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如题所述

《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一个理想和现实不统一的人,在从心还是从命的人生大问题上挣扎纠葛的故事。挣扎的过程其实就是程蝶衣的女性心理与师哥分分合合的过程。在程蝶衣的身上浓缩了20世纪历史投射下的整个社会的变迁,让他不能神形合一。导演借其影射了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在20世纪这一百年中的悲剧的命运。


小豆子如何长成程蝶衣?

程蝶衣并不是一朝练成的,影片为塑造他的性格与命运走向作了精心的铺垫设计——


第一步:切除男根

小豆子(程蝶衣)从小右手长了六根指头,实际上这是导演对于男根形象的外化。他的母亲亲手把他的“男根”切除送去学戏。


第二步:破处

在那爷选剧团的时候,小豆子(程蝶衣)又一次把《思凡》错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他从小就是一个人戏不分的人,这句怎么也改不过来,触怒了那爷。整个剧团的孩子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苦就是想上台,被小豆子(程蝶衣)毁了。大师兄出面执行惩罚。惩罚的刑具——烟杆,象征男性的阳具,捣破小豆子的嘴巴,流下血迹。视觉形象上的设计,意味着是段小楼破了程蝶衣的处,“破处”之后的小豆子真正变成了女人,这一转就是一辈子,从戏里到戏外,他都变成了女人。他要对这个师哥(霸王)从一而终,这一性格也奠定了他日后的悲剧命运。


第三步:生子

张公公府一夜凌辱之后,程蝶衣在张府门口执意要把一个弃婴捡回。张公公代表着封建余孽,弃婴在这一场戏中出现。寓意这个孩子是张公公与程蝶衣的“孽种”。这个孽种果然在文革中行忤逆之事,终酿成众人的悲剧。张公公最后一次出场于1948年的戏院门口卖烟,人已痴傻,并由上图这一个镜头构成一张“全家福”。

甚至要再来一张张公公和两位角的合照,代表着一个时代彻底终结,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第四步:死在舞台上

程蝶衣在文革结束后在与师兄的彩排中拔剑自刎,是想要终结在这个角色身上,在虞姬的角色里从一而终。在改革开放后,一个京剧明显走向没落的时代里,他生无可恋,他甚至等不及上正式的舞台,因为这个时代或许再也没有正式上台的机会了。



谁是真霸王谁是真虞姬?

《霸王别姬》中的假霸王和假虞姬

虞姬——程蝶衣

霸王——段小楼

舞台上的霸王和虞姬,生活里都不是。导演用了几场戏为我们点出真假:


霸王回营,到底走五步还是七步?

曾经不可一世的段小楼低声下气到袁四爷的府上去求他救程蝶衣。以某种眼光看,袁四爷和段小楼是情敌关系,而袁四爷又曾因为段小楼的存在遭到蝶衣拒绝,所以更想要挫其锐气。这段戏的设计是袁先假装不认识段小楼,以示轻蔑,再重提霸王回营是五步还是七步的问题。这不仅显示四爷的专业程度,也有一层隐喻。霸王回营,段小楼步幅太大,七步走成五步,威而不重,隐喻了段小楼还差两步,最终没有成为一个真霸王。


菊仙赴死

文革的批斗大会上,演了半辈子“霸王”的段小楼在生死跟前不堪一击,坚定与妓女划清清界。他把深爱自己的女人推进火坑,背弃情感和做人的底线。菊仙在批斗大会后回到家换上嫁衣悬梁自尽。在象征道德和尊严的“万世师表”牌匾下,一个出身低贱的妓女拿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爱,捍卫了作为人的最后尊严。她像不肯苟活的虞姬,坚守住贞烈。

《霸王别姬》中的真霸王和真虞姬

虞姬——菊仙

霸王——袁四爷



为什么袁四爷每次看戏坐二楼侧台?

