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方经典爱情悲剧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什么是爱情?是一见钟情的轰轰烈烈,还是长相厮守的缠绵悱恻,抑或只是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我们无法窥见爱情风姿绰约的每一面,亦因为我们所各自经历的爱情也多种多样,真情假意、萍水相逢、天作之合······因缘际会,每每不一,但是爱情本身却长久地感动着人类灵魂的深处,感召着无数才子佳人沉入那滚滚红尘中去体味、去销魂。

《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轰轰烈烈的一见钟情式爱情故事中的经典之经典,它是莎翁最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作品,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出生于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里,但却因为一次舞会上偶然的相遇而互相迸发出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为此,罗密欧不惜在日后只身冒险去花园和朱丽叶幽会,他们也迅速而秘密地私定终身,但这段感情刚开始就被家族给狠狠打断了,罗密欧被流放驱逐,而朱丽叶也被父母强逼着和另一个人结婚,这对“地下夫妇”最终在一系列的偶然与不幸下双双殉情,但他们的刚烈和对爱情的最真挚的执着却深深地感染着后世无数人为自由爱情而奋斗,他们当是最无畏的爱情战士,值得我们深深追颂与讴歌。

作为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自然是莎翁最匠心独运的两个角色,他们两个人的形象塑造本身便是极为鲜明生动的范例。就他们所追求的爱情而言,我们显然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热爱自由、反对束缚、忠于彼此的共同性格,这也是他们的故事给我们带来巨大心理震撼的关键所在,无论是舞会偶遇,还是阳台幽会,亦或是私定婚姻,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完全被其所放射出的自由、勇敢与真情深深融入进故事里,读者在一系列的过程中亦体验到了一次伟大爱情的洗礼。

同样地,我们亦可以发现,故事体现在时间进程中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从他们相见到殉情不过短短几天,就算是最大程度地延长也超不过一月,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爆发出了如此巨大而深刻的矛盾冲突,而推动故事如此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男女主人公共同所具有的冲动性格,这一点从他们在舞会上一见钟情时便已毫无余力地表现出来:

一来一回之间,罗密欧已经吻了朱丽叶两次,而且这种冲动也体现在朱丽叶身上,比如在舞会结束后,她在还不知道罗密欧身份的情况下,曾不无感人地说道:

二人在之后则更是把这种冲动演绎的淋漓尽致,就两个人共同私定婚姻这件极具冲动色彩的事做完后,二人在很长一段剧情内都是各自践行着各自的“冲动”:罗密欧因为悌暴(朱丽叶的表哥,极其仇恨罗密欧所在家族)杀了他的好友墨故求一怒之下反杀了悌暴,而他也因此被驱逐出城,但当他听到朱丽叶的“死讯”在没有做充分核实的情况下就当即便买了老鼠药,同时违反了他不能回城的禁令而执意去朱丽叶坟前殉情;而朱丽叶则是在被父母逼迫婚姻时到劳莲思长老那里求得了一个可以“假死”的药,而在醒来后发现罗密欧已经殉情因此亦果断地选择了殉情,由此可见二人冲动性格之鲜明。而就各自年龄而言,罗密欧是青年形象,他表现的是青年男子血气方刚的冲动;而朱丽叶则是代表了刚步入青春的十四五岁的少女形象,是天真纯粹、不谙世事的冲动。

在戏剧中,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的爱情故事主线外,我们亦注意到了两个极具理性精神的人物——劳莲思长老和大公,他们可以说是莎翁有意塑造的代言人——即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人物的化身,他们分别属于当时的新式宗教和新贵族,虽然自身在身份上有很多封建因素,但他们也体现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兴价值观,是旧环境下孕育着的新力量,比如劳莲思长老私自为二人举办婚礼以及后来一直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出谋划策,还有当罗密欧犯了杀人的死罪后是大公本人偷偷给他减轻罪罚改为只是驱逐出城并亲自出面调停两个家族间的矛盾,可见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也多倾向于支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自由爱情。

而颇有意味的是,文中的他们同时还是梵萝那城的宗教领袖和执政者,他们拥有着主导当时社会的权力——宗教权和城市执政权,由此我们亦可以略见莎翁所在的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新兴价值观的巨大感召力以及从中透露出的变革的曙光。

撇开莎翁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从台词上,也就是我们所阅读的剧本文本上,我们亦可发现其本身对于场幕情形不可替代的描绘修饰作用,而个中典型则集中体现在“花园阳台幽会”当罗密欧偷偷潜入花园却突然望见朱丽叶出现在楼上的窗口的那一幕罗密欧甜蜜的话语:

