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迅的社戏里的人情美

求鲁迅的社戏里的人情美作文400字左右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

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

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烧吃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这里的写景叙事绘人,同样聚焦于“我”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追求:向往热情友好、淳朴温厚的人际关系,美好和谐的人情味和人性美。

扩展资料:

《社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第一部分写“我”在北京看京戏,那荆具般的长凳,胖绅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看过戏之后,决心和它“告别”,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在偏僻的小村庄和农民孩子一道看社戏,那“宛转、悠扬的横笛声,使“我”“白失起来”,那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

看过戏之后,虽然是“远哉遥遥”了,然而却一直念念不忘。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戏和在农村看社戏,看戏时所接触的人物、环境、感受,就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8
  鲁迅的小说往往以冷峻的笔调,深刻反映旧中国民生的痛苦和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劣根性。而他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社戏》(选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则在乡村生活中表现儿时的乐事——看社戏,给人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一、《社戏》之美,在那美的形象
  1、母亲的形象
  文中写到“我”在春天夏初随母亲归省平桥村,其时正是社戏上演的时候。由于一大早就叫不到船,因而“我”急得要哭,这时,“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对年长的外祖母的体恤,唯恐惹她老人家生气,又怕“我”年纪小跟随别人一同去,一则唯恐出事,二则给别人添乱。因而这一天“我”为看不成社戏,既不去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看到“我”沮丧的样子,也“很为难”。但当双喜打了包票之后,“我”乘坐八叔的航船要走的时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体贴和关爱。
  当“我”和小伙伴们从赵庄看戏半夜归来,“我”望见母亲已在桥脚上站着了。由此可以推想当“我”离去后,母亲对“我”是何等的牵挂!她是什么时候来到桥脚上的?又不知来了几次?来了多长时间?当“我”深夜未归时,她的心里是何等的惊慌和焦急!当母亲看到我们终于回来时,“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这谴责声中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忧虑、担心和挂念。但当母亲意识到儿子终于平安回来,“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作者正是在这平淡的言语中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体贴,一切尽在不言中。
  2、农村孩子的形象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人。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作为客人,他们“和我一同玩”,“伴我来游戏”,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在平桥村,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这种友爱和照顾在“看社戏”一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勤快的桂生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憨厚无私的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纯真的童心和纯洁友爱、和善美好的性情。
  小说对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双喜的性格刻画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戏遇到波折,“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而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3、乡民的形象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发现了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并不是吝啬的人;“我”夸了他一句豆很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后来他又亲自送上“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多么热情和善的老人,多么坦荡无私的胸怀啊!从六一公公身上,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友爱的品性。
  二、《社戏》之美,在那美的情感
  在作者笔下,“我”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然而,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可见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我”对平桥村的那份美的情感。
  “我”对平桥村的那份美的情感,是因为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看到的是弯曲密布的河道、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仙境般的戏台、碧绿的豆麦、依稀的赵庄、夜渔的灯火;听到的是悠扬的歌吹、潺潺的水声;嗅到的是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吃到的是乌油油的结实的罗汉豆。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这样优美的景色,“我”对平桥村的挚爱之情隐然可见。
  “我”对平桥村的那份美的情感,更是因为那地方的人情淳厚,民风淳朴。“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里的人热情好客,小朋友们也因“我”来而“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虾”、“放牛”,充满童真之趣;在小村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更让“我”高兴的事是在这儿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社戏,他们一个个聪明,热情,活泼,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戏,才会有和他们偷豆吃豆的趣事,而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蔼,母亲的关怀,也都让“我”倍觉亲切。
  在这临海的平桥村里,自然美与人情美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我”沉醉、感动;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 系令“我”难忘。因而“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