城头变幻大王旗,袁四爷稳坐钓鱼台。为什么他不坐中央?其实这是当年梨园行的规矩。袁四爷坐的这个位子,行话叫“上不封顶”,意为这个位子的票价是上不封顶的,愿意给多少给多少,价高者得,像拍卖。一出戏结束,旦角下场前按惯例都要朝这个位子飞眼儿,所以,这是一个捧旦角的位子。

影片给袁四爷一个只有额头照明的光,他的眼神向下闪烁,应了之后他说:袁某也恍惚起来了,以为是虞姬再世。四爷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梨园大拿,是一个懂行的戏痴。搁现代,就是“京剧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

程蝶衣唱戏,好在投入,入了化境。无论时局如何,观众是谁,他都忘我表演。即使现场鸡飞狗跳,他也纹丝不乱,步子节奏一个不差。他的表演征服了来看戏的日本兵,日本虽然用武力战胜了中国,日本人却依然要进戏园子来听这门国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比硬实力更绵长。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抗日?


袁四爷被菊仙拿住了什么软肋?

作为梨园行大拿也有吃瘪的时候,而这个给他吃瘪的人就是人人都说聪明的菊仙姑娘。为了不让四爷继续刁难段小楼,菊仙闯进袁府,把剑一亮,四爷立刻服软帮忙去救蝶衣。这把剑是他送给程蝶衣的,菊仙知道了他和程蝶衣不可告人的关系,以此要挟。他害怕别人知道他“玩相公”,只好服软。当然四爷心里也是想去救程蝶衣的。(这几个字自己不小心变大:他们是真爱)


为什么程蝶衣在法庭上一心求死?

还是因为菊仙出的手。好不容易四爷答应来帮程蝶衣站台,只要他自己在说供词的时候点出是挨了打被日本人胁迫才去唱堂会,那罪名就可一笔勾销。可偏偏程蝶衣在法庭上不卖这个好,还表达了对日本军官青木的认可。他为何一心求死?答案在前一场戏,菊仙把段小楼给自己的保证书作为诀别信给了程蝶衣,段小楼保证之后再也不和程蝶衣唱戏来往,得此消息的程蝶衣一心求死。


为什么程蝶衣要烧了戏服?

因为他再也不可能和段小楼一起同台唱戏了。前一场戏是他被小四抢了虞姬的角色,失去上台资格。当时的段小楼不得不在形势前低头,与小四演霸王别姬。导演用一个精心的场面调度来加重霸王这顶冠帽所含的意义,通过霸王帽子的传递,表示每个人都不想担这个责任,传到菊仙,菊仙也做不了主,最后程蝶衣接了过来。程蝶衣亲自给段小楼戴上行头,自绝于舞台。程蝶衣烧戏服的时候面上非常平静,内心心如死灰。戏服都是他扮过的角色,他在心底与这些角色告别。


克劳迪娅·卡汀娜,意大利老牌性感影星。(费里尼《八又二分之一》里饰演男主梦境中的女神)身为第46届戛纳电影节评委,她对《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的女性扮相赞不绝口,惊为天人。然鹅,女神任性地为张国荣投下一票:最佳女主角!她认为他扮演的是女人,自然是争夺最佳女主角。一票之差,使张国荣与戛纳影帝失之交臂,饮恨法国。如今,佳人已逝,唯有通过胶片一解相思。


京剧在建国后一直命运坎坷,可即便文革,都有回光返照的京剧样板戏。改革开放以后因其他娱乐形式的兴起,一代京剧观众消失,京剧真正走向没落。程蝶衣的死意味着京剧的衰弱,伴随着的一个时代的隐退,一批戏痴的消失。


一句话总结:《霸王别姬》是华语电影迄今为止最高峰。相比较《活着》、《蓝风筝》,这部影片拥有好命运。


关灯拆电影,公众号ktlfilm2046,只读经典,国内含金量最高电影公众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02

《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一个理想和现实不统一的人,在从心还是从命的人生大问题上挣扎纠葛的故事。挣扎的过程其实就是程蝶衣的女性心理与师哥分分合合的过程。在程蝶衣的身上浓缩了20世纪历史投射下的整个社会的变迁,让他不能神形合一。导演借其影射了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在20世纪这一百年中的悲剧的命运。


小豆子如何长成程蝶衣?

