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 写景和议论之间有什么关系?议论如何层层深入?

如题所述

关于《黄州快哉亭记》的分析、鉴赏文章,网络上也可以查到许多。我只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供你参考。
文章开头写景是为了表现“江流之胜”,一是为建亭者张梦得建亭初衷(“以览观江流之胜”)造势,也是为了后文的转笔蓄势;后面的写景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则表现了两种不同心态、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在面对同样美好的景色时表现出的不同情绪。
此文为散文大家苏辙的散文名篇,在议论结构上体现出典型的“起承转合”的中国古代散文写作章法:张梦得谪居黄州,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这是“起”;亭前不仅可见变化倏忽之江景,还可凭吊流风遗迹,这是“承”;然而“风”“景”本是外物,何与人之忧乐?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是“转”,所以,面对同样美景,有人会喜,有人却会悲,这是“合”。
故曰:此文行文流畅而跌宕有致,逻辑缜密、说服力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8
都没悬赏分的。 当然没人回答咯
我还想知道这个答案 类= =
等了半天都没人回答
挂三的问题
第2个回答  2010-03-28
1.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2.基本解读: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主旨)
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景色壮而美。“知君为我新作”二句,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关系,说我自己知道你为了接待我而特意建造了这座亭台。亭台的窗户涂抹上青红油漆,色彩犹新。
“长记平山堂上”以下五句,是通过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 (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