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有哪些生活习惯啊?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为人处世怎么样?

如题所述

我不负君,君负我!
——读《左宗棠评传》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清朝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 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东乡左家塅的一个以“耕读为业”的“寒素”之家中。光绪十一年二月初七日(1885年9月5日)病逝于福州,享年73岁。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是晚清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受到史学家肯定的名臣。
左宗棠的祖辈字南宋由江西迁至湖南后,世居湘阴,在地方上是一个名门望族。左家“先世耕读为业,以弟子生员附郡县学籍者凡七辈”,是一个以七代秀才传世的书香门第。左宗棠生长于这样的家庭中,接受耕读家风的沐浴,深深的受到传统思想文化及伦理道德的熏陶。这样的氛围下造就了一个标准的忠君爱国,维护封建秩序的的封建知识分子。这些为他将来的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镇压捻军起义、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左宗棠年幼时,家中并不富裕,其父亲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为人教读,以所得束修维持全家的吃穿费用。生长在一个如此清贫的家庭里,左宗棠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节俭质朴的生活习惯。因为经常接触农事,左宗棠对农业十分熟悉,在以后的为官生涯中关注民生,懂得为民谋利,在科举失利后,更是以湘上农人的称号隐居湖南。左宗棠之父——左观澜常年奔波以求生计,自己是个秀才,多年未中举人,望子成龙,对三个儿子“于课子尤严”,严厉督促左宗棠的学业。左宗棠说“人生读书得力只有数年,十六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人世渐杂,次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勉之!”,左宗棠期望能走科举登第之途,但他又没有把全部心思用在应科举、读四书、做八股上。他对经世致用之学颇加留意,十分推崇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对乾嘉学派以来万马齐喑的学术、政治思想十分驳斥。这些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他在以后幕宾生涯打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封疆大吏镇守边疆、作为清廷实业派地方重臣大力推动洋务事业发展、作为晚清与时具进的思想家提出海防与塞防并重等一系列思想、政治作为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左宗棠去的卓越成就的思想基础。
左宗棠的一生勤勉拼搏、奋发有为,他就像一头牛,拉着清朝廷这架腐朽、愚昧、落后、反动的老车慢慢行走在历史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行进的泥泞道路上。终其一生,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边疆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清朝廷愈加腐朽,中国社会也愈加黑暗。嘉庆五年,世纪之交。步入19世纪的清王庭由盛转衰,统治机制紊乱、吏治昏暗、军纪涣散,最主要的是其闭关锁国和昧于世界大势。左宗棠自进入清朝统治机构就忙着为清廷东奔西走,为行将就木的清朝封建统治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左宗棠在第三次科举落第后逐渐放弃了通过科举进第的方式进入朝廷。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左宗棠决定“明年移居湘上,此为有家之始”。他自号“湘上农人”在柳庄过着平淡的生活,但左宗棠并不想做桃花源中的陶靖节,而是以卧龙岗上的“诸葛亮自期”。咸丰二年,已经不惑之年的左宗棠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威势,受林则徐女婿——胡林翼的举荐,做了时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宾,开始了新的生涯。
本文题目是“我不负君,君负我!”,是我纵观左宗棠一生,尤其是其出入朝廷之间的三十余年的人生经历而得出的感慨。
初入清廷,左宗棠就面临这太平天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清廷作为依仗的八旗兵以及绿营早已腐朽不堪,面对太平军败溃千里。左宗棠、张亮基、曾国藩三人对于如何抵挡太平军的攻势提出建立以地主乡绅领导,以湘、楚本土子弟为主,以岳家军为军队形式的建军构思,这就是其后名扬天下的湘军的诞生,楚军、淮军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与太平天国斗争的期间,左宗棠的才华、能力得到了发挥,也因此而初露头角,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咸丰三年张亮基被任命为山东巡抚,左宗棠决定离开张亮基幕府隐居家中,但是因为太平天国的攻势威胁到了自己,并且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始终是站在人民起义的对立面,又因为时任湖南巡抚的骆秉章的真诚邀请,左宗棠在此开始了幕宾生涯。在其后6年的幕宾生涯中,骆秉章一切权利全部下放到左宗棠的手中,为左宗棠在湖南有力的抗击太平天国起义军、发展民生创造了条件。投桃报李,左宗棠在湖南也经营的有声有色。正当左宗棠的事业迅速提升时,他因为整治民生而得罪的清朝满清贵族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满清地方大员与新兴的汉族地方势力矛盾重重,借着“樊案”欲之置宗棠于死地。后经过地方、中央一些大员的从中斡旋才得以保命,并因祸得福,得到了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命令,由幕府的宾客转为清廷的命官,从此独立创建军队,自立门户,短短几年便由襄办军务而帮办军务、巡抚浙江、总督闽浙,跃居清廷督抚要员的地位。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作为清廷得力的战将,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朝廷希望他能在陕西、甘肃平定捻军,平定回民起义,为清廷的苟延残喘贡献力量。左宗棠果然不负众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迅速的平定了陕甘的捻军与回民起义。在此期间,俄国扶持阿古柏等人割占新疆,俄国、英国的触手已经伸到了我国的西北边塞,妄图把新疆作为他们的势力范围。清朝廷面对俄国、英国的逼压打算放弃新疆的权益,但是在左宗棠的一再坚持下,决定伟人左宗棠全权处理新疆的防务。左宗棠带领楚军在当地人民的积极配合下成功的击退了以阿古柏为首的地方割据势力,使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之后面对俄国占领的伊利,左宗棠积极备战坚持以强硬的军事态度收回伊犁,但是清朝廷再一次“负”了左宗棠,在国际势力的威逼下,清廷中央以李鸿章为首的卖国分子的阻挠下,左宗棠被迫调往中央。但是,驻俄公使曾继泽还是在左宗棠的强大武力的支持下在谈判桌上取回了了伊利。左宗棠眼界宽广,认为海防与塞防并重,认为不应该放弃边疆的一寸一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长沙湘江的一艘船上,左宗棠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了他十分推崇的林则徐。这次会面对左宗棠有着非凡的影响。