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勤劳是宝贵的一种财富,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的财富,让我们的心智得到锻炼,找到人生的意义,活得更精彩。
与勤劳相对的是懒惰,懒惰不仅包括心理上的懒,还包括身体上的懒。一个人一旦心理变得懒,就会荒废学习,不求上进。一旦身体变得懒,就会不好好经营生活,身体素质变差。时间一长,事事依赖别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交友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孩子都享受到很不错的物质条件。但与此同时,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能养成懒惰的习惯。懒惰已经成为许多小孩的通病,那么这种懒惰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一:家长太勤快,为孩子包办一切,让他失去了锻炼机会
有的父母确实非常勤快,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安排得很好。但对孩子这种情况,这可能是一种负作用。如果事情你都干了,那么他干什么呢?当孩子要学习吃饭时,父母来喂他;当孩子要学习走路时,父母总抱着他;当孩子刚一学习自己收拾房间时,父母都收拾好了,因此父母都干了,他能干什么呢?
父母太勤快,包揽太多,除了让孩子失去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还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父母一直不给他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什么都不会,不会的东西太多,就越来越不敢去尝试,越来越依赖父母,这不利于孩子自信的培养以及独立人格的形成。
对策:少做一点,做慢一点
如果是因为父母包办太多、太过勤快而导致孩子懒惰,建议父母以后在做事时尽量告诉自己“少做一些,慢做一些”。比如孩子吃饭时,父母尽量不要喂,让他自己吃,他一开始吃得慢,父母要学会等待,不要急,等他不吃了就收走。千万别因为孩子做事慢,父母性子急,就索性帮他做了,这样会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
原因二:家长要求太高,孩子想尝试做却总挨批评
有的父母也明白,要让孩子自己去独立生活。但同时就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要求太高,孩子怎么做都不满意,总是挑毛病。
孩子因为年龄小,认知能力差,体力也比较弱。吃饭的时候撒的到处都是,洗衣服的时候水溅得满地都是,自己收拾玩具时搞得乱七八糟,这个时候父母就会生气,开始批评孩子:“你看你,自己吃饭都不会!”、“怎么洗个衣服洗半天呢?”……孩子好不容易培养起勇气来自己做事,却换来父母的批评和讽刺。这样子孩子就会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做,都会换来父母的批评,那么干脆不要做了,也不会挨骂了。
对策:多鼓励,少批评
孩子是需要成长的,任何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接触什么就马上学会,都需要一个学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作为父母,如果孩子做不好,一定要多鼓励他们,少批评他们。很多时候,一句”宝贝加油,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的”,远比“你真笨,这啥都不行”更有效。
原因三:老人体力有限,所带的孩子缺乏锻炼
根据调查,我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长大的,这是一项可怕的数据。要知道,老人毕竟年龄大了,不只是学习能力下降,育儿的知识缺乏,更重要的是身体素质变差了。很多时候,他们不愿意跟着孩子到外面跑跑跳跳,而是尽量让孩子坐在车里。
另外,老人带娃总喜欢几个聚在一起聊天,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想如何跟孩子互动,怎样做游戏,这也会让孩子身体缺乏锻炼,变得越来越懒。心理缺乏锻炼,懒得去面对新鲜事物。脑子缺乏锻炼,懒得去学习。
对策:制定训练计划,父母亲自督导执行
这种长期不互动、不运动导致的懒惰,需要父母给孩子制定长期计划,并监督执行。每当孩子完成一个任务,后面就要给一点奖励。时间一久,孩子的习惯会得到锻炼,体会到勤快的好处,逐渐的改变性格。
而且计划要做得比较详细和实用,分阶段进行。比如先从基本的生活能力锻炼开始,让他们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叠衣服。然后每天看一本绘本,逐渐加长自己做事的时间、加大难度,一步步引导他们去克服困难,让他们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