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用亡郑以陪邻的亡为什么是使动用法?

如题所述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的“亡”是使动用法,是因为“亡”这个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由“郑”这个宾语发出。

二、“焉用亡郑以陪邻”,意为: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三、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四、“焉用亡郑以陪邻”,出自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三十年》。

五、《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六、《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七、《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04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或用在助动词之后,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名词用在了副词或助动词的后面,名词活用做动词,因为副词要修饰动词,助动词不能单独使用,是要和动词一起组成谓语动词的。

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否定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三、数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四、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汉语中的使动,用兼语式结构表示。

五、意动用法。

形容词或名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六、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第2个回答  2018-10-16
翻译成为什么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亡意为灭亡,使灭亡,所以是使动用法
第3个回答  2015-07-26
使动用法吧,这个亡的意思应该是使⋯⋯灭亡的意思,时间太久有点记不清,不过应该没错追问

为什么不能理解成秦国灭亡郑国这件事

追答

因为这里没有可以理解成秦国的字,如果是秦国灭亡郑国,那么必定会有代词之类的来代指秦国的

这句话,你逐字的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后一种解释站不住脚的

追问

用是什么意思呢?

追答

用单个解释我也不太清楚

只知道焉用是哪里用得着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7-26
因为亡字在这句的意思是使,,,死亡追问

为什么不能理解成秦国灭亡郑国这件事

追答

你能不能发这种古文题时告诉别人是在哪篇文章,理解古文有时上下文和背景非常重要

追问

烛之武退秦师

追答

“陪”通“倍”,为增加的意思,亡郑以陪邻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国的土地(自己翻译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