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历史是否还发生过地震

桃江历史是否还发生过地震

据湖南省地震台网测定:2016年2月24日19时48分16秒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东经112.04度、北纬28.56度)发生ML3.2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湖南,远离地震带,在很多人心里,始终觉得地震离我们遥远。然而,地震终究还是让我们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脚下的土地,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安全和平静。

湖南曾发生破坏性大地震 地震次数居华南第一

湖南有地震吗?据统计,湖南有史可查且大于4.7级的地震约有20次,地震总数更是多达200余次。在华南诸省里,湖南的地震是最多的。

尤其是在三百八十多年前的明崇祯四年,常德澧县曾发生破坏性地震,史称“常德地震”。《明实录·崇祯长编》对这一地震有详细的记述,“澧州亦震数次,城内地裂,城墙房屋崩坏,压死居民十余人,王家井喷出黄水,铁尺堰喷出黑水,彭山崩倒河为之淤”。

《湖湘地理》地质顾问童潜明考证,“彭山崩倒”的所在地是彭山,“河为之淤”的河是澧水。因为地震最易引起滑坡,史书说的崩倒就是滑坡,这个地震滑坡是湖南有史记述的最早的滑坡,也是华南内陆唯一的地震引起的滑坡。

我们走在洞庭湖边上,也许脚下正发生小地震,只是感觉不到罢了

湖南的地震主要集中在洞庭湖的周边,全省大于4.7级地震20次,洞庭湖区就有12次。这是因为洞庭湖盆地在现代新构造运动中仍在沉降,每年下沉1厘米左右,它周边的山地丘陵却在上升,一边上升,另一边下降就会形成断裂或引起老断裂的复活,如此地震就发生了。

我们走在洞庭湖边上,也许脚下正发生小地震,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一般3.8级以上的才是有感地震。

湖南不在大地震带上,但地壳沉降的新构造运动可能导致地震

地壳运动是不均衡的,它的发生与所处大地构造单元有关。大地构造单元一般以隆起与坳陷来定;也可以根据地壳运动的强度分为活动区与稳定区。

活动区大都在隆起区与坳陷区的过渡部位,这里的地壳差异性升降会使岩层错断(即断裂),或使原有的断裂重新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活动断裂。活动断裂最强的表现就是地震。因此可以说地震是断裂活动的结果,也可以说因为有地震才认为断裂在活动。
  
湖南的地震、地质工作者将湖南划分出一系列的隆起区与坳陷区,它们的边界往往有活动断裂。

现知有记录的4级以上的历史地震往往又沿这些断裂带分布,如太阳山断裂、湘江断裂、常德-益阳-长沙断裂、桃江-城步断裂、浏阳-衡阳-江华断裂、三都-郴州断裂等。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断裂是确实存在的,但仅凭地震就说在活动,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不过断裂活动的确是地震的元凶。因此为了预测地震,研究断裂的活动是最重要的。

童潜明介绍,湖南省1971年开始使用仪器观测地震,测得郴州东江水库自蓄水以来已发生地震4000余次,最大震级达3.2级。水库诱发地震的前提是库区具有一定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一定的原始应力积累。

另外,矿山地震则多是地下体积亏空,导致塌陷、断裂活动诱发地震。总之是因为蓄水与采矿改变了原来应力平衡状态。这种地震一般震级小、震源浅,不会造成大地震,但山体出现裂缝、矿巷塌方、房屋受损之事经常有。

环洞庭湖区域建设,应对可能的地震有所预防

洞庭湖周边是地震多发区,常德-澧县间又是重点区。常德到澧县中间区域发育有走向北东的六条断层组成的“太阳山断裂带”,在8万年前它有过一次断错地层的强烈活动。

据查可能是湖南历史上最近的一次错断地层活动,后来虽然没有发现很剧烈的断错地层,但是断裂继续活动是存在的,1631年6.7级澧县地震、1979年2月18日的3.8级澧南地震即是其证明。
  
因此,在环洞庭湖区经济建设中对地震就要预防,关注的重中之重应是常德-澧县沿太阳山断裂带。

一是加强对环洞庭湖区的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二是沿太阳山断裂带按抗8—9级地震裂度设防;

三是房屋建筑及其它工农业建筑应尽量避开岩层层面与山坡坡面一致或大体一致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