程蝶衣并不是一朝练成的,影片为塑造他的性格与命运走向作了精心的铺垫设计——


第一步:切除男根

小豆子(程蝶衣)从小右手长了六根指头,实际上这是导演对于男根形象的外化。他的母亲亲手把他的“男根”切除送去学戏。


第二步:破处

在那爷选剧团的时候,小豆子(程蝶衣)又一次把《思凡》错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他从小就是一个人戏不分的人,这句怎么也改不过来,触怒了那爷。整个剧团的孩子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苦就是想上台,被小豆子(程蝶衣)毁了。大师兄出面执行惩罚。惩罚的刑具——烟杆,象征男性的阳具,捣破小豆子的嘴巴,流下血迹。视觉形象上的设计,意味着是段小楼破了程蝶衣的处,“破处”之后的小豆子真正变成了女人,这一转就是一辈子,从戏里到戏外,他都变成了女人。他要对这个师哥(霸王)从一而终,这一性格也奠定了他日后的悲剧命运。


第三步:生子

张公公府一夜凌辱之后,程蝶衣在张府门口执意要把一个弃婴捡回。张公公代表着封建余孽,弃婴在这一场戏中出现。寓意这个孩子是张公公与程蝶衣的“孽种”。这个孽种果然在文革中行忤逆之事,终酿成众人的悲剧。张公公最后一次出场于1948年的戏院门口卖烟,人已痴傻,并由上图这一个镜头构成一张“全家福”。

甚至要再来一张张公公和两位角的合照,代表着一个时代彻底终结,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第四步:死在舞台上

程蝶衣在文革结束后在与师兄的彩排中拔剑自刎,是想要终结在这个角色身上,在虞姬的角色里从一而终。在改革开放后,一个京剧明显走向没落的时代里,他生无可恋,他甚至等不及上正式的舞台,因为这个时代或许再也没有正式上台的机会了。



谁是真霸王谁是真虞姬?

《霸王别姬》中的假霸王和假虞姬

虞姬——程蝶衣

霸王——段小楼

舞台上的霸王和虞姬,生活里都不是。导演用了几场戏为我们点出真假:


霸王回营,到底走五步还是七步?

曾经不可一世的段小楼低声下气到袁四爷的府上去求他救程蝶衣。以某种眼光看,袁四爷和段小楼是情敌关系,而袁四爷又曾因为段小楼的存在遭到蝶衣拒绝,所以更想要挫其锐气。这段戏的设计是袁先假装不认识段小楼,以示轻蔑,再重提霸王回营是五步还是七步的问题。这不仅显示四爷的专业程度,也有一层隐喻。霸王回营,段小楼步幅太大,七步走成五步,威而不重,隐喻了段小楼还差两步,最终没有成为一个真霸王。


菊仙赴死

文革的批斗大会上,演了半辈子“霸王”的段小楼在生死跟前不堪一击,坚定与妓女划清清界。他把深爱自己的女人推进火坑,背弃情感和做人的底线。菊仙在批斗大会后回到家换上嫁衣悬梁自尽。在象征道德和尊严的“万世师表”牌匾下,一个出身低贱的妓女拿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爱,捍卫了作为人的最后尊严。她像不肯苟活的虞姬,坚守住贞烈。

《霸王别姬》中的真霸王和真虞姬

虞姬——菊仙

霸王——袁四爷



为什么袁四爷每次看戏坐二楼侧台?