而当月光照到朱丽叶的脸上的那一刻,罗密欧又再次情不自禁:

在这一桥段里,台词用夸张的形容和把朱丽叶分别比作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描述,极大地放大了朱丽叶此时呈现在罗密欧眼里的完美形象,这是再高级的现场效果都难以做到的,放到今天,技术可以直接表现这种效果,但却丧失了内涵——即无视了观众对于语言形容中所塑造的那个“理想世界”的间接想象。

台词的作用的确在戏剧中至关重要,而莎翁的作品中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便是台词“诗歌化”,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随着诗歌而来,伴着诗歌而去”,他们无论是对话还是自言自语都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而这样诗歌本身对于感情抒发的作用便被最大程度地挥发出来,而使得其中几乎每一句话都带有了审美性质,如在“阳台幽会”那幕开始前墨故求寻找偷偷溜去花园的罗密欧时所揶揄道:

又如罗密欧对班浮柳(他表弟)解释何为爱情时所娓娓道来的那样:

说起何为爱情,在文中罗密欧第一次见劳莲思长老时长老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中也有隐喻,同样是诗歌,此处甚至暗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命运:

承上,无论是从韵律的角度还是从情感表现的角度,莎翁都做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在剧本的字里行间,我们都欣赏到了“如诗的行板”带给我们的统一,而它具体就表现有两点:一,韵律感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二,情感线串起了内容上的多样。当然,若将其视野扩展至东西方,我们又会发现诗歌效果的一些本质差别,莎士比亚在剧中所做的诗虽然有抒情的成分,但纵观全文,我们发现它们总体上还是为行文叙事服务的,而这则是与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所确立的诗的“叙事传统”是本质相关的,而《荷马史诗》中对于神的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也极大地拓展了西方诗歌的叙事空间,因此表现在他们诗中的主要特征便是:直接了当,坦率真诚,对情感则是大胆讴歌,无所顾忌,具有热烈而震撼的力量美。

而以《诗经》开启的东方现实主义诗歌则更侧重于抒情,尤其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间接式的情感表达——即《诗经》中的“赋比兴”原则,当然《诗·大序》中曾直接有论:

当然,这其中也凸显出了东方诗歌总体注重“旁敲侧击”、缠绵悱恻的艺术特点,显然,这与西方的诗歌特色是迥然两个面貌,但都有各自的审美特质,不可混为一谈。

回到这个爱情悲剧中来,我们就得像一个侦探,必须要搞清楚“摧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制造了这场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谁,而结合上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的性格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他们二人的冲动性格的确是他们最终以殉情悲剧收场的直接原因。

当然,除却莎翁作为作者特意在戏剧特别是在悲剧创作中所架设的戏剧性巧合外,更深一步分析,我们应当把这件作品与它的创作年代结合起来。《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79年,此时西方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依托海洋创造的工商业经济冲击着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因素在不断积累,以城市工商业者、银行家和一批新兴贵族为代表的一批最早的资产阶级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试图寻求话语权以宣扬利于自己发展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便开始了。但此时传统的封建因素依旧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二者之间的巨大矛盾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而体现在此书中便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隶属的两个封建家庭,就像朱丽叶的父母从心底也是疼爱他们的女儿的,但在一涉及到婚姻选择这些重大事项时他们对待朱丽叶的“狠毒”也直接表现出了封建制度战胜了亲情纽带的悲哀现实,因而这一点也被莎翁敏锐地捕捉到了,而封建制度禁锢下的社会也便成为真正酿成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

巧合的是,再拿东西方的经典做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经典中亦有《梁祝》和《孔雀东南飞》这样的爱情悲剧,同为爱情悲剧它们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其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因为各自封建家庭的阻挠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禁锢而走向了殉情,但最后给人的感情总基调是不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希望,而《梁祝》和《孔雀东南飞》则是绝望。

诚然,这也是其中封建因素的相对强弱所致,毕竟西方封建社会只有一千多年年,而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在封建因素压倒性的优势面前,连男女主人公本人都不敢公然抗争,最后只好无奈地用死来无声地控诉。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还有理解男女主人公境遇的人在(劳莲思长老和大公),而《梁祝》和《孔雀东南飞》中男女主人公却在生前无人声援,孤独地与整个封建礼教斗争,就连死亡都被“化蝶”等带有神话意味的东西给隐秘地“掩饰”了。

若说中国这两个爱情故事中绵延着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爱情故事的悲情色彩,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则是当之无愧的封建制度逐渐消解、自由民主出现曙光的“希望田野”,虽为悲剧,却总悲壮;虽是殉情,却总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