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育的作用、价值和重要性?”“2。人格的形成要哪些因素?

请您帮我解答,谢谢,非常急之用。

人格的形成要哪些因素
能力 、气质和性格。其结构系统又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
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受 生物遗传系统、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等影响。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
蔡元培认为世界有两方面: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现象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实体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就是人类心理和精神的最后依靠、归依。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仅生存于物质世界而具有物质需求,人还有心理,有情感,有精神世界,渴望心灵有依靠。美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以达到精神世界的途径、津梁,这是由美育的特点决定的。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些都是随人的生死祸福利害等而改变的。而美感则否,美感的特点是无功利性、超脱性、普遍性。人们面对美的对象,决无占有它的念头,心理的美感是纯洁无杂念的,众人面对美的对象,都是如此,因此就能忘记人我的差别,而与美浑然一体,进入实体世界。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美育对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功名利禄、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利害生死的境界,使人体验生命的真谛,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

从美育含义的角度论美育的意义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可见,美育的目的在陶养人的感情,培养人的高尚兴趣、道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人追求高尚行为以动力。此外,蔡元培还明确讲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陶养人的感情是美育的直接目的;而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兴趣、道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给人追求高尚行为以动力,则是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能够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偏见,保持一种永久和平的心境。可见,美育的作用在于消沮人的卑劣的欲望,消除人我的自私界限,超越个人利己的狭隘观念,而进入善和美的境界。

从心理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
蔡元培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有三种:一是知识,二是意志,三是情感。知识属于科学,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情感属于美育。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人人都有感情,却不一定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因为感情推动力薄弱。而美育正是培养感情推动力的。这就从心理的角度论述了美育对人的高尚行为的作用。蔡元培还认为,艺术能使人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的思想。为什么呢?他同样从理智与感情的心理关系方面进行了说明:知航空之理论者,或不敢冒险而飞行;何哉?感情兴奋之时,非理智所能调节;感情沉滞之时,非理智所能活泼也。孰调节之?孰活泼之?曰艺术。因为艺术是超于利害生死之上,而自成兴趣的。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同情心。而人有了同情心,就能互相爱护,互相扶助。美育为什么能培养人的同情心呢?蔡元培认为,因为美感具有“感情移入”的作用。例如,图山水于壁上,可以卧游;观悲剧而感动,不觉流涕;这就是感情移入的状况。

从美和美感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
美育是如何对人的心灵陶养和高尚行为发生作用的呢?这还得从美和美感的本质与性质说起。蔡元培认为,从美的诸范畴来说,有崇闳(即壮美)、都丽(优美)、悲剧、滑稽等,崇闳包括至大、至刚两种类型。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蔡元培认为,因为它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性,二是超脱性。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足。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而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所咏叹的,以花为多。专供玩赏的花,且有因人择的作用,而不能结果的。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因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和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可知美的作用,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些品质就是由于感情的陶养,而源于美育。
蔡元培认为,美育还能使人们养成宁静而强毅的精神。美感有两种,一为优雅之美,一为崇高之美,从容恬淡,超利害之计较,泯人我之界限,例如游名胜者,初不作伐木制器之想;赏音乐者,恒以与众同乐为快;这样的超越而普遍的心境涵养惯了,还有什么卑劣的诱惑,可以扰乱他么?崇高之美,又可分为伟大与坚强之二类;存想恒星世界,比较地质年代,不能不惊小己的微渺;描写火山爆发,记叙洪水横流,不能不叹人力之脆薄;但一经美感的诱导,不知不觉,神游于对象之中,于是乎对象之伟大,就是a我的伟大;对象的坚强,就是我的坚强;在这种心境上锻炼惯了,还有什么世间的威武,可以胁迫他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1
1:?什么美育?2;人格的形成依据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而先天遗传的基因主要取决于父母本身;而人格形成的最主要方面是后天环境,就是指从幼童时期所存在的周围物质环境以及精神环境,包括家庭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家庭结构以及父母教养方式,此外还有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到很大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31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他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在我们看来,真善美不仅相互区分,而且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孔子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就是在实施美育。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一、呆板凝滞的,尤其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检验成果。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坚决地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之所以有的学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技术教育,把美育仅仅当作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其原因是:首先,观念上还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至把美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天才教育,或者仅仅停留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其次,是对美育的宗旨缺乏认识,不够自觉。诚然,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停留于技能的传授和特长的培养上,忘记了美育的宗旨,就达不到美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培育和心灵建设的目的。再次,对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缺乏正确的了解,因而在实践中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实施美育。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这与其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及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智育的过程,多诉诸理智的思考,教学双方都较为清醒,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强烈的感情活动。例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简单的几何知识等的过程中,都必须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却并不一定伴随强烈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活动。但是,美育则不然。如,歌曲《黄河大合唱》表现了滚滚黄河雷霆万钧、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以及它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伟大性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动情的。因为,歌曲崇尚的美使学生始终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甚至于课后,那澎湃的激发仍要长久地留在同学心中。梁启超也曾说过:“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可见,美育引起强烈的感情活动,使人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正是这一特点,使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得以发生。也许有人问,难道情感还需要教育吗?是的。人的情感对他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梁启超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他进一步指出:“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但它的本质不能说都是善的、美的。它也有很恶的方面,它也有很丑的方面。它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这充分说明了情感需要陶养的道理。
情感的陶养,一方面是要防止卑鄙丑恶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则要用美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柏拉图就强调过,要防止青年们“在丑恶事物的影像中培养起来……以至日久就不知不觉地把四周许多坏影响都铭刻到心灵的深处。”达·芬奇也警告说:“如果所爱好的对象是卑鄙的,它的爱好者也就变成卑鄙的……”现在有些低劣、卑俗甚或色情的文艺作品,给人以丑恶低级的感官刺激或颓废变态的迷乱情感,这对青少年的心灵具有很坏的腐蚀作用。对于这种情感腐蚀,我们要坚决加以抵制。同时,我们更要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从而“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它的奥秘即在人们欣赏美时所发生的美感之中。美感并不神秘,从根本上说,产生情感的直接原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与评估。即一事当前,如果它大致符合并能丰富主体已有的认识,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和渴望,主体就会对它发生肯定的情感;反之,则发生否定的情感。情感还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例如,快乐的情感活动,往往是盼望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解除紧张的主观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满足愿望的意外程度,且有满意、愉快、欢乐、狂喜之别。因此,虽然情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这种反映越深刻、越全面,情感也就越高级。例如,因搭上便车而满意,因旧友重逢而欢欣,都是一般的社会情感,而美感的反映性,则相当深刻和全面。因为美的对象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它是以丰富生动的具体感性品格而显现着事物的真相、真情和真理的。所以它能唤起主体的认识系统,激活主体的观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并能超越个人实际的物质功利欲求,而上升到较高的精神层面。就如蔡元培所说:“植物之花,所以成实也,而吾人赏花,决非作果实可食之想。善歌之鸟,恒非食品,灿烂之蛇,多含毒汁。而以审美之观念对之,其价值自若。”这时主体由于认识和愿望系统得到满足及发展,便会产生对美的感动,发生愉快感、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所以,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恰如其分地实施美育。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