城头变幻大王旗,袁四爷稳坐钓鱼台。为什么他不坐中央?其实这是当年梨园行的规矩。袁四爷坐的这个位子,行话叫“上不封顶”,意为这个位子的票价是上不封顶的,愿意给多少给多少,价高者得,像拍卖。一出戏结束,旦角下场前按惯例都要朝这个位子飞眼儿,所以,这是一个捧旦角的位子。

影片给袁四爷一个只有额头照明的光,他的眼神向下闪烁,应了之后他说:袁某也恍惚起来了,以为是虞姬再世。四爷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梨园大拿,是一个懂行的戏痴。搁现代,就是“京剧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

程蝶衣唱戏,好在投入,入了化境。无论时局如何,观众是谁,他都忘我表演。即使现场鸡飞狗跳,他也纹丝不乱,步子节奏一个不差。他的表演征服了来看戏的日本兵,日本虽然用武力战胜了中国,日本人却依然要进戏园子来听这门国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比硬实力更绵长。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抗日?


袁四爷被菊仙拿住了什么软肋?

作为梨园行大拿也有吃瘪的时候,而这个给他吃瘪的人就是人人都说聪明的菊仙姑娘。为了不让四爷继续刁难段小楼,菊仙闯进袁府,把剑一亮,四爷立刻服软帮忙去救蝶衣。这把剑是他送给程蝶衣的,菊仙知道了他和程蝶衣不可告人的关系,以此要挟。他害怕别人知道他“玩相公”,只好服软。当然四爷心里也是想去救程蝶衣的。(这几个字自己不小心变大:他们是真爱)


为什么程蝶衣在法庭上一心求死?

还是因为菊仙出的手。好不容易四爷答应来帮程蝶衣站台,只要他自己在说供词的时候点出是挨了打被日本人胁迫才去唱堂会,那罪名就可一笔勾销。可偏偏程蝶衣在法庭上不卖这个好,还表达了对日本军官青木的认可。他为何一心求死?答案在前一场戏,菊仙把段小楼给自己的保证书作为诀别信给了程蝶衣,段小楼保证之后再也不和程蝶衣唱戏来往,得此消息的程蝶衣一心求死。


为什么程蝶衣要烧了戏服?

因为他再也不可能和段小楼一起同台唱戏了。前一场戏是他被小四抢了虞姬的角色,失去上台资格。当时的段小楼不得不在形势前低头,与小四演霸王别姬。导演用一个精心的场面调度来加重霸王这顶冠帽所含的意义,通过霸王帽子的传递,表示每个人都不想担这个责任,传到菊仙,菊仙也做不了主,最后程蝶衣接了过来。程蝶衣亲自给段小楼戴上行头,自绝于舞台。程蝶衣烧戏服的时候面上非常平静,内心心如死灰。戏服都是他扮过的角色,他在心底与这些角色告别。


克劳迪娅·卡汀娜,意大利老牌性感影星。(费里尼《八又二分之一》里饰演男主梦境中的女神)身为第46届戛纳电影节评委,她对《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的女性扮相赞不绝口,惊为天人。然鹅,女神任性地为张国荣投下一票:最佳女主角!她认为他扮演的是女人,自然是争夺最佳女主角。一票之差,使张国荣与戛纳影帝失之交臂,饮恨法国。如今,佳人已逝,唯有通过胶片一解相思。


京剧在建国后一直命运坎坷,可即便文革,都有回光返照的京剧样板戏。改革开放以后因其他娱乐形式的兴起,一代京剧观众消失,京剧真正走向没落。程蝶衣的死意味着京剧的衰弱,伴随着的一个时代的隐退,一批戏痴的消失。


一句话总结:《霸王别姬》是华语电影迄今为止最高峰。相比较《活着》、《蓝风筝》,这部影片拥有好命运。


关灯拆电影,公众号ktlfilm2046,只读经典,国内含金量最高电影公众号。

第2个回答  2016-12-29



把93年的《霸王别姬》和96年的《风月》进行对照比较,其实难度很大,因为两部电影的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毕竟《霸王别姬》作为内地最优秀的电影,并不是一小部分人的观点,而是绝大部分人的观点,而《风月》虽然也是质量上乘的片子,但是和前者相比还是较为匠气。

