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地理五六单元重点

人教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与地理环境
求这两个单元的重点,要考试了,能有七、八十分就可以了

第五单元
§5.1 农业生产活动
一. 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已获得所需的产品。
二. 农业生产的特点:
(Ⅰ)[空间上]地域性:○1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
○2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农业地域类型:指在一定地上或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Ⅱ)[时间上]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
季节性和周期性:指农业生产在实践分配上的特殊规律;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
序进行并有一定变化周期。(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三.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Ⅰ)农业的投入要素:○1自然条件: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
○2劳动力[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以获得产出];
○3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促进农业产出];
○4科技[提高产出的重要手段] (画 为农业必要投入)
(Ⅱ)农业的产出:农产品,有的供食用[如,粮食、肉、奶、蛋、水果、蔬菜等],有的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如,棉花、橡胶、皮、毛等]。
(Ⅲ)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四. 农业的分类
(Ⅰ)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有些为混合农业。
(Ⅱ)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
(Ⅲ)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农民生产的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哦家]
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的来进行农业生产)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自然生产力:是土地的生物生长力,它的高低可用生产物的数量和种类来衡量。

—1—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二.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Ⅰ)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
(Ⅱ)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1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充分利
用自然条件)
[橡胶生产向北推广到北纬22°;将双季稻生产从华南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另一方面,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业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
上大为扩展。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地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荷兰素有“鲜花王国”和“郁金香王国”的美誉。

§5.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一.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型农业)
(Ⅰ)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Ⅱ)亚洲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
○1气候高温多雨,水热配合较好[自然因素];
○2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劳力条件)];
○4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人口密集,因而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
粮食的需求。[人均耕地]
○5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人们喜食稻米[生产习惯、食物偏好]
(Ⅲ)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原因: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内为解决方法]
○1小农经营; [集约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我国南方每户耕种水稻田一般都少于1公顷)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控制人口数量]
○3机械化水平低;[加快机械化发展]
○4水利工程大;[加大投资兴修水利](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
○5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2—
除亚洲外,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巴
西也有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北美洲)也分布着大片稻田,但采
用大规模的旱地直播技术进行生产。
二.大牧场放牧业
(Ⅰ)主要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牡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
占重要地位。
(Ⅱ)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大牧场牡牛业,经济效益好,发展的条件为: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自然条件)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经济
○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因素
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供出口。
大牧场归牧场主(欧洲人),原先自由自在的牡牛人(印第安人),被牧场主雇用到大牧场来放牧牛群。
20世纪初,人类发明了海上冷冻船,阿根廷的新鲜牛肉可供应到西欧人的餐桌上,从此潘帕斯草原牧牛业飞快发展。
(Ⅲ)为促进牧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所作的主要工作有:
○1培育良种牛;○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3开辟水源;○4种植饲料。
§5.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
一.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生产商品粮的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Ⅰ)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Ⅱ)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Ⅲ)经营方式: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我国东北、西北也有这类农业,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Ⅳ)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分布及条件:
分 冬麦区:大平原中部冬季气温较高。
布 春麦区:大平原北部冬季较长且气温较低,只能种春小麦。
条件:○1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夏季潮湿)
○2便利的交通运输;
○3地广人稀;(美国人口城市化水平高,广大农村依然人烟稀少)
○4高度发达的工业;(有的还使用飞机作业)
○5先进的科技。
区位条件
耕地资源丰富 农场占地广 生产规模大
(自然)

地广人稀 劳动力不足 机械化程度高
(社会)
二.混合农业
(Ⅰ)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Ⅱ)主要分布地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
(Ⅲ)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的小麦出口国之一。

—3—
其羊毛和小麦主要产于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
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主要的小麦——牧羊带。
(Ⅳ)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有以下三方面显著的特点与优点:
○1特点:土地交替使用——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2特点:生产交替进行——优点:农民可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特点:比例由市场决定——优点: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所产农产品多数供出口,英国是主要的出口对象。
 山地的雨影效应:一种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的情况。
[从东部沿海吹来的湿润气流,在大分水岭的东侧降下丰富的地形雨。在大分水岭的西侧
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 墨累——达令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灌溉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澳大利亚政府修建水利工程,东水西调。
混合农场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农场一般靠近主要公路。
(Ⅴ)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5.5 工业生产活动
一.工业: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农产品以及矿产品进行加工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一种原料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而一种产品又可能由多种原料加工、组装或化合而成。
二.工业的投入——产出
(1)工业的投入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科技等。
.工业产出:○1产品;○2废气、废渣、废水(工业三废)[部分可在循环利用]
(2)现代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为此,工业企业要求得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研制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工人的业务培训。
(3)工业产出各种产品,它们一部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如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等),另一部分满足生产的需要(如钢铁、机械、化肥、农药等)
(4)工业分类:按照投入要素所占比重的多少分
资金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源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
三.工业的发展
(1)现阶段的工业发展概况: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工业化推进。
工业仍表现出集 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和地区;
中分布的特点: 就国家而言,工业往往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城市。
(2)三次科技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历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年 代 18世纪60年代开始 19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主 要
标 志 蒸汽机的
发明和使用 电气化的
广泛应用 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为代表
工 业
部 门 棉纺织、钢铁
等工业 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
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工业 电子工业、微电子、核工业、航天 工业,激光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
工业分布趋势 由分散走向集中 进一步趋向集中 由集中趋向分散
主要投入要素 资源、劳动力 资金、技术、资源 高科技资金
产值比例变化 上升 上升 先升后降
生产方式变化 大批量、标准化生产 大批量、标准化生产 中小批量、定制生产
—4—
(3)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2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3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4)生产方式的变化: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工业生产从大批量、标准化
的生产方式逐渐向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发展。
工业 原料:种类增多,利用率及加工深度提高;
科学 投入 劳动力:数量减少,知识、技术要求提高;
技术
发展 工业 产品:种类增多,标准化产品向定制产品发展;
产出 产量:大批量向中小批量转变。
§5.6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工厂建立在什么地方,需要政府或厂商进行决策。
[理想场所:原料和劳动力充足,劳动力优质价廉,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
政策等。
(3)不同的工业部门所需要考虑的主要的区位因素不同:
 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
节省运费,减少损失[原料] (如,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 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节省运费,减少损失[产品] (如,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 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如,炼铝厂等)
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不高,但对数量要求大 (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 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依托人才和技术 (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 由于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代替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
 工业原料的运入,产品的运出都需要交通运输,因此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就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了。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沿海地带(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和濑户内海)]
(我国沿海、沿江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
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三.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国防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工业区位的影响
○3为缩小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差异,大力推动内地工业的发展
○4为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并不盈利的区位

