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教给孩子什么?

如题所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树立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二、环境熏陶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3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1、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2、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
3、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4、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5、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9-13
一定要教给孩子:勤(做事勤快有效率,尤其是要主动自觉地去执行预定的计划,当然首先要勤快地制定好每天的计划,把手机的闹钟开满。接下去是每周的计划,每月的计划,每季度的计划,半年一年的计划。不要别人催一下动一下,甚至直接躺平了事)。
俭(不要奢侈消费,购物一定要按需购买,暂时用不上的东西不要囤,尤其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开支,年轻人热衷的吃喝玩乐,花费很大,效果很差,比如你想以此维护社交关系基本上很难长久,甚至比不上招呼朋友到家里打不来钱的牌“比如可以用砝码代替”,或者借助公共设施打露天的篮球,羽毛球)。
谦和(在人群里要懂得收敛光芒,即便你很优秀,也一定要放低姿态,不要争当C位,只要不掉队即可,不然很容易被人使绊子穿小鞋。努力跟所有人相处融洽,保持微笑,自己先愉悦自己,不要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背后嚼是非,就算你真的很讨厌某个人,躲远点就行,基本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你讨厌的至少一两个点,而且你以为自己为人处事已经很周到,别人看你也是很讨厌的)。
有底线(所谓有底线就是你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心理防线,一定不能越界去做什么事情,不要碍于情面,或者亲戚朋友关系,或者恋爱脑。比如犯罪的事情一定不能做,比如别人问你借钱,你的底线是一万块,就坚决不掏一万一。)
干净(这属于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你有头屑,有口臭,体味重,鞋子不刷,衣领脏脏的,别人就不乐意接近你,会减少你接触到“高质量人群”的机会。或者你会不知不觉为自己构建起一个“不讲究人群”的社交圈。当然大大多数中立人士都是喜欢干净的对象,尤其学校那种环境,一个仙气飘飘的女生,和一个鼻涕虫,被老师这种势利眼群体肯定是区别对待)。
适当露富(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到“穷”,甚至家里有钱故意穷养,这绝对是要把孩子养坏的节奏。一个人自我评价低,尤其是经济上的拮据,他就会觉得自己配不上周遭任何东西,看这家店也不敢进,那顿饭也不敢吃,衣服不认牌子,街上不认车标,喜欢的人也不敢追,有病也不敢上医院。格局越来越小,人越活越丧。)
对新鲜事物保持热情(有的人听歌只听老歌,明星只认老脸,电影只看老片子,衣服只穿妈妈款,讲的话题都很陈旧,道理都是老一套,吃的都是传统美食,做的都是古法工艺。当然这一切都没问题,最大的屏障来自于他已经吸收不进新知识,掌握不了新技术。当然这跟一个人的认知范围和智力上限有关,所以要努力突破你头顶的天花板,而“凿壁偷窥”的好奇心是第一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9-19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以下几件事:
1:教会孩子爱读书
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他从小就没有表现出来这个特性,所以带孩子去图书馆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图书馆的氛围比较强烈,那里充满了书香,那里的环境比较安静,每一个去到图书馆的人都能静下心来安静的学习,安静的看书。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要每周带孩子去几次图书馆,借书或者还书书,让孩子有一个充实的精神境界,这不仅能够让孩子开阔眼界,还能够帮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思维,让他让他更好的来学习。
2:教会孩子做家务

让孩子自己动手
要学会让孩子做家务,让孩子自己来动手。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是溺爱的,他们舍不得孩子做任何事情,舍不得孩子做家务,觉得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做家务,就是家长的责任,但是这种情况下,只会让孩子养成自己不不勤五谷不分的性格,只会让孩子变成唯我独尊,霸道横行的人,他觉得照顾他是别人的责任,他觉得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所以要学会让孩子这么熟,很多孩子即使到了大学也不能够正常的收拾自己,哪怕是叠被子都成了一个难题。
3:教会孩子要独立

思想独立
要让孩子有独立的能力,不仅需要生活上独立还有思想上独立。要让孩子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思想。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让孩子做决策,比如说晚饭的时候可以问孩子想吃什么,可以让孩子帮忙一起去买菜,不仅能够锻炼他的独立能力,还能够锻炼他的计算能力,对孩子有一定的启发。要让孩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不要空头空脑,做一个简单的“花瓶”。
第4个回答  2022-09-19
首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3岁以前,父母要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给予孩子陪伴,在陪伴中加强沟通交流,让孩子在父母这里收获到认可,培养自信,更加勇敢积极面对成长中的每一步。

其次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比什么都重要,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那么孩子在往后的发展中比同龄人落后,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就是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养成散步、跑步或者舞蹈的习惯,或者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比如羽毛球、篮球等等。
当遇到孩子的一些问题时也不要一味地放任自流,总觉得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就好了,其实不然,孩子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而等长大了反而不好矫正。
最后对孩子要抱有合理的期望值,一步一步规划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要以“我就是为了你好”强迫孩子,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思考和选择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