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流动党员

如题所述

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便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笔者以为,在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今天,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尤为重要。一、流动党员的特点目前,流动党员的特点一是人数增加。比如深圳市现有流动党员3.36万多名,占深圳市党员总数的24%。二是分布面广。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活跃,择业范围不断拓宽的形势下,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党员越来越多,全国各省份几乎都有流动党员。三是文化层次较高。现在的流动党员中除了进城务工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城市“白领”、企业管理层骨干、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技术专长。四是思想较活跃。流动党员中不少人思想活跃,信息灵,路子广,凭自己一专多能的优势,自谋出路,去实现自身价值。二、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目前流动党员管理主要有“四难”。一是去向难掌握。流动党员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上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底子难摸清。二是关系难转移。有些流动党员在未设党组织的私企或外企务工,组织关系不知转到哪里,户籍地的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管或者是党员认为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仍远离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不方便,因此成为“隐性党员”。三是管理难落实。近年来,各地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都做了不少探索,但“管不到”和“管不住”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管理方法不够灵活,不仅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而且造成一些预备党员转正难,一些流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难和在外出流动人员中发展新党员难等问题。四是作用难发挥。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有些流动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有限。三、可资借鉴的有效管理方式流动党员最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所在地不确定、活动性分散。要针对这些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比如:江苏省南通市提出,将流动党员管理和社区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消除“空白点”。同时依靠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的合作支持,实行双重管理。湖南省提出,各级党组织要考虑整合资源,逐步将流动党员信息纳入微机,实行全国联网,进行动态管理。南京市和我省梅州市等地实行“两卡”(流动党员管理卡、流动党员联系卡)并用,将党员管理卡随身携带,与流入地党组织加强联系,实行原籍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齐抓共管,这样流动党员能经常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做到离乡不离组织。广州市私企党建工作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IC卡管理法”,使流动党员处处都能找到家,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难等问题。福建省上杭县采取“五个一”的联系方式,管好管活流动党员。即一人一卡(流动党员每人一卡);一委一联(支委成员与外出党员结对子);一季一访(每季度到流动党员家里家访一次);一年一问候(每逢“七一”,均发出慰问信);一年一评议(每年春节期间,对流动党员进行民主评议),与此同时构筑“党员网上之家”,搭建交流与联系的平台。这些方法都有可借鉴之处。笔者以为,条件成熟的,可采用“IC卡管理法”,既方便了流动党员找组织,又能使党组织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向和信息。条件未成熟的,可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既能证明党员的身份又便于党员过组织生活。总之,各级党组织应结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把流动党员这支队伍教育好、管理好、组织好、引导好,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其管理方法为:
  (一)、灵活设置党组织,使流动党员在异地找到“家”。党员在哪,我们就把党组织建在哪,灵活采取三种形式建立党组织,使流动党员在异地找到“家”。
  一是依托式。对外出流动党员比较多,且相对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依托政府驻外办事处、商会来建立党组织。
  二是区域式。对地点相对固定、区域相对集中,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并有合适书记人选的,打破乡镇界限,以市场工厂或党员集聚区为单位成立党组织。
  三是联合式。对分散在全国各地又暂不具备条件成立党组织的,成立“外出党员联合支部”,并在相对集中区域建立党小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求本县流动党员无论是否接转组织关系,都必须加入流动地的党支部,积极参加流动党支部的各项组织生活。
  (二)、创新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机制,确保流动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
  一是在党员发展方面,赋予外出流动党支部发展党员权利,探索实行了“两票两权制”,即不管是正式党员还是临时流动党员,都有发展党员的工作权利,正式流动党员行使表决权,投表决票,临时流动党员行使评议权,投评议票,从而切实保障了流动党员发展党员这一民主权利,解决了外出人员中优秀分子入党愿望强烈,但又入党难的矛盾。
  二是在党员教育方面,实行“双向教育”,一方面,委托当地党组织进行集中教育,另一方面,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了行前教育、巡回教育、邮寄教育和网上教育,解决了党员教育管理规范性要求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应变性要求之前的矛盾。
  三是在党员管理方面,改变原来单一的党员垂直管理模式,探索实行“双重管理”机制,即在流动党支部的组织设置、人事安排、党籍管理和党员发展审批由流出地党委负责,流入地党委负责对党支部进行日常工作指导,组织党员参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从而在点上、面上使每个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管理范围,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使流动党组织既有“婆家”,又有“娘家”,从根本上消除了流动党员管理盲区。进一步健全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切实保障党员在参与、管理、决定党内事务的各项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