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国军编制简介是什么?

如题所述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参谋总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
  兵力: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第三集团军孙桐萱部,共计十二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一个独立骑兵旅及其他直辖部队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五集团军曾万钟部、第六集团军杨爱源部、第七集团军傅作义部、第十四集团军卫立煌(兼)部、第十八集团军朱德部,共计三十二个步兵师、五个骑兵师及其他直属部队。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兵力:第十集团军刘建绪部、第二十三集团军唐式遵部、第二十五集团军陈仪部、第三十二集团军上官云相部,共计二十二个步兵师及其他直属部队。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兵力:第九集团军张发奎(兼)部、第十二集团军余汉谋部、第十六集团军夏威部,共计八个步兵师及其他直属部队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兵力:第十一集团军李品仙部、第二十三集团军孙震部、第二十九集团军王瓒绪部、第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部、豫鄂皖边区游击总指挥廖磊部,共计二十六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及其他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兵力:第十七集团军马鸿宾部、骑兵第七集团军门炳岳部,共计六个步兵师、四个骑兵师及其他直属部队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理)
  兵力:第十九集团军罗卓英部、第二十集团军商震部、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第三十集团军王陵基部、第三十一集团军周礨部、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樊崧甫部,共计五十二个步兵师及其他直辖部队。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
  兵力:第十六军董钊部、第二十七军范汉杰部、第九十军李文部,共计玖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及其他直辖部队
  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
  兵力:第五十七军缪徵流部、第八十九军韩德勤部、游击总司令沈鸿烈部,共计七个步兵师及其他部队
  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
  兵力:第六十九军石友三部、第九十九军朱怀冰部、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部,共计五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及其他部队

  1945年4月国军战斗训序列表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第一方面军:司令长官卢汉,副司令长官关麟征
  下辖:第六十、五十二、九十三军
  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副司令长官夏威、邓龙光
  下辖:第四十六、六十二、64军
  第三方面军:司令长官汤恩伯,副司令长官霍揆彰、张雪中
  下辖:第十三、二十、二十六、七十一、九十四军
  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王耀武,副司令长官夏楚中
  湘西:第十八、七十三、七十四、一零零军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副司令长官曾万钟、孙蔚如
  下辖:孙蔚如第四集团军、董钊第三十集团军、王仲廉第三十一集团军、李文第三十四集团军、俞济时第三十六集团军、丁德隆第八十四集团军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杨爱源、朱德
  下辖:杨爱源第六集团军、赵承绶第七集团军、孙楚第八集团军、王靖国第十三集团军、朱德第十八集团军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副司令长官刘建绪、唐式遵、上官云相
  下辖:唐式遵第二十三集团军、李觉第二十五集团军、李默庵第三二集团军
  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副司令长官孙震、郭寄峤
  下辖:刘汝明第二集团军、孙震第二十二集团军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副司令长官:吴奇伟、郭忏、王东原、陈继承
  下辖:王敬玖第十集团军、周礨第二十六集团军、冯治安第三十三集团军及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吴奇伟部、湘鄂川黔边区清剿总指挥傅仲芳部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傅司令长官蒋光鼐
  下辖:余汉谋第一二集团军及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香翰屏部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副司令长官傅作义、马鸿逵
  下辖:赵寿山第三集团军、马鸿逵第十七集团军、李铁军第二十五集团军、马步芳第四十二集团军及傅作义所辖驻绥远、榆林地区的部队如晋绥陕边区朱绍良邓宝珊部、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第三十五军、暂三军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副司令长官王陵基、杨森
  下辖:孙渡第一集团军、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及第四、四十四、九十、九十九军等。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副司令长官:何柱国、牟中衍、李明扬、王懋功
  下辖:何柱国第十五集团军、李品仙第二十一集团军、陈大庆第十九集团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9
1,最高军事机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是最高军事统帅 。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共分为十二个大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 潜 ,作战地区 平汉路方面。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西山, 作战地区 山西方面。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 苏浙方面。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 ,作战地区 两广方面。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 津浦路方面。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作战地区 ,湖北西北方向 。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作战地区 广东 。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朱绍良 ,作战地区 甘宁青方面。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作战地区 两湖方面。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 ,作战地区安徽 。
第十一战区 ,司令长官孙连仲 ,作战地区华北 。
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 ,作战地区陕西内蒙 。
3,战区下面是集团军(军团)、军、师 。
4,
就战略与兵力言,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心,保卫京沪杭,期间也发生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四、第五、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心”,战略目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以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方式,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定为战时政府之实质统治机构,也将统率国军的委员长取代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实际领导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首都武汉组织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华南战场重要据点广州亦极为危险,至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至重庆。为了此战略异动变量,加上兵士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动。而跟随战区,中日战争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而中国也正式迈入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二期抗日战争。
1939年-1943年,随战争型态趋于固定,战区除了小更动之外,并无太大变化。1944年则因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成立,战区再度予以更新。除了将中国战区涵盖缅甸与越南之外,更增加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及第三方面军。1945年中日战争末期,为了反攻及9月之后的胜利受降准备,战区扩充为十二战区并维持方面军设置。值得一提的是,以接受日军投降及遣返日俘为主的最后一次战区划分,因受苏联红军进军东北等因素影响,受降区或战区并未涵盖长城以北。

“战区”的编制原为军事委员会为抗日所作的军事作战部署,抗战前夕为五个战区,至1945年增至十二个战区。这些战区分别受到各地行营指导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统一指挥全国陆、海、空军。行政院所属的军政部、海军部,归军事委员会兼管。
1945年后,各战区陆续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成立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下辖第三、五集团军;另将西南各省部队编为一、二、三、四四个预备军,随时听候调遣。1937年9月17日,军事委员会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1937年10月26日,增设第七战区,以刘湘为司令长官,下辖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团军,在长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程潜,在平汉路作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在山西作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在苏浙作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在粤桂作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战;第六、第七战区撤销,增设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守备甘宁青地区。1938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1938年11月军令部在南岳召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撤销广州、重庆、西安行营,增设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的战地党政委员会,并根据战局变化对战区进行了调整。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为卫立煌(1947年3月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1948年改制为太原绥靖公署);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司令长官为顾祝同;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司令长官为张发奎;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长官为李宗仁;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司令长官为朱绍良(后改制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因南北战区相距数千里,难于统一指挥,1938年12月,军事委员会设立桂林行营、天水行营,分任西南、西北各战区的作战指挥。
桂林行营统辖第三、四、九战区,天水行营统辖第一、二、五、八、十战区及鲁苏、冀察战区。1939年2月,撤销重庆行营,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别设立成都行辕和西昌行辕。10月,恢复设置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12月,增设昆明行营。1940年4月,撤销桂林行营、天水行营。5月15日,撤销第十战区。1945年1月,军事委员会再次调整战区及战斗序列,撤销第四战区、鲁苏战区,恢复设置第十战区(1945年10月改为衢州绥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为福州绥靖公署),增设汉中行营(即后来的华北剿总)、赣州行辕。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主要是为了接收日本占领区与对抗中国共产党做好准备。
1945年6月26日,增设第十一战区(后来的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二战区(后来的张垣绥靖公署),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准备接收华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蒋介石划中国战区为15个受降区,由中国国民党所属部队分别接收侵华日军128万余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战区接收平津和冀鲁,第十二战区接收热河、绥远和察哈尔。军事委员会于1945年9月设立北平行营(也就是后来的华北剿总)、东北行营(后来的东北剿总)。10月,撤销昆明行营。12月,设立武汉行营(后来的华中剿总)。1946年3月,设立西北行营(后来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4月,撤销成都行辕,改设重庆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