他们都是晚清时期能够正视自身不足,强调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他们都强调经世致用,努力为民谋利,为封建统治秩序添砖添瓦。两人纵论古今,神驰南北,都认为应该加强东南海防与西北塞防。这也为其后左宗棠建设福州船政局、建设东南海防;击溃阿古柏割据势力,收复新疆,督促收复伊利,在兰州;击溃阿古柏割据势力,收复新疆,督促收复伊利,在兰州建立机器局打下了行为基础!左宗棠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着我国的边塞。因为新疆问题与伊犁问题,俄国与英国向清朝庭施压,另外李鸿章与京师的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也相勾结施压新疆的战事,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俄国在东北和西北耀武扬威,清朝廷需要左宗棠这样既有能力、又有忠诚的“老牛”来置之与清朝廷中央既牵制李鸿章为首的湘军、淮军势力,又要稳定人心。种种因素的作用,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881年2月)左宗棠被调往京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并管理兵部事务,他被清廷赋予了直接参与和决策中枢的政治、外交、军事诸要事务的权力,这是咸丰、同治年间汉族地主地方大员前所谓的事情,可见当时清庭对其的倚重。但是这又是一次“相负”的开始,从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九(1881年2月27日)到光绪七年九月初六(1881年10月28日)仅仅八个月的时间,左宗棠就主动请辞外放,狼狈的被撵出京师。左宗棠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将领,同样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无论在幕府生涯的湖南,还是在担任闽浙总督的福建,或者是担任陕甘总督的时期,在全面督促新疆战事的时期,左宗棠都十分注意改善民生、改善吏治,为当地的民生与官场都带来了一股清流。他刚性秉直,与阴奉阳违、媚言诡诈之法的晚清政坛恶习是格格不入的,在“入赞纶扉”的几个月中,他感到处处受到掣肘,受到排挤,上至统治者,下到各个行政机构都对他的改革行为阳奉阴违。在几个月后,当初“问命不宿,振旅入关”的心情已是满心苦涩。这一次清朝的统治者们再一次背叛了“老牛”——左宗棠。之后,左宗棠外放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他对东南的洋务事业、海防事业积极建设,他整顿军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为东南地区注入了一股革新的空气。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二日(1883年12月11日),法国侵略军在孤拔的指挥下向驻扎在越南山西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积极为前线的战事奔走,指令部下向广西运送枪支弹药,向清廷中央上书请求奔赴前线,又积极推荐冯子材等将领出击越南,可以说是,中法战争是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主战派积极推动的战争。众所周知的是,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卖国贼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廷中央“携战胜之威”卑躬屈膝与法国签订了屈辱条约。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们再一次的狠狠地扇了清廷这些“脊梁”们一耳光。光绪十年六月十五日(1884年8月5日),法国远东军队突袭台湾基隆,法国军队开始入侵台湾,闽事吃紧,此时的左宗棠已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出战奔赴交战前线,但是清廷另一方倚为“中兴名臣”卖国贼李鸿章却在怂恿清廷中央以巨额赔款为代价向法国乞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也存在着息事宁人的心思,不顾国人的呼声向法国乞和,这样中国丧失大量主权权益,法国的魔掌伸入了我国的广西、贵州等南方土地,铁路、矿山等权益也被大量出卖,简直是国不国也!光绪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84年6月9日),卖国贼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在天津与法国使者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战争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事实收场了。面对清廷统治者们的集体腐朽,左宗棠“身体羸瘦、饮食锐减、头晕眼花、咯血时发”向朝廷祈求告退:“微臣衰朽残年,谬膺重寄,成功未奏,方切疚心。”中国不败而败,左宗棠何以心甘?可是即使面对清廷的一次次“相负”,忠君爱国思想下的他仍然在病重和失望有加的情况下两次上书朝廷,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湾,以资震慑”,倾听予以采纳,在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日(1885年10月12日)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福建巡抚事务由闽浙总督监管,台湾设立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不过这些左宗棠已经看不见了、、、、、、,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耗尽毕生心血的左宗棠再也无力返回湖南老家,病逝于福州。在临终前,他在口授遗折中说:“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喔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左宗棠死后,清廷发布“上谕”称:“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宏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运筹帷幄,底定回疆。”着追赠太傅,加恩予谥“文襄”。他的“左文襄公”之名由此而得。
左宗棠,一个值得让人钦佩的政治家,纵观他的一生,其政治作为分为“竭内”和“御侮”两方面,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有着他自身思想的一些局限,在“竭内”方面,他积极镇压人民起义,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违背着时代的潮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陕甘回民起义,成为了清廷的刽子手。同样,在“御侮”方面,发展洋务、底定南疆、协助收回伊犁、抗击法国侵略都真正创下了创榛辟莽的功绩。终其一生,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大功绩就是其在巩固塞防和加强海防,时代造就了左宗棠,左宗棠也没有辜负他所处的时代,晚清封建统治阶级愈加腐朽,社会在统治阶级严重的压抑下愈加黑暗,在这个时代的左宗棠虽然没有走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局限,但是他继承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正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坚持维护国家的权益,积极为国家的安全而积极奔走,左宗棠做出了时代的表率,是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为真正的民族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6
这种历史人物你问生活细节,没法给你确切答案的,只能说简单给你描述一下,你可以感受一下。

