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感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句表达了李煜作为阶下囚的无奈与悲哀,春花秋月是无尽的,而李煜却问何时了,深刻的表现了他对现在的生活的一种决绝,国已不在,而我却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代帝王的悲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由小楼想到故国家园,由故国想到现在,真是不堪回首,但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又进一步的表达了李煜当时的那中悲愤的亡国心情。
回想故国“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国家的江山宫殿都应该还在,但江山宫殿里的人却已不再是从前的人了。回想中有多少的悲恨在心中,也只能发出“只是朱颜改”这样感伤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李煜悲愤的深刻表现,也被后世广为流传,将一腔悲伤化做一江的春水,奔流不止,这是作者的感情的升华,将无形的悲恨比做有形的东流水,让人更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可悲。
整首词都深刻的表达了亡国之恨,感情可谓真挚。词虽然短,感情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即使合上书页,紧闭双眼,也同样能感受到李煜那无尽无止的哀伤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0
亡国之痛的悲悼与遣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上句对岁月流逝往事如烟的忧伤,是一种时光不再之愁,词人体验还比较悠远朦胧。这一句则将愁绪渐渐拉近眼前所望之景,传达出对月下故国的感念怀伤之情。而眼前的花月春风,除在时间上令人回想起过去的生活之外,在空间上还让人睹物思情,从而缅念曾经的家园。而且,由于故国山河虽不可即但还可望的实体存在,较之往昔时光虽可忆却不可见的模糊的虚幻存在,更容易拨动词人情感之弦,也使得愁情进一步具体明晰,变为一种真确的亡国哀愁。这种哀愁,不只是一种“往事”不再之哀,也是一种眼前所见之悲。另外,由于“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所以随时间的推移而积蓄的感情至今已经极为丰厚沉重,因此今夜月下所见所感,更让人情感招架不住而“不堪回首”。这样眼前的愁情比上句“往事”之愁更进一层,它寄栖于一种空间实物——故国山河,并由此迅速滋生和辐射,从而使词人亡国的伤悼之情源源涌出,大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势,也使词人仿佛浸没于充满了感伤气氛的空间,身上愁情满布,愁绪披离,“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的确令人“不堪回首”了!总之,“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词人那种深切的亡国之哀和故土之思,在不堪回首的有限时空中,是难以一下子体验得尽的。这样,此句可以说是愁情生成的发展阶段。
第2个回答  2018-08-03

解释: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作者介绍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20
诗意应该是:百川东流,何时西归。无奈回不到从前。
第4个回答  2018-08-08
前面诸位已经分析得很好了,据说因为这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宋太宗在宴会上将其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