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头的特征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又称斧头,是一种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着一块梯形刀片所构成。为古兵器的一种,也是在上古时代的生产工具之一,在格斗、狩猎中,斧都有很强的近距离战斗力。是给人强烈的粗暴感的打击兵器,根据状况的不同还可以将其扔向敌人。在古代,若是有一支装备重战斧,熟练战斧操作方法的精锐军队,连装备剑的军队也不敌他们。有一些工事铲、刺刀都可以用来当斧头。斧-概述 斧、钺(yuè)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钺还是有所区别的,凡在斧背上有钩或斧上有枪刺者,即为钺。据《六韬》记载,周武王军中有大柄斧,刃宽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名曰“天钺”。斧钺在上古代不仅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斧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斧使用原理:斧是利用杠杆原理和冲量等于动量的改变量原理来运作的。带刺,带钩的钺则多刺,钩两法,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失传濒于失传,故现在武林中已很少见。现今在香港流传的套路有山东螳螂派的旋风双斧和开山斧。斧钺还被用作刑具。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攻克商王王宫后,用黄钺斩了纣王的头颅,悬于太白旗上。直到汉代仍以斧钺为斩首的刑具。由于斧钺是一种斩杀罪人的刑器,所以历史上有“斧钺之诛”的说法。使用大斧出名者,有唐初的程咬金,水浒传中的急先锋索超,皆使用长柄大斧。短斧出名者,则为黑旋风李逵所使用的短柄双斧。斧的主要特点是:动作粗犷,豪放,勇猛;主要技法有劈、剁、搂、云、片、砍、削、撞等。现今在香港流传的套路有山东螳螂派的旋风双斧和开山斧。斧-形状种类 汉 · 刘熙《释名·释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斧与钺是罕见的兵器,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名为钺,也叫大斧,长达2.66米。《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在木工中,斧头一般都是砍伐树木手工具。斧分类:投斧(Tomahawk)可用来投掷目标。战斧(BattleAxe)长柄、专门用来战斗的斧。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开山钺”和“压丑钺”等。短柄的斧,有单,双斧之分,为古时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状扁宽,也称为“板斧”。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两把板斧。 三板斧:古代长兵器的一种,又名“马战斧”。相传为程咬金所用。斧阔五寸,柄长七尺。用法有劈、砍、剁、搂、截、撩、云、片、推、支等。大斧:斧重柄长,斧头有铜制和铁制两种。斧头一面有刃,刃阔八寸左右,尾部厚而窄,并带有突出往下弯曲的尖角。柄长丈余。大斧用于仪仗之兵,也用于骑兵作攻城斩关或先锋拔寨之用。鱼尾斧:斧头形似鱼故得其名。其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搂、抹、刺、云、片、钩、挂等。宣花斧:斧头刃的一面特别大,斧端之刺较一般长。其用法与斧同。短斧:短斧的主要种类和作用,具体可以参考长斧中的介绍。另有多种双斧,均在双兵械中再作介绍。少林板斧长二尺八寸,斧头长一尺二寸,刃宽九寸。凤头斧:斧头长八寸,刃阔五寸。尾厚刃薄。柄长二尺五寸。是斧中较短的一种。峨嵋斧:长九寸,刃阔为五寸,柄长三尺,粗约盈把,常用于近战或地道内掘土所用。双斧:现代斧作为武术的器械之一,由于演练起来比较笨重,有的套路已经失传了,故而使用斧者已不多见。练习斧时,要求吞吐起落,粗犷豪爽的风格,舞动起来,姿态优美,是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武术器械。板斧:短斧的一种。斧头刃阔五寸,双面开刃,颈长八寸,尾厚刃薄。柄长三尺,可作兵器之用。一般为双斧并用,少单用者。力大者方可使用。双板斧:属双短兵器。斧头呈扇形,柄长二尺五寸至三尺。用时左右手各持一斧。其用法有抡、劈、砍、扎、由、云、撩、挂、削、扫等。凤头双斧:由月斧、曲刃、凤头、护手盘、斧柄、尖镦等部分组成。少林宣花斧:少林双兵器之一。杆长二尺七寸,头长六寸九分,两尖宽距七寸五分。斧-历史渊源 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刑书释名》载:“黄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銊、鞭扑、是也”。