 

但是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又是如此之多,都是汤臣影视出品,都是两岸三地合作的影视佳片,导演都是陈凯歌,主创中都有张国荣和巩俐,年代背景基本都是民国时期。自然二者还是相当具有可比性。

 

张国荣的“疯魔”

其实写《霸王别姬》的难度不亚于解读一本国学名著,总归还是因为它太宏大,太精细,太多隐喻可以去揣摩,就如同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一样,得前后攀援着看,不能孤立解读。

 

要说《霸王别姬》中的人物,首当其冲的就是程蝶衣,张国荣的程蝶衣之所以被誉为影史经典形象,还是在于他的“不疯魔不成活”,把人生当做戏,把戏看做人生,把段小楼作为楚霸王,让楚霸王成为心灵依靠。

 

当有人把艺术和人生等同, 那处于凡世中的观影者自然心生敬佩,因为程蝶衣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这就是行为替代效应,我们想让自己变成他。

 

关于程蝶衣,最大的印象还是在于他对于段小楼的同志之爱,有人说程蝶衣这个角色本身性取向就是男人,从他儿时的角色造型和眉眼就能看出,其实这是谬论,这么一说,世间清秀男子难道都是gay不成?

 

其实程蝶衣性取向的改变并不是瞬间的,也不是先天的,而是一步步的“肉体阉割”和精神阉割。

 

第一次的“肉体阉割”是在片头他的母亲为了他能进戏班,用刀把他多余的一根手指切掉;第二次则发生在喜福成戏班为了给张公公唱戏,程蝶衣唱《思凡》的时候总是唱错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被段小楼用烟枪捣口腔,致使流血,其实这里的烟枪和口腔分别隐喻了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这样的举动无疑大大加深了程蝶衣的性取向变化;而最为关键的第三次则发生在为张公公唱完戏之后,张公公对程蝶衣的性侵犯,本来一个男性少年被性侵犯之后,心灵伤害已经相当大,加上是个太监的性侵犯,则心灵尤为受伤。

 

三次的“肉体阉割”只是表面的,重要还是精神阉割,就是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句《思凡》中的唱词一直被程蝶衣唱作:“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为此一直被师傅打骂,为什么程蝶衣这么在乎这句唱词呢?

 

我觉得这应该是他最后的一点坚持了,其实他本身并不是同志倾向,儿时和段小楼的同床相拥也只是青春年少的自然而已,所以他还是一直坚持自己是“男儿郎”的性意识,但是注意,转变成“女娇娥”的性意识正是在段小楼用烟枪捣他口腔的时候转变的。

 

所以说到底还是段小楼的原因,无意识地一步步将程蝶衣的性取向转变。

 

片中除了这一个大问题外,在情节上也有一个很有趣的对称,那就是段小楼和程蝶衣的互救。

 

第一次是日本人刚进北平,段小楼因为得罪汉奸而被日本人逮捕,程蝶衣准备去救段小楼,但是由于菊仙的求救而故作傲娇不救,直到菊仙妥协,承诺救出段小楼之后再也不和段在一起,程蝶衣才去救段。

 

第二次是1945年时期,程蝶衣因为上次为救段小楼而在日本人那里唱堂戏被捕,这次是段小楼为了救程蝶衣向袁四爷求救,但是袁四爷开始时却为难段小楼,意欲不救,直到后来菊仙拿宝剑威胁袁四爷,这才救了蝶衣。

 

这两个对称“三角救人”情节我们能看出很多信息:

一、第一次段的入狱是他自己的莽撞造成的,第二次蝶衣入狱是由于第一次救段造成的,所以原罪在段。

二、第一次不管菊仙有没有求救,蝶衣都会救段,而第二次不管段有没有向袁四爷求救,袁四爷自有主张,段不起任何作用。所以蝶衣成为了救霸王的虞姬,而段只是一个被虞姬救的霸王。

