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调墨写字流畅?

怎么调墨写字流畅?我初学毛笔书法,总是遇到一个问题无法解决。我平时用水在旧宣纸上练习。写起来很流畅,也觉得很有美感,写的字也满意。用水练了几个月后,把一得阁墨调好,用墨写就不流畅了,写起来没有美感了,写下的字也不满意了。再掺水调墨,虽然写起来流畅了,字好看了,自我满意了,但色很淡,整体有没有书法墨迹的黝黑感了。这个问题很使我困惑。怎么才能用黑色的墨写起来流畅,且字好看,如水写在宣纸上自我满意。这个问题请有经验的书法大家帮助我解决。

墨与水分置为好,边写边调,这样运笔流畅,颜色深浅浓淡有别, 如果全部一次调好,则一色定调了,走笔也不够顺畅。 用剩的墨水放久了易发臭,臭墨不要用作书法,字易变形, 影响效果。调墨用水一般用冷开水或矿泉水,不用生水,生水易 变臭。我们必须掌握调墨、蘸墨、控墨的多种技法,关键是用水,水是灵魂,水墨相融,纸墨相发才能成功,其中掺水、蘸水、笔中调墨控水和蘸墨点的运用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形成墨韵的成功秘诀。
记得采纳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墨色有浓淡干湿之分,书法家各有爱好,对墨色的偏好称“墨趣”。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书法的墨法融进国画,增添了国画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大多数书法家喜用浓墨,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用浓墨书写,字显得特别有精神,容易造成温润浑厚的艺术效果。用焦墨会造成苍劲古朴的墨趣。
但是有人喜欢用淡墨,如宋代的米芾和明代的董其昌等人。淡墨写字,显得清逸淡泊,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有其独特的墨趣。董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作品疏秀占淡。
浓墨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时,应控制墨量适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经宿帖》“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几字,以渴笔、枯笔表现,涩笔力行、苍健雄劲。
第2个回答  2014-07-08
这个,你肯定是不习惯墨的粘滞性,一般初学者一杯墨汁加三分之二杯以上清水,还有啊,主要是你的笔走得太快了,这也是初学者的毛病之一,一定要慢下来,等墨跟着笔走到了笔跟纸接触的地方再继续走,中锋运笔,明暗什么的应该懂了吧,笔力要直到笔尖,就是写到笔划的末尾再缓缓提笔收笔,这样的字写的非常有力...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