绩出色。而刘晏也任用了一批真才实干的官员,其中,张继就得到刘晏信任。于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但是,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3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张继考中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宋代以后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隋唐时期,进士只是通过了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然铨选(quán xuǎn)落第,不得不回到家乡。在古代,不是说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衣食无忧了。只有获选为“士”,才有机会被任命为为官。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面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01
这问题简单。我也不用多引,就用百度百科来写好了。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很明显关键在于“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到底算落第还是及第?

所以关键是解释唐朝的“铨选制度”。

至唐﹐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唐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

张继就是在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但是却没有在吏部主持的铨选中获得官职。天宝十二年是杨国忠为相的第二年,玄宗朝堂已经相当的腐化,漏掉个把张继这样的才学之士再正常不过了
第3个回答  2021-03-30
一、张继为何写《枫桥夜泊》
一首《枫桥夜泊》,让张继在千年之后依然受到人们铭记称颂,张继的诗文并不算少,收录在册的数量也有不少,可是让人们反复吟诵的只有《枫桥夜泊》和《宿白马寺》,这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哀伤。
读过这两首诗的人都知道,虽然用词精炼,描写的景色也很有意境,但是通篇一个愁字了得,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张继是当年的科举考试落榜了,伤心之余才写下了这首诗。
所以,在诗词大会上,提问说当时张继是因为什么而发愁的时候,就连博士生也选择是因为张继落榜,流落在他乡,银钱不够,只好寄宿在游船上,但是很可惜,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图片:张继寄宿在游船上漫画剧照
历史记载,张继并没有落第,相反,他当年的成绩还不错,中了进士,可是深究下去人们就会发现,进士的张继并没有做官,反而是在之后投身军旅,成了一名盐铁判官,这是为什么呢?
唐代门第之见非常森严,哪怕像李白这样有才华的人,如果没有贺知章的引荐他也无法做官。而且在唐朝,科举制度已经无法成为鲤鱼跳龙门的捷径了,当时除了科举考试以外,还要进行一个铨选。
这种铨选其实在隋朝已经有了雏形,但是没有被完善使用,到了唐朝,由于中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科举考试,铨选制度被进一步采纳优化,成了唐朝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可以说,科举考试是考验一个人的才学、修养,而铨选制度则更侧重于一个人的口才、反应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的直观评判。

图片:科举考试剧照
可是由于铨选制度在当时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主观问题上,容易导致人才流失,张继就是考上进士之后,在铨选时被筛下来,导致他和文官无缘。
这样的打击确实让张继一时非常彷徨,但是还没有到愁绪不断的地步,根据历史记载,之后张继弃笔从戎,到军队当了智囊团中的一员,并且表现还很不错,被提升为盐铁判官,在当时也算是一个美差了,可以说张继还是能够过上不错的日子的。

图片:张继考上进士漫画剧照
张继的文风开始转变,是在晚唐时期动荡的局面,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张继就开始了四处飘零的生活,原本还算稳定的生活现在却变得如浮萍一般。
而且在颠沛流离过程中,张继身体越发不好,而之前在军营的经历更增加了张继忧国忧民的心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张继写下的诗作都比较哀愁,但是愁的并非自己的前程,而是自己的国家。
因此写下《枫桥夜泊》时,并不是因为张继落榜穷困潦倒,而是由于晚唐局势混乱,他不得不四处游走,并且身体还很虚弱的原因
第4个回答  2021-03-28
没有落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都曾点评没有落榜。张继是因为碰到了安史之乱,被迫漂泊南方。

张继,谜一样的大唐诗人,新旧唐书难寻其踪,留给历史的身影也极其模糊,只知他天宝年间在世,与刘长卿、皇甫冉同个时代,生卒不详,身世无考,和王之涣一样,只能从好友的一些墓志悼文中窥见一二。

如果不是千年以前某个晚上寒山寺夜半的钟鸣,或许今日,我们都不知道张继是何许人也。

如今我们说起张继,大都因为那首《枫桥夜泊》,他因为铨选落选而写下的这首诗,很多人看来,张继便是一个典型“落第文人”的落魄形象,可其实,张继不仅没有落第,而是风光中了进士,只是在最后的铨选中遗憾被淘汰,按当今的话来说,就是笔试过线,却在最后一轮的面试中被刷了下来,单从这点来看,张继似乎并算不上是落魄。

当时正值天宝年间,唐由盛转衰,动乱一触即发,众多文人士子因此错过了当权者的关注,人生节奏被彻底打乱,这并不奇怪。

同时期的皇甫冉,才华横兴,佳作不断,一生也总身居低品小官,无升无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