三、第一次求救,菊仙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蝶衣把自己和段归为一对;第二次段求救,也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袁四爷把自己和蝶衣归为一对。所以蝶衣都是两次三角关系的中心。

 

电影如此精细的安排其实是在揭示这样一个主题:所谓的“霸王别姬”,虞姬是中心,而霸王只是附属,虞姬是“真虞姬”,而霸王却是“假霸王”。

 

这样一个明面上经常被提出的主题,并不只是由段小楼、那坤、袁四爷等人说出或者暗示,更多的只是在一个人“疯魔”似的演出才让我们更加深刻的领悟到这样一点,那个人就是张国荣。

 

竟流落在烟花巷

《风月》是汤臣影视在1996年出品的一部电影,由王安忆编剧,根据叶兆言的《花影》一书改编,导演陈凯歌,摄影指导杜可风,这些定义电影文本和镜头语言的主创基本保障了本片的质量。而张国荣、巩俐、何赛飞作为主演也让本片在演技层面上没什么可以挑剔。

 

本片的摄影是一大看点,杜可风此次用了高光柔焦进行拍摄,并增加了画面的对比度和鲜艳度,使得电影中的画面色彩浓郁而富有质感,很多镜头场景都相当考究,由于这次主要解读人物,就不详细分析镜头语言了。

 

《风月》讲述了江南封建大家族庞氏一族中,由病态生存环境中诞生的病态人物的病态爱情故事。这句话很拗口,但是基本能概括本片主要叙述的内容。

 

张国荣在本片饰演庞氏家族中大少爷妻子的弟弟,少年时期因为在姐姐、姐夫所营造的荒诞阴翳的生存环境下成长,从而导致了心灵的扭曲,其后虽然到了大城市上海闯荡十年,但是其职业也只是欺骗贵妇感情,从而索要钱财的勾当(如果说之前张国荣饰演的电影角色还只是拥有渣男体质,那这次的角色设定就是渣男职业了)。

 

而巩俐饰演的则是从小生长在糜烂和大烟编织环境中的庞家大小姐,因为从小吸大烟,而被夫家辞亲。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是过继到庞家作为大小姐弟弟的端午,名义上是半个主子,实际上还是个下人。

 

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张国荣饰演的郁忠良、巩俐饰演的大小姐和端午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纷。

 

颇为有趣的是,本片的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民国时期的江南封建大家族,一个是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而《霸王别姬》则是民国时期的北平,这三个故事发生地点都是颇有代表性的地域,江南封建大家族代表着民国时期思想陈腐落后的封闭,上海代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繁华大都市,而北平则是政治权力几度易主,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标志。

 

《风月》中的人物和《霸王别姬》中的一样,都逃不过大时代下,历史圈子的迷宫,后者中有“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不管是程蝶衣还是段小楼,或是菊仙,都是如此,程蝶衣想活在戏中,但是一生都被外界所打扰冲击;段小楼世俗中人,只要活着就行,而菊仙则敢爱敢恨,在情感链条断裂之后,只能选择自杀。

 

《风月》则依然如此,忠良以为逃离了庞家的大染缸,就能获得新生,去往北京接受新知识新文化,但是命运还是让他踏上了去向上海的火车,十年之后依然由于和庞家的牵牵绊绊而丢掉了性命;大小姐也是如此,意外在情感上战胜了忠良,可以当上新娘子,可还是被内心挣扎的忠良下毒变成了活死人;端午算是最好命的一个,从淳朴忠心的下人最后做到了颇有心机的当家,可是最后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毕竟,在那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谁能一世稳定?

