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中国历代的影响【详细】

如题,越详细越好!我会加分的
我要的是影响不是生平!! 还有是对中国的影响,不是世界的影响

孔子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庙, 孔府, 孔林,世界遗产 。

198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曾经向世界提出“学孔子”。在1988年是苏美两国 冷战愈演愈烈,全球都笼罩在即将到来的战 争阴影中。而孔子所提倡的“和 协”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孔子的“和协”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与 当今世界人民所向往的和平不谋而合,这可以看出和平时民心所向,也是各 国努力的目标,孔子的言论与思想正是现在所提倡的。而孔子也不仅仅是一 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开创私人讲学的人。并且招收 了除了贵族以为的平民来学习,扩大了教育面。 新加坡到现在也在学习儒家思想,并且中西结合,将儒家的思想与西方思想 高度提炼,成为他们的道德准则。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之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邓小 平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建设一个具有真真正正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理论。江主 席亦倡导重整中华传统道德精神文明,肯定孔子的学说在世界史上?有重要地位。当他访问世界各国时分别引用孔子的名言,如‘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孤必有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等等;全国政协主席李瑞 环去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圣诞辰及国际儒学大会的各国代表时说:‘孔子思想无所不包,孔子思想是全人类做人的基础!’这些都证明中国近今的政治走向,重新重视传统优秀的儒家文化。
展望儒学的未来发展,在新世纪�,机会与挑战?存,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在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它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进步、繁荣和文明的新世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於中国,也属於世界,属於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把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未来价值作了非常中肯而恰当的阐述。
一九八二年,为了庆祝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三十三年,美国各界人士於八月二十七日在旧金山公园举行祭孔大典,由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主祭。美国总统里根在致祭孔子大典筹委会主任的信中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他认为孔子的行谊和伦理想是高贵而伟大的,它对中国和人类、过去和当代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美国的孔子信徒在美国建立了很多了孔子像,甚至旅?圣地美丽的大峡谷亦有孔子山、孟子山。一九八四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同样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
据闻,一九八八年一月,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结束时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当今价值得到了世人的公认。
我以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继续崛起的世纪,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单极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存的世纪,也是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的世纪。
欧美主导世界已有四、五百年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利己主义原则支配下,对外侵略扩张,谋求自身私利,�造大量的事端,挑起各民族、宗教的�突和战争,有的至今仍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各地区�突和战乱的根源。西方国家发动的世界大战和侵略战争,给整个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此外,‘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世界各宗教派坚持自己的教义,是人类的唯一真理,因此,互相排斥对方,各自都想霸?整个人类的信仰市场,以致最后靠武力去征服对方,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宗教信仰。如此千多年来大大小小的宗教战争,一共发生了一万四千多次,其情癋之惨烈、残酷,至今仍未停止。这也是人类的大灾难之一。人类要想在新的世纪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就应求同存?,相互尊重,寻求文明的共识,各自修改历史遗留下来的部分互相矛盾的宗教教义。提倡‘有容乃大’,融和�突,化解矛盾。避免单一颜色、单一味道,唯我独尊。只能有一种模式、一种要求的专一观念。在这方面,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将为世界文化多元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如能得到全人类的认同,那世界和平将定会实现。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和合人文精神,它不仅有助於化解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突,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且其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原理亦可纠正单一信仰、单一文化的专一观念的偏差,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於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求同存?,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比如新加坡的发展就吸取了儒学及西方文化等各种不同文明的价值,提倡种族与种族、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和谐,使?人口百分之七十六的华族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体现了‘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的精神,由此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和提倡。相反,前苏联和今之车臣、南斯拉夫及各东欧国家等等,忽视原有的传统文化信仰,忽视各民族、各宗教的特色及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以一种模式、一种思想来规范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结果造成国家的解体,民族矛盾加深和战乱频繁发生。对此,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二十一世纪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时代。但如果只追求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只强调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忽视做人的道德培养和完善自我;片面追求一己的利益,而不顾乃至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就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失衡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致社会也难以得到持续发展。而儒学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挽救世道人心的良方。
据美国最近一项调查,每三个中学生中,有一个在过去一年内曾在商店内犯偷窃;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被访者说会为求得一份工作而说谎;另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最近的考试中作弊。及近期连续发生学生在学校开枪射杀同学及杀死父母等等大灾难。这表明,做人必以育德为先。
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失去控制:二十一世纪前人的全球混乱》(中译本名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列出目前困扰美国社会的二十个大难题,其中包括广泛的暴力犯罪、道德败坏、精神空虚等。这些社会问题单凭技术、警力是不能解决的,而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是做人的基础,可以负起拯救人类精神,不使之堕落的重任,这体现了儒学伦理价值观的当代价值。
面对美国在世界上的高犯罪率,总统不得不拨专款三��亿元以增强警力,扩充监狱,购置防暴器材和设施。如果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金钱来编�儒学道德伦理教材,用孔子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社会难题。事实上光靠法律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犯罪问题是很不够的,还要注重道德教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癴且格。’当今西方社会人情淡薄,家庭发生危机,这是西方文明的悲哀。而且从西方文化本身的角度来讲,几乎看不到如何解决的前景,我认为新世纪一定要从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寻找出路。
本人认为新世纪,一定要大力发展以德育为本的教育,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以至大学,在不同学习阶段,向学生灌输儒家精神美德,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优秀道德气质的下一代,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九十年代冷战结束以后,人类便应以建设美好的未来为目标,以消除战争、宗教排他性,环境污染、饥饿、贫穷、疾病为己任,以达致孔子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使‘人类天堂’的理想得以早日实现。
我们香港孔教学院属下的中学和小学,便是把孔圣的经书作为宗教科教材,每天将孔子的道理教育学生。香港大学用‘明德格物’作为校徽,说明只‘格物’不行,还要‘明德’,树立高尚的道德,先‘明德’而后‘格物’,才是做人的基础,这个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推而广之,明德於天下,把儒家伦理发扬光大,将造福於人类未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4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实际上中央政府对孔子的尊崇是汉武“独尊儒术”之后开始的。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至圣”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马迁首先以此称孔子。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到了民国年间,一切封谥号皆废置不用了。