左宗棠这个人生活是比较简朴的。大半辈子都是吊丝,因为他总是考不上科举,一直到40岁左右的时候还是没考上,逐渐就放弃了。后来就当了教书匠,准备就此了却残生,还是比较伤心的。

左宗棠前半生非常坎坷,但是他成名很早,而且还是林则徐的门生,为人非常自负。号“今亮”,意思就是当代诸葛亮,而且他多次跟别人夸嘴,诸葛亮其实不如今亮。要以我们今天的眼观来看,这是非常典型的吹牛逼不打草稿,街头巷尾这样的老吊丝比比皆是。

但是,他这个人吊就吊在,他是真的等来乱世了。太平军包围长沙时,他一个人跑到城下,用绳子系腰上叫士兵拉上城墙,然后面见巡抚献退敌之策,号称“借我三千精兵,可破十万长毛”。后面的事你都懂的,宝庆之战大破石达开五十万大军,威震天下,慈禧破格免科举提拔。后来这老吊丝有次心血来潮,准备去北京出差时顺路再考一次科举,结果批卷子的考官都给吓坏了,最后临时有事他也没去考。这种感觉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

由于是半路出山,没有受到官场熏陶,左宗棠和他的同僚可以说是格格不入,和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系都很差。而且出山以后,他的后半生非常顺利,可以说是平步青云,导致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傲慢,甚至看不起当年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湖南巡抚骆秉章,被当时官场传为笑料。

左宗棠收复伊犁后,就爆发了中法战争,他马不停蹄赶往福建救火,不久累死在任上。当初林则徐去世时,左宗棠给他写过一对挽联,其实用在他自己身上非常恰当。“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诸葛亮27岁出山,干了27年就累死,死前好歹还留了徒弟和接班人。这老吊丝天天吹牛逼看不起诸葛亮,结果也是干了30年不到就累死了,连徒弟都没来及收,后来的甲午战争也没能赶上。国家之殇,民族不幸。
第2个回答  2014-03-06
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
第3个回答  2014-03-06
这个跟他不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