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人的习俗

我想知道陆丰人是不是有在刚刚盖好新房子时,会请风水师看下,然后在每个房间贴很多符镇宅宝平安的习俗

1、买年货

一进腊月,各闹市皆拥挤不堪,都是买年货的人,但各种东西也都涨了不少,商人趁机作一笔好生意,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谚。

2、贴春联

贴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3、年夜饭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4、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5、压岁钱

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

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陆丰的过年习俗

【彩屯】年前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清洗卫生,用一支竹竿竹尾,或稻草,或破布等捆扎在一起清除屋顶的灰尘,蜘蛛网等,称之为彩屯。

【炊果】炊果在陆丰人过年的习俗里是很重要的,炊果也是陆丰人过节的前奏,果包括甜果和龟仔果,龟仔果又分菜龟和肉龟两种。甜果就是年糕,甜果出炉前要弄一些甜果探,出炉后的甜果用容器装好后等候大年初一拜精回来后才能动。

【围炉】除夕夜,陆丰人称三十瞑(虽然有时月小只有廿九天,但也习惯称为三十瞑),最重要的就是围炉啦,也就是吃年夜饭。小孩子喜欢过年过节的原因就是因为过年过节的饭菜比平常要丰盛(这是站在我的角度想的)。围炉的桌上少不了卤蛋,菜头丸,炸鱼,还有很多,还有长命菜(就是飞龙菜),喻意长命富贵,围完炉,孩子们又开心啦,因为大人们会给他们派红包。围完炉,洗了澡,穿上新衣服,就去玩咯。快十一点时,关上门,在对门的桌子上摆一对发果和大桔。十一点整,也就是子时,打开大门,点上一串开门红,算是初一早了,然后才去睡觉。

【拜正】初一早的早晨,早早的起床,因为吃完早饭要去亲戚朋友家坐,陆丰人称之为拜正。小时候家里人都没出门,所以拜正一起去,而且亲戚家也很近,十几个人就浩浩荡荡的往舅公、老嬷家去,大人负责派红包和谈话,小孩子负责收红包,哈哈。去拜正还要提四粒大桔去,然后亲戚朋友会压两粒给你,而且陆丰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大盘大桔,还会准备一些什锦和零食,供大家食用。拜完精回来,就可以开甜果了,甜果可直接切成片食用,也可以用鸡蛋煎甜果,味道更佳。【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饱饱】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初一初二要早起床,因为有很多事要忙,初三就可以睡懒觉了。
【擦脚仓嘴】奇怪的一个习俗,过年期间,要讲好听的话,不能讲粗嘴话和不吉利的话,一但你讲了,就要擦脚仓嘴。春节期间禁忌讲赃话、吵架等,如有孩子在这一天讲赃话或吵架,老人们会拿草团在孩子嘴边象征性地擦了擦(戏称:七(擦)脚村嘴),然后丢掉草团,会说“四句”者还边擦边口中念念有词:“草秧草秧,弃祸免灾!”据说这样可以化吉避凶。

【七样菜】初七要吃七样菜。七样菜又叫七样羹,是海陆丰民间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饮食习俗,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将七种蔬菜一起炒着吃。这七种蔬菜一般是指:春菜、大芥菜、厚合(正名莙达菜,别名忝菜、甜菜、冬葵,“厚合”是潮汕地区的叫法)、芹菜、葱、蒜和韭菜。


        陆丰东海过年去人家拜年则是捎上桔子(俗称大桔,取大吉之意),主人家在你辞别之前则会送上两粒(居多)或四粒桔子,以示“大吉来,大吉去”。
春节期间禁忌讲赃话、吵架等,如有孩子在这一天讲赃话或吵架,老人们会拿草团在孩子嘴边象征性地擦了擦(戏称:七(擦)脚村嘴),然后丢掉草团,会说“四句”者还边擦边口中念念有词:“草秧草秧,弃祸免灾!”据说这样可以化吉避凶。假如有人打碎了家具或碗碟,不可以说“碎了,破了”等字眼,要马上说:“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或“相(摔)破回(瓷器),子孙万垂。”(“相(摔)破回(瓷器),子孙论大锤(dui)”)
     春节期间,生男孩的话要“做丁”,陆丰很多镇都有,如上英、潭西、河西、城东、博美等(东海镇没有,是泡丁茶)。一般最早的村正月初九就有做丁,我了解到的有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四、十六,正月十六算是比较慢的。

第2个回答  2010-03-17
“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南溪村“滚地金龙”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整个过程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 伴奏,大唢呐按不同的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滚地金龙”曾多次参加省及国家级比赛,获得荣誉。