由此推之,则斧之始于黄帝时也,其理甚明;“惟当时并无所谓三十六法,对敌时不过乱砍乱劈而巳;迄汉时,南中蛮人创斧法,亦如枪法之创于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创者之为何人,则不可考据矣”。其法初亦无三十六手之多,后之武师,从而增益之,使变化不测,成为战阵之利器,故今传板斧有三十六法也。斧之溯源甚早, 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而最早之铜斧,见於商代,不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周代用斧风气不如商代,到了双锋剑出,与刀并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为砍迤工具,或为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斧虽不作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石斧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以前。那时人们用磨制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猎禽兽,是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之一。古汉字中“斤”就是砍木头的斧字,所以后来从斤字旁的汉字多有斩截、折取的意思。钺是由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石斧演化而来的。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种磨制非常精细的石钺,钺体扁平,刃部宽阔,弧曲度大,两角微微上翘。这种精心制作的石钺显然不适宜砍伐林木或用于农作。据推测很可能是古人专门制造的原始兵器。商朝: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斧。这时的青铜钺仍保留了石斧的特点:刃部弧曲宽阔,两角略微上翘,但钺身较薄、青铜钺的装柄方式为内安柲。斧身多饰有雷纹,并且花纹非常精致美观。商周时代斧钺类型很多,且质料优良。如《考工记》所载的同代青铜斧内含锡量约20%。 周代:有一种空头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装斧柄。斧头中含有天然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质地坚韧,做工精良。但由于斧钺形体笨重,杀伤力远不如戈、刀、矛,所以渐渐脱离战场,成为一种礼兵器。三国:斧钺的制作受到兵家重视。据说诸葛亮亲自督造战斧100把,质地优良。他还写下一篇《作斧教》告诫诸将,战斧质量好坏,“非小事也,若临敌,败人军事矣!”视斧与刀同等重要。晋代以后,斧钺的形制有了新变化,其刃部加宽,相减短,便于操持,砍杀能力有所提高。依式样不同有长柄斧、凤头斧等。唐宋时期:斧钺流行军中,成千的军士持长斧作战。唐天宝年间,大将李嗣业与安禄山厮战于香积寺,李嗣业率步卒三千持长柄斧、陌刀阻击敌军,打败了安禄山统率的镖悍的北方骑兵。宋朝军队的主要敌手是西夏、契丹、女真的骑兵,而宋军在骑战中常处于劣势,主要靠步战取胜。所以宋兵多持斧钺抗击辽金铁骑的冲击,以临敌制胜。南宋大将王德在一次对兀术的战斗中,兀术以铁骑排成强大阵营,王德说,贼兵右面阵营坚固,我们先打右面,行近敌阵时,一金将横刀跃马而去,王德引弓射箭,一发毙敌。王德乘胜指挥兵马手持长斧排山倒海冲向金兵,金兵大败,从以上战例足以看出长斧在对抗敌骑兵队的战斗中曾显示出巨大威力。在古代战场上,斧作为一种实战工具一直在城市防御战、水战中发挥作用,用它来砍斫敌人的攻城器具,斩截敌舰帆缆等。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中国史籍中鲜见斧兵的记载,而古典小说中则多有描述。《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轮大斧竟奔孔明。”《水浒传》第三十八回说黑旋风李逵,“使两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说李逵“拿著双斧,大吼一声,跳出店门”。从这些小说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斧是历代广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间武艺小说中一般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斧-欧洲的斧 在中世纪欧洲,斧作为一种有效的挥击武器大受骑士阶层欢迎。斧与剑(阔剑、长剑)、钉锤一起,作为除长矛外的辅助武器。事实上,在骑士冲入敌阵后长达数米的矛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在混战中骑士的优势仅在于重甲与骑马的高度优势。在自上而下的挥击时,斧一类刃较厚的武器劈砍较有力,不易崩刃,而且这种情况下剑的反手回击价值也不大。