—5—
○5许多海外华人、华侨乐意在家乡投资(个人偏好)
○6工业惯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某工业区位不合理,但仍留在那里)
(2)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污染空气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的工厂,其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及河流上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染水源 化工厂、炼油厂
水泥厂、酿造厂——污染空气
固体废弃物污染 发电厂、钢铁厂
§5.7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1各工厂分别完成某一产品的某道工序
○2许多工厂为某一产品生产零部件
(2)空间上的联系:○1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
○2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的集聚: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
原因: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优势: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传统工业(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大,靠近原料产地
集聚 降低运输成本。
原因 新兴工业(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利用其扩大规模优势,提高自身的影响。
集聚形式:传统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等。
(2)工业分散:
优势:○1可以避免过度集聚生产的弊端;
○2通过分散组合建厂,可以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并可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3有利于寻找最优区位。
新兴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
三.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1)工业联系导致了工业集聚,从而形成工业地域
工业 自发形成:因为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的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以满足降低生产
地域 成本的需要;
形成 规划形成:是由于各工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的。
(先建成基础设施,在吸引投资者建厂)
(2)不同特点的工业部门形成的工业地域特点不同
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主要工业部门: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等
发展条件:经济落后,受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依赖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以及
进一步以面粉或糖为原料而发展起来的加工工厂
区域条件:面积小,发育程度较低
特点:工业发展潜力小
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主要工业部门: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氧气厂、机修发电厂、发电厂、水泥厂

—6—
发展条件:这些工厂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生产过程复杂
区域条件: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
特点: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厂址上变化

§5.8 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分布: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等
(我国的辽中南、京津塘工业区,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意大利的塔兰托)
发展条件: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
主要工业部门: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
二.区位特点: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大,342亿吨;开采条件好)
○2离铁矿区较近。(离法国东北部的洛林铁矿区较近;瑞典的铁矿石)[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3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陆交通。(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联成一体,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三.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煤炭工业
和钢铁工业的衰落最为明显。
鲁尔区衰落原因: 全区经济的基础
○1生产结构单一。[内因](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
工业部门)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衰落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广泛使用,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工业衰落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
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代替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四.综合整治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
○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通过合并统一管理措施],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新建或迁入的企业涉及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多个工业部门,且以技术精良的中小
型企业为主)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
德国钢铁工业集聚在西部的原因: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为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7—
(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等的排放,并建立完善的废气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同时,开展植树造林,使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
§5.9 新兴工业区
一.20世纪50年代之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英国的苏格兰;日本的硅岛等。
新兴工业区 ○1时间新:20世纪50年代
特点 ○2地区新:不接近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交通、科技发达
○3规模小
二.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时间:20世纪50年代
位置: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发 ○1大批廉价劳动力 中小
意 展 ○2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企业
大 条 ○3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的
利 件 ○4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发展
新 ○5政府大力支持
兴 ○1以雇员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
工 特 ○2以轻工业为主;
业 点 ○3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实行家庭包工;
区 ○4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
○5工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
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它(工业小区)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 普拉托是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众多工业小区之一(靠近文化名城佛罗伦萨)
普拉托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已毛纺业为生产的中心内容。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对比

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
资金集中程度 低 高
工业分布 分散 集中
三.美国“硅谷”
特点: ○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3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4产品面向市场。
“硅谷”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
○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位于旧金山市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依托]
○4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必要条件]
○5军事订货(半导体元件订货额占“硅谷”总产值的40%);[特有条件]
—8—
“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美国以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
微电子工业是电子工业的基础,因而成为高技术中的最高技术。
至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充分利用其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便宜的优势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8
这几个单元的重点一般要注意与现实连接起来,一般严格来说地理的重点在于与现实相联系,当下发生的事情的地理原因去书上熟悉和了解一下然后记住。这样考试一般没什么大问题。
第2个回答  2010-03-28
不是不给你,只是觉得没什么意义,上网搜就有很多,但是没什么针对性。还是以老师的复习为准,汝果你平时练的都会了考试也差不多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3-29
你的区和比你大一届的学长那找寻资料

参考资料: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