 

其实,不管是《霸王别姬》,还是《风月》,都是对于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或者是对于当下的另一种思考,我们四处突围,最后也只是停留在历史的圈子里,从没有走出来过。

第3个回答  2016-12-29



把93年的《霸王别姬》和96年的《风月》进行对照比较,其实难度很大,因为两部电影的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毕竟《霸王别姬》作为内地最优秀的电影,并不是一小部分人的观点,而是绝大部分人的观点,而《风月》虽然也是质量上乘的片子,但是和前者相比还是较为匠气。

 

但是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又是如此之多,都是汤臣影视出品,都是两岸三地合作的影视佳片,导演都是陈凯歌,主创中都有张国荣和巩俐,年代背景基本都是民国时期。自然二者还是相当具有可比性。

 

张国荣的“疯魔”

其实写《霸王别姬》的难度不亚于解读一本国学名著,总归还是因为它太宏大,太精细,太多隐喻可以去揣摩,就如同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一样,得前后攀援着看,不能孤立解读。

 

要说《霸王别姬》中的人物,首当其冲的就是程蝶衣,张国荣的程蝶衣之所以被誉为影史经典形象,还是在于他的“不疯魔不成活”,把人生当做戏,把戏看做人生,把段小楼作为楚霸王,让楚霸王成为心灵依靠。

 

当有人把艺术和人生等同, 那处于凡世中的观影者自然心生敬佩,因为程蝶衣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这就是行为替代效应,我们想让自己变成他。

 

关于程蝶衣,最大的印象还是在于他对于段小楼的同志之爱,有人说程蝶衣这个角色本身性取向就是男人,从他儿时的角色造型和眉眼就能看出,其实这是谬论,这么一说,世间清秀男子难道都是gay不成?

 

其实程蝶衣性取向的改变并不是瞬间的,也不是先天的,而是一步步的“肉体阉割”和精神阉割。

 

第一次的“肉体阉割”是在片头他的母亲为了他能进戏班,用刀把他多余的一根手指切掉;第二次则发生在喜福成戏班为了给张公公唱戏,程蝶衣唱《思凡》的时候总是唱错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被段小楼用烟枪捣口腔,致使流血,其实这里的烟枪和口腔分别隐喻了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这样的举动无疑大大加深了程蝶衣的性取向变化;而最为关键的第三次则发生在为张公公唱完戏之后,张公公对程蝶衣的性侵犯,本来一个男性少年被性侵犯之后,心灵伤害已经相当大,加上是个太监的性侵犯,则心灵尤为受伤。

 

三次的“肉体阉割”只是表面的,重要还是精神阉割,就是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句《思凡》中的唱词一直被程蝶衣唱作:“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为此一直被师傅打骂,为什么程蝶衣这么在乎这句唱词呢?

 

我觉得这应该是他最后的一点坚持了,其实他本身并不是同志倾向,儿时和段小楼的同床相拥也只是青春年少的自然而已,所以他还是一直坚持自己是“男儿郎”的性意识,但是注意,转变成“女娇娥”的性意识正是在段小楼用烟枪捣他口腔的时候转变的。

 

所以说到底还是段小楼的原因,无意识地一步步将程蝶衣的性取向转变。

 

片中除了这一个大问题外,在情节上也有一个很有趣的对称,那就是段小楼和程蝶衣的互救。

 

第一次是日本人刚进北平,段小楼因为得罪汉奸而被日本人逮捕,程蝶衣准备去救段小楼,但是由于菊仙的求救而故作傲娇不救,直到菊仙妥协,承诺救出段小楼之后再也不和段在一起,程蝶衣才去救段。

 

第二次是1945年时期,程蝶衣因为上次为救段小楼而在日本人那里唱堂戏被捕,这次是段小楼为了救程蝶衣向袁四爷求救,但是袁四爷开始时却为难段小楼,意欲不救,直到后来菊仙拿宝剑威胁袁四爷,这才救了蝶衣。

 

这两个对称“三角救人”情节我们能看出很多信息:

一、第一次段的入狱是他自己的莽撞造成的,第二次蝶衣入狱是由于第一次救段造成的,所以原罪在段。

二、第一次不管菊仙有没有求救,蝶衣都会救段,而第二次不管段有没有向袁四爷求救,袁四爷自有主张,段不起任何作用。所以蝶衣成为了救霸王的虞姬,而段只是一个被虞姬救的霸王。

