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萧仿写作文800

如题所述

1. 仿写吴伯萧《早》的第三段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

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

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

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历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2. 吴伯箫写的《早》,

这是吴伯萧先生访问三味书屋后写的一篇散文.从文中不难看出,吴伯萧先生是带着一种对鲁迅幼学足迹的追寻和对鲁迅人格的敬仰之情来访问这一文化古迹的.因此文章并不是简单地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继续自己的所见,而更多地是由眼前的实在景观,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如由迎面而来的清香联想到书香,再联想到读书声;由鲁迅的书桌联想到鲁迅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联想到学童们全部跑到后园玩耍,还联想到“早”字来历的故事.作者巧妙地用带有情感的思绪把当年三味书屋里的人物的活动结合所见娓娓道来,使文章内容充实了很多,给人以诸多的思考、感慨。

3. 仿写梁衡散文800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解答:仿写梁衡的《夏感》散文:

例文:《秋感》

怀着愉快的心情,我踏上了寻找秋天的旅程.

放眼望去,马路两旁的树儿整齐地站立在那儿,像沉思的孩子们,静静地伫立在路旁.略带金黄的树叶向着风吹过的方向摇摆着.

桥下的海水也静静地流淌着,无声无息地流向远方.与在岸上玩耍的人们相比,显得有些寂寞.

车还在向前行使,眼前的秋景纷纷映入眼帘.如同走进画廊,无穷无尽的景色使我眼花缭乱.有红的,有绿的饿,有紫的,有黄的,有……五颜六色,美极了.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松树上也结满了松果.

观赏完那一幅幅美景,就到了目的地了.

一进大门,那满山的翠绿的花草树木吸引了我,我决定踏那片高高的土地.一路上,虽没有感受到夏天的鸟语花香,却有一丝丝的凉意,似乎感受到秋天!道路上的石壁微有些裂痕,如被秋风吹过一般,干燥极了.石壁上布满了褐色的植物远远望去,像是给石壁穿上了新衣,走进一瞧,却是紧紧贴在石壁上的爬山虎.虽已枯萎,爬山虎仍显得强劲有力,紧紧地贴在石壁上,有些坚强的爬山虎,仍然生机勃勃.

从山路往下看,一切都那么静寂,在秋风中不停地摇摆着,摇摆着.

繁杂而喧闹的城市,只有在这静寂的季节里才能感受到一丝的清闲,一丝的快乐,一丝的哀愁.摆脱的是那一切的压力与负担,得到的只是轻松与自由.

虽说厦门的秋天不易辨别,但在那不远的地方,我看见了到在绿荫下的树,它静静地躺在那儿,没有一点儿呻 ,就那样渐渐地,渐渐地枯萎,没有一点羡慕的眼光,它倒在人们的视线内,显得是那么的坚强,奔放.

顺道而上,路旁的野草(不知它是花还是草)也长满了紫红色的果实,小小的,圆圆的,十分可爱.

人生,能有几次这样的旅程,在这样的秋风中,静静地悄悄地度过.

萧瑟的秋风向我吹来,凉凉的,朝着风向,远处的海与天形成一线,茫茫的,淡淡的.没有鸟儿嬉戏的叫声,依旧上那么的沉寂.

或许,这就是秋本来的最真实的样子吧!这就是秋吗?它似乎与我想象中的不同.没有衰败的景色,有的切是一片生机.虽有些失望,但我还是终于寻找到秋了!

注:绝对正确!望采纳!

4. 有没有关于吴伯箫写的(早)的写读后感的作文

“早”,一个简单的字,我在五下的语文书目录里发现了它。我怀着疑惑的心情翻开了第四课——吴伯箫写的《早》。这篇文章描写了腊梅的清纯高洁和鲁迅先生桌上“早”字的来历。

在他13岁那年,父亲得了重病,整天卧床不起,他既要上书塾,又要回家服侍父亲,每天都奔走于书塾与药铺之间。一天,他上学迟到了,先生责备了他。他便在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以此勉励自己,后来上学他再也没迟到过。

鲁迅先生有着与梅花一样冰清玉洁的品质。在家庭变故,父亲重病不起时,小小年纪的他热爱学习,仍然坚持上书塾,并更加珍惜那宝贵的时间。鲁迅的成功为什么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呢?查阅资料我发现他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无法达到的。他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不到,其余时间都在工作,而我们睡十个小时都喊困。他热爱写作,对文学的喜爱达到几乎疯狂的地步,他每天都写作,有人统计过,从他写的《狂人日记》发表后,直到去世为止,每年大约写近35万字的文章。而我呢?号称班上的“多产作家”写一篇文章最多不会超过8百个字,一周最多也不会超过两篇。每次妈妈让我写点小练笔,我都觉得没时间。

鲁迅说过:“我并不是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

“时间,每人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的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鲁迅的一句众 所皆知的名言。合上这篇课文,我更加理解了这句话。我以后一定向鲁迅先生学习,珍惜光阴,争取做到时时早,事事早,让人生象早春的梅花一样灿烂地绽放。

5. 【简述吴伯萧散文特征1】

吴伯箫的散文特点--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他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的主题.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 吴伯箫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象他亲身经历的延安生活,是15年之后才写成散文的.这样写成的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之后,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