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产物在政治层面体现在 ?

除了朝鲜半岛的分裂,还有呢?

谢谢~

(1) 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是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背景,即历史条件和必然性。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分析,西欧各国的普遍衰落和美国跃上世界霸主的峰巅,取代英法充当世界主宰。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使苏联成了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这种新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上的,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而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作出的。战后的世界大国按照这个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即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就是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是出现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给日后世界带来许多纷争和动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格局的重心一直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出现了美英争夺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但优势仍然在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各自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形成了两极格局,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美苏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向对峙,这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国家利益的因素。

�(2) 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性的全球性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今天,更是如此。但在联合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操纵,曾一度成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联合国宪章》是一个指导国际关系的国际法的重要文献。

�(3) 纽伦堡审判是由美、苏、英、法四大国组成法庭负责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战争罪犯的第一次法律制裁,也是国际法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一次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东京审判由中、苏、美、英等11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主持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从整体来讲,这也是一次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但由于美国的庇护,审判也留下了缺憾,一些杀害中国人民的日本战犯逃避了审判。

�(4)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出现了几次演变。每次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从而打破原有的国际格局的均势而出现新的格局的。第一次是19世纪早期出现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大陆各大国一度“势力均衡”,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占有很大优势,据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了美英争夺霸权的国际关系结构,此时的英国虽为战争所削弱,但仍保持住了强大的海上优势和庞大的殖民地;而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但仍未达到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出现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这是由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增强造成的。

�(5) 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这种体制始于30年代,(请复习前面第一章第四节的有关部分),在当年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曾有效地发挥过作用。同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再加上文艺界、学术界批判运动中的偏向,这一切缺陷和弊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的民主生活和造成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

�(6) 人民民主国家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建立了无产阶级同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和某些具有一定进步性的非劳动阶级的联盟,对反动阶级、反动派实行专政。经济上虽然已开始建立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个体经济依然存在。战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是本国革命和苏联援助相结合的结果。东欧各国与苏联结成社会主义同盟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东欧各国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和苏联将东欧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强行推行自己的模式,为日后东欧各国国民经济的全面提高和政治局面的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

�(7) 亚洲四个国家走上人民民主及社会主义道路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蒙古早在20年代革命已取得胜利,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但蒙古人民共和国得到中国政府及国际上的承认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界,北部在朝鲜劳动党领导下开展人民民主革命,于1948年9月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先行建立了大韩民国,并与美国结盟。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越盟发动“八月革命”、宣告越南独立后于1945年9月2日成立的。以后,越南人民又进行了九年的抗法战争,直到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才结束。根据日内瓦协定的规定,以北纬17度线为临时分界线,将越南分为南北两方,北方由越南共产党控制,南方由美国支持下的南越政权控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美国扶植下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注意,亚洲四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特点,又都与雅尔塔体系这个大背景有密切关系,可以看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烙印。

�(8)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要注意一个史实:在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共8个,即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但在形成地垮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里,东欧只有7个国家,因为南斯拉夫已于1948年6月,苏联通过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将不肯屈服于己的南斯拉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了。亚洲有中国、朝鲜、越南、蒙古4国,一共是12个国家。学习时,还要注意教材中有关的地图。

�(9) 战后经济和军事的优势,促使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急剧膨胀,但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世界范围的日益扩大,成为美国称霸全球计划的主要障碍。但是,由于苏联当时是欧洲最强大的、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美国不敢贸然越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同时,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又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所以,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马歇尔计划决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还积极策动和建立以它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10) “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应从两方面来看待:一方面,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由于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所以谁也不敢轻易动武,这样反而使得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11) “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而美国的霸权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

�(12) 美国的霸权政策在亚洲主要表现为“热战”,发动局部战争,其突出表现就是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
要理解“特种战争”与“局部战争”的区别,并结合教材中引用的肯尼迪的言论,来了解美国侵略越南的目的。“特种战争”,就是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的反动军队,以反革命的“游击队”对付人民的游击队,把农村居民赶进“战略村”来割断游击队与人民间的联系。“局部战争”是“特种战争”的一种升级,是对越南扩大战争规模,对越南北方轰炸袭击。在南越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而亚洲各国人民具有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各国的殖民地崩溃,但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这样,亚洲各国便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以色列的建立等。�
印巴独立标志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是对英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印巴分治则是英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反映了英国想继续控制这一地区的企图,分治也是造成南亚次大陆局势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巴勒斯坦地区,因英美的插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民族矛盾激化。在美苏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的决议。结果以色列国于1948年5月宣布成立,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国家却长期没有建立起来。至今“巴勒斯坦问题”仍是尚未彻底解决的国际问题之一,也是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安的渊源。

�(14) 北非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之一,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该地区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地区。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事件有埃及共和国的建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1956年当最后一批英军撤走,英国对埃及长达70多年的殖民占领结束了,埃及总统纳赛尔又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复习时要掌握有关从开凿运河到埃及把运河收归国有的这段史实。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航运要道。1856年法国取得了开凿运河的权利,规定埃及要提供土地和无偿劳动力,运河建成后要出租99年之后再交还埃及。1859年运河开始动工,历时10年,于1869年正式通航。1875年,埃及因财政困难被迫把所控制的44%的运河股票廉价卖给了英国。此后,运河一直处于英法的控制之处,当1956年独立后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运河主权时,英国并不甘心失败,于同年10月支持以色列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并借口“保护”运河,而与法国一起出兵埃及,侵入运河地区。同年底,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侵略军被迫撤走,埃及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15) 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结束;它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独立地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此后,许多中小国家纷纷开始摆脱大国的控制,走上了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自己利益的道路,因而,这次会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性事件。亚非会议所反映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5
苏联入侵阿富汗,越南内战,古巴导弹危机,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4-25
日本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