三、第一次求救,菊仙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蝶衣把自己和段归为一对;第二次段求救,也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袁四爷把自己和蝶衣归为一对。所以蝶衣都是两次三角关系的中心。

 

电影如此精细的安排其实是在揭示这样一个主题:所谓的“霸王别姬”,虞姬是中心,而霸王只是附属,虞姬是“真虞姬”,而霸王却是“假霸王”。

 

这样一个明面上经常被提出的主题,并不只是由段小楼、那坤、袁四爷等人说出或者暗示,更多的只是在一个人“疯魔”似的演出才让我们更加深刻的领悟到这样一点,那个人就是张国荣。

 

竟流落在烟花巷

《风月》是汤臣影视在1996年出品的一部电影,由王安忆编剧,根据叶兆言的《花影》一书改编,导演陈凯歌,摄影指导杜可风,这些定义电影文本和镜头语言的主创基本保障了本片的质量。而张国荣、巩俐、何赛飞作为主演也让本片在演技层面上没什么可以挑剔。

 

本片的摄影是一大看点,杜可风此次用了高光柔焦进行拍摄,并增加了画面的对比度和鲜艳度,使得电影中的画面色彩浓郁而富有质感,很多镜头场景都相当考究,由于这次主要解读人物,就不详细分析镜头语言了。

 

《风月》讲述了江南封建大家族庞氏一族中,由病态生存环境中诞生的病态人物的病态爱情故事。这句话很拗口,但是基本能概括本片主要叙述的内容。

 

张国荣在本片饰演庞氏家族中大少爷妻子的弟弟,少年时期因为在姐姐、姐夫所营造的荒诞阴翳的生存环境下成长,从而导致了心灵的扭曲,其后虽然到了大城市上海闯荡十年,但是其职业也只是欺骗贵妇感情,从而索要钱财的勾当(如果说之前张国荣饰演的电影角色还只是拥有渣男体质,那这次的角色设定就是渣男职业了)。

 

而巩俐饰演的则是从小生长在糜烂和大烟编织环境中的庞家大小姐,因为从小吸大烟,而被夫家辞亲。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是过继到庞家作为大小姐弟弟的端午,名义上是半个主子,实际上还是个下人。

 

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张国荣饰演的郁忠良、巩俐饰演的大小姐和端午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纷。

 

颇为有趣的是,本片的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民国时期的江南封建大家族,一个是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而《霸王别姬》则是民国时期的北平,这三个故事发生地点都是颇有代表性的地域,江南封建大家族代表着民国时期思想陈腐落后的封闭,上海代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繁华大都市,而北平则是政治权力几度易主,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标志。

 

《风月》中的人物和《霸王别姬》中的一样,都逃不过大时代下,历史圈子的迷宫,后者中有“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不管是程蝶衣还是段小楼,或是菊仙,都是如此,程蝶衣想活在戏中,但是一生都被外界所打扰冲击;段小楼世俗中人,只要活着就行,而菊仙则敢爱敢恨,在情感链条断裂之后,只能选择自杀。

 

《风月》则依然如此,忠良以为逃离了庞家的大染缸,就能获得新生,去往北京接受新知识新文化,但是命运还是让他踏上了去向上海的火车,十年之后依然由于和庞家的牵牵绊绊而丢掉了性命;大小姐也是如此,意外在情感上战胜了忠良,可以当上新娘子,可还是被内心挣扎的忠良下毒变成了活死人;端午算是最好命的一个,从淳朴忠心的下人最后做到了颇有心机的当家,可是最后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毕竟,在那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谁能一世稳定?

 

其实,不管是《霸王别姬》,还是《风月》,都是对于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或者是对于当下的另一种思考,我们四处突围,最后也只是停留在历史的圈子里,从没有走出来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