“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加的,它只适用于帝王、显宦和卓行德懿的人。追加给孔子的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都是《谥法》中最高的赞誉之词。
第2个回答  2010-04-24
  孔子对中国的影响

  《论语》是记载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在古代,它是儒家的经典,今天,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社会的变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孔子不满于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以为是“天下无道”,一生致力于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他在晚年,对古代典籍文献作了许多搜集和整理工作,整理了《诗经》、《尚书》,删修了《春秋》,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设私学,招收门徒,把自己思想传授给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出仕做官,有的招徒设教,产生很大影响。到战国时期,儒墨的门徒已经“充满天下”(《吕览 有度》)。中间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了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影响。

  我认为,孔子的以下三点主要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第二,对于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第三,伟大的教育思想。

  孔子承认天命,但又不把一切寄托于天命,相反,却强调人的自觉努力。“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知命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一面。然后,他并不把一切委之于天命。面对天下无道的局面,他努力去改变这种局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明了他的这种态度。关于仁,他说“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由此看出,他强调仁德的修养完全依靠自觉的努力。推而广之,推行仁道也要依靠人的主观努力。孔子说:“人能弘道”。孔子一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他表明自己的心迹:“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不甘心默默无闻。他周游列国,屡遭危难挫折而不改初衷,时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反映他积极有为的心态。孔子的这种积极精神,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态度,即从天命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转而从人事方面寻找答案。从孔子开始,依靠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是依靠天命鬼神的思想,就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和一个突出的特点,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最后形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传统。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他宣称“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这就是认为道德是最有价值的,而最高的道德规范是“仁”。关于“仁”,孔子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过论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了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原则:以社会利益为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主要表现在:第一,“见利思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人应追求品德的提高,不应只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第二,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就是说,凡符合仁义要求的,于社会利益有利的,应该积极勇进,不可犹疑退缩。第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社会利益的要求,就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以致生命,不能因个人求生而损害社会利益。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养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的美德和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古代志士仁人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壮语,尽管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却都渗透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举几例: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又如:“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提出对学习应抱的态度是“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他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反映了学习、求知的规律。第四,教育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当然,孔子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其思想也有不足,如“述而不作”,对于创新重视不够;强调德治,对军事重视不够等。这些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这里不再论及。现在的中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尊孔的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十年动乱时期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们应理智辨证地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以剔除其糟粕,发挥优良传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