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头饰,你了解多少?

如题所述

服饰从头开始。

首服,是用于头部的服饰部件。中国古代冠帽始于先秦时期的头衣,即头上用品和饰物的总称。冠帽是我国古人使用的一种束发工具,同时处于礼仪和审美的需要,又是一种头上的装饰品,它被视为“礼教”文化的象征[1]88。自古以来,首服是人们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客观上推动了首服的发展。

在中国的服饰史中,首服在整个服饰中具有的地位,是识别身份与社会品级地位的重要标志。自周朝开始,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从冠上能够识别出帝王与诸侯、将军与士兵、文武百官、社会诸流的等级区别,然而普通老百姓则无资格佩戴。

各种首服的戴法、佩戴者、佩戴场合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或俗成模式,以区别人们身份的高低、贵贱。这类等级体制,一直应用到我国封建社会,贯穿整个古代首服的发展史,并且首服的种类日渐复杂,式样愈加繁多,名称有数百种之多。表现形式划分,将近现代汉民族服饰中的首服分为:帽、巾、眉勒、暖耳四大类。

一、帽

帽,亦作“冒”,又称“帽子”。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之人居而野处……观鸟兽有冠、角及种种胡须,就仿效之作冠冕发髻流苏,从而有了各种发饰。冠冕、巾帕。”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与装饰的需求,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部造型加以模仿,改制成冠戴在头上,将鸟兽的须胡变化成缨,再用笄贯插在发上使之稳定。帽,需经剪裁缝制成一定形状,覆盖于人的头部。

帽类首服,其特征标志为扣戴遮覆。帽是服饰配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的发展变化中,帽子也是相应的发展变化着。初期,帽子主要起到了保暖或防护的功能,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如《礼记·冠义》中载:“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说明冠帽则是礼仪的象征,戴冠的确是出于礼仪的需要。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古人更视戴冠为神圣。近代对于帽子等首服的佩戴已经没有以前那样重视,其象征等级的功能也已经逐渐退化,如棉风帽,除了保暖和保护功能外,它的装饰功能倒是大大增强了;特别是童帽,还富有极强的社会含义,寄托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帽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如从用途上分有风帽、凉帽、暖帽、雨帽等;从质料分有毡帽、纱帽、草帽、竹皮帽等;从形制分有大帽、小帽、方帽、圆帽、高筒帽、尖檐帽等;另外,从使用的场合、礼节以及品级,可分为礼帽、便帽、官帽等。

按外观造型将汉民族服饰中帽类首服分为:半球形、直筒形和菱角形三种形式。

1)半球形:帽体呈半球形,绝大部分帽体覆于人头部。中国古代帽类半球形首服又可分为“有帽裙”和“无帽裙”两种。有帽裙的帽类半球形首服,主要以风帽为主。帽裙,即帽后部所垂布帛,多作遮蔽风沙和保暖之用。无帽裙的帽类半球形首服,主要以五代以后幞头和明代乌纱帽为主。

2)直筒形:所谓帽类直筒形首服,即帽体呈圆柱形戴于人首之上,其中主要包括武弁大冠、白纱帽、乌纱帽和宋明时期的各式巾帽。

3)菱角形:所谓帽类菱角形首服,即帽体呈不规则多边形,如魏晋时期流行的白帢、颜帢、无颜帢等。

瓜皮帽、毡帽、风帽是民间常用的帽。瓜皮帽沿袭明代的六合统一帽形制,明清男子所戴小帽,俗称小帽或者便帽,因其形状与西瓜皮相似故名,形状呈瓜菱形,圆顶,下承帽檐,绒线结顶,帽有软有硬,民国时期也较常见。毡帽(以毡做成的帽子,多为农民、小商小贩等下层常用,形制有圆有方,式样较为复杂。

风帽又名风兜,俗称观音兜,一种遮风御寒的暖帽,半圆顶,两边有耳或者能够遮盖住除面部以外头部所有部位,有棉有夹,也有用呢料或者裘皮制作的,帽下有裙,戴时兜住两耳,披及肩背,是北方地区冬天主要的头部服饰品。

童帽是首服中最具有情趣文化的。虎头帽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其外观花样变化多端,细部刻画生动有趣,装饰讲究。虎头帽的外部造型不是具象的现实描摹,而是通过对具有灵性和神性的理想形象进行创造的。

虎头帽是一种民间模仿动物形态而创造服饰品的习俗延续,是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一定的艺术夸张,希望能让孩童健康、活泼地成长和对未来的祈盼,表现汉民族护生的民俗心理特征。造型稚拙,形象生动可爱,整个造型交织着情和爱。还有一种是以民间宗教内涵为祈佑工具的表现,在小帽上缀上很多的金属佛像,戴此帽就如同诸神在保护孩子,寓意非常直白。

二、巾

巾,包头之用。古时平民不戴冠,多是在发髻上覆以巾,在劳动生产之时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谓一物两用。古书称为“士冠庶人巾”,指的就是百姓多以帛裹头,这是典型的百姓首服。巾通常以缣帛为之,古尺两尺两寸宽,又常称为“幅巾”。它的型不固定,而是以裹戴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样式。巾的造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多样化,更具装饰性,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好,成为这一阶层的常服。平民往往也有特殊式样的巾式。

在古代,巾有多种形制,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前裹、后裹,上翻、下折等变化,构成了丰富的式样。按外观造型将巾类首服分为“纽髻式”“韬发式”和“裹首式”三种形式。

所谓巾类纽髻式首服,是指用布帛扎系的方式固定发髻。

巾类韬发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卷折成条状包裹发髻。其中形式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从前向后裹的帻;第二种,从由后抄前,系结于前额的“幧头”。

巾类裹首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包蒙覆于首,于颅后系结的方式。其中,主要有幅巾、头巾和五代之前的幞头。

近代,包头成为在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特色首服。清代叶梦珠在其著作《阅世篇》中对包头作了这样的描述:“今世所称包头,亦即古之缠头也。古或以锦为之。前朝冬用乌绫;夏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倍之……”。

南地区的包头样式只要是三角包头,它的形式感和构图感都很独特,十分引人注目。平展时形似等腰梯形,短边一般为60~70厘米,长边一般为100~110厘米,宽25~28厘米。斜边略带弧形。在上面的两端各连接一个宝剑头的带子,或者是有流苏的绳子,长度大约10厘米,目的是用来收缚顶端。

而若将包头缚戴端正,则整个呈立体三角形,头后上方还有一小空心三角形,发髻由此露出;头巾的余下部分则在肩颈部垂挂下来,形成两只又长又尖的尾部开叉、互相交叠、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所以称之为“三角包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它与其它部位的首饰相比,装饰性最强,因而主要是女性首饰,包括发饰和耳饰、帽子。
第2个回答  2020-11-05
古代文献中记载女子发式多种多样。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达官显贵家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普通人家的女子只能戴荆钗
第3个回答  2020-11-05
中国古代头饰,我了解不是很多,但我知道中国古代头饰都非常漂亮,比较有韵味,做工都非常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