斧既有锋刃可以杀伤无甲或软甲的敌人——相较于剑,斧可以击碎骨胳,而且会使伤道严重挫伤(厚刃)还可以利用较高的动能杀伤穿链甲甚至板甲的敌人。斧可以砸开链甲的链节,使链环嵌入伤口,造成易于感染而难以治愈的伤口,即使无法破甲,斧也可以利用自身动能造成钝伤。在步兵,斧可以作为反骑兵武器(反甲),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向上磕开盾,然后向下……但斧相较于刀剑,笨重是其最大缺点(某些方面也是优点),因而不适用于近战(例如城堡),步兵用单手斧则必须配盾,或装备副手刀剑。斧-现存文物 1、青铜斧: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大型青铜斧。其刃部宽约375~385毫米,重8.5~9公斤,上面铸有铭文:“妇好”。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著名女统帅,曾多次率兵出征。这件大钺正是她权威的象征。斧钺作为礼兵器在商周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大将接受斧钺就等于被授予军权帅印。这在历史上称为“假黄钺”。1972年河北藁城县台西村曾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锏钺,它说明了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使用青铜的兵器了。陕西出土的秦代“钺”做工相当精致,有刃,有背,上面铸有纹饰。 青铜斧是继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的石斧之后出现的砍伐工具。流传到后世的不少,形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体较长,刃平直或略呈弧形,圆銎。二,宽身,弧刃,圆銎,近似兵器中的钺。三,两侧近刃部较长或呈弧形,圆銎或长方形直銎,直刃或弧刃,近似现代的斧。圆銎斧的柄横装;直銎斧的柄直装,使用时用两手把握。前两种主要见于商代和西周,后一种多见于春秋战国至汉代。1973年湖北大冶古矿遗址出土大型长方形直銎斧,銎上有孔,可插入木楔固定木柄。2、玉斧(又称玉圭)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文物原属于红山文化遗物,文物现状:内蒙古草原兴隆洼遗址中发掘出土长32.3cm,宽10cm,厚3cm。玉斧采用岫岩绿色玉料琢磨制成。呈深绿色。器物通体为五色沁。满身沁斑。红褐色、牙黄泛白色、黄褐色、青绿色、灰黑等沁色。通体满浆弥合,蝉形斧柄沟槽包浆最为典型。造型呈窄长略微梯形。通体磨光,周壁浑圆,坡形且厚重,刃部没有明显锋刃,器身上部中央有两孔,内径为1.9cm,孔壁十分周正。斧顶端造型为蝉柄,并用阳纹线棱琢成蝉头,眼睛和纹饰琢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石斧在新石器时代既是实用之物,用以砍伐树木,清除杂草,挖掘根茎,翻耕土地,也是兵器用做战争中的武器;同时它还是氏族部落首领们指挥战争进退的标识以及他们权力的象征。因而,石斧演化玉斧、玉斧演化玉圭,自然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一般的礼仪意义。无论是斧还是圭,从做工上看,都是早期红山文化时期典型的原始琢磨工艺。从蝉柄线条的阳纹棱,阴线槽横刮磨的痕迹上看,不但是手工琢磨,而且用的是原始工具。从选料玉质上看,光泽晶莹温润,色彩绚丽。如此厚重的器物经敲击录音后,仍然发出清脆悦耳舒远悠扬的声音,证实了许慎《说文解字》中:玉有五德中声音舒远悠扬的物理特性,是一件难得的红山古玉精品。玉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其中包括具有实用性的玉斧、玉铲、玉刀、玉戈等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用作装饰品的玉环、玉镯、玉璜、玉玦等等。玉斧是一种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缚扎执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宽大则叫钺。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杀人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这个时期的玉器虽然片状较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斧头是一种用于砍削的工具。斧是利用杠杆原理和冲量等于动量的改变量原理来运作的。分为两个部分:斧头和斧柄。斧头为金属所制(一般为坚硬的金属,如钢铁)。斧柄一般为木质(也有金属的)。刀口形状一般为弧形(有时也为直线形)形或扁形。

分类

1、投斧(Tomahawk)可用来投掷目标。

2、战斧(Battle axe)长柄、专门用来战斗的斧。

3、短斧(Hatchet)

斧的主要用法

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