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什么是宾语前置

如题所述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4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第2个回答  2017-12-24
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出,为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如:"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第3个回答  2017-12-24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1、2、3、4,都是宾语后置。唯独第5,是宾语前置。你可以分析一下就会明白了。)
宾语前置句
1.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今日之事何如?
3. 客何为者?
4. 何辞为?
5. 大王来何操?
6. 沛公安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