钱鼓舞,俗称踏钱鼓,有钱鼓“迎春”之说。流传于汕尾市,由闽南传入,距今750年历史。
钱鼓舞有“双人舞”、“四人舞”、“群舞”,载歌载舞,有人物、情节,动作优美、音乐典雅。唱腔衬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另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相会等。两套动作糅合一起,天衣无缝。可以说,钱鼓舞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科学价值。

陆丰皮影戏是南宋末年由闽南移民带到海陆丰地区,潮俗民间亦称为“皮猴戏”。中国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仅存的一支、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
陆丰皮影是以兽皮(通常为牛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来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皮影的绘画、雕刻精致、色彩鲜艳。表演剧目大多是白字戏,唱白字曲调,唱腔丰富,地方特色浓厚;表演细腻生动、形象逼真、传统古朴。
陆丰皮影戏作为海陆丰百姓镇鬼、驱邪、敬神、谢土等的民间信仰形式,在民间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海外许多华人对这一古老剧种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加强华人之间的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海陆丰地区的许多文化习俗,可溯源于中原,寻根于浙、闽,有些发源于中原、浙、闽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找到,而在海陆丰地区却盛行不衰。海陆丰地区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滚地金龙五个项目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民俗风情,常成为专家学者探讨文化积淀的宝贵资源。
民间戏曲是海陆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明代以来,海陆丰保存着4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剧种: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正音)唱念,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的剧种。明初流入粤东,后扎根海陆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文戏和武戏。文戏有唱腔,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称昆腔)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气氛。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婆、丑等十二行当。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咀、虎目等200多种图案。有“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苦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和“四大弓马戏”《义忠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统称十二真本戏。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派宏大,尤其擅演“三国”连台本戏。

西秦戏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又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本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西秦戏剧种(属乱弹系统)。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杂调。正线为本腔,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管弦乐)、“武畔(打击乐)。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打。西秦戏与台湾北管戏(又称乱弹)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白字戏,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海丰白字戏,潮人为区别潮州白字(潮剧)而称之为“南下白子”。分生、旦、丑、净、公、婆、贴7个行当,以演文戏见长,亦从正字戏中吸收部分提纲武戏;一般在上半夜演正字(讲官话),至下半夜才唱白字(讲方言),俗称“半夜反”。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温柔细腻。
白字戏共有剧目1000多个,其中传统剧目200多个,多为传奇故事。全连戏(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有固定的脸谱、服饰、道具、曲牌等。音乐属曲牌连缀体,唱曲衬词多用“啊衣嗳”。分小锣戏、大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三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特点。

在海陆丰地区,长期以来,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三个稀有剧种,除原有的国营专业剧团外,业余剧团遍布各处,蔚为大观,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几个稀有剧种本都来自外省,流行过许多地方,但最后都根植于斯,活跃于斯,充分说明海陆丰这个地区,善于兼容外来文化,同时也善于把外来文化融会创造为本土文化。
作为研究戏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陆丰的几个稀有剧种一直备受专家学者的重视,盛赞之辞不绝于耳。独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三个古老剧种,被称为是我国艺苑中三朵仍然喷发着浓香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戏曲瑰宝的组成部分。
海陆丰地区流传了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大体有神话、传说、故事、说唱、笑话、谚语、谜语、歇后语及民歌等。民歌分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东南部的渔歌和平原地区的福佬歌。
海陆丰地区民间音乐以管弦乐的“八音”、曲班、吹班最为常见有名,均可以说是从戏曲艺术中衍生出来的,与戏曲艺术一道,营造了极为浓厚的音乐氛围。“八音”以弦索为主,一般有八样乐器,设有馆址,称“八音馆”或“八音班”。所奏弦诗,与白字戏同。
民间舞蹈有狮子舞、钱鼓舞、英歌舞、红色妇女舞等,有不少经典之作,成为表演、参赛的保留节目。狮舞包括独角的麒麟和无角的“师姨”,以及客家地区的木头狮,统称“舞虎狮”。
此外,较著名的还有陆丰大安镇的“滚地金龙”和海丰公平的舞象。“滚地金龙”近年多次在表演中夺魁。钱鼓舞上世纪五十年代师承于汕尾镇一位叫李火奕的老人,从小镇跳到县城、省城、北京,赢得了声誉。李火奕因保留、传授钱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享受终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陆丰甲子镇最为有名,取材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108人画眉擦脸,双手执短棍,边舞边敲,互相呼应,配合默契,节奏强烈,十分壮观,最适宜在广场或游行时演出。
第3个回答  2010-03-17
爱打架 为了利益 宁愿争得的枪炮相见(可以查新闻)
第4个回答  2018-01-31
是的,还要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