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和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异同

如题所述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死”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中的“他”,《银灰色的死》中"伊人“,心中交织着个人积郁和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孤凄悲凉,强烈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白哦县出某种变态的心理。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
鲁迅小说中出现的知识分子,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属于封建教育制度产物的知识分子,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四铬(《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四铬和高尔础都是封建主义的伪善者和卫道者。鲁迅擅长有我、小事件来展现大的社会问题,他的剖析、批判、同情,最能切中要害,笔锋直指生产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封建思想、文化体制,发人深思。不同于孔乙己的另一类是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初中阶段接触不多)他们曾沉浮在时代长河中鼓浪前进,然而在风回浪转时期却弄的遍体鳞伤,乃至被侵蚀的变形。如《伤逝》中一对青年知识分子勇敢地冲出旧家庭,可眼光仅局限于小家庭的安宁与幸福,失去了社会解放的大目标,既无力抵抗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之花也渐凋零,只能回到旧家庭中默默死去,正如孔乙己已在人们冷漠、嘲弄的眼光下离开、死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