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关于韩信的简短故事?(悬赏30)急!!

RT
5年下语文 韩信巧布背水阵
1.我们班出公开课,老师要求找韩信的简短故事
2.临时拼凑起来,才几万人的汉军为什么会打败20万赵军?(可以成败两方面交流)
3.文中能体现“巧字”的地方,为什么?
要快!

韩信胯下之辱
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朝代初具规模的。但因为父子两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讨论时事和军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仍不肯重用韩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解:“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刘邦说:“那就让他在你手下作个将领吧”。萧何说:“让他做一般的将领,他未必肯留下来。”刘邦说:“那就让他作一个军事统帅吧。”从此,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功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1
韩信布背水阵,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士兵的勇敢作战精神,即韩信战后回答部属的疑问时所引用的孙子那句名言--“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换言之,韩信破赵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治气”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古人云:“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一是部队战斗力不强。韩信的三万人马多是刚招募的新兵,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更缺乏战斗经验;韩信本人对这些不是经自己一手培养、训练出来的将领和士卒,能否在对赵之战中倾心尽力也大存疑虑,可谓“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犯了兵家之大忌。面对这支“卒不经练,士不亲附”的部队,如何激发部队的士气,发挥部队尽可能大的战斗潜力,这是韩信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是兵力对比悬殊。当时赵军的兵力达二十万之多,而韩信只有“兵数万”,并且最让韩信心疼的是刘邦在其伐魏灭代之后,为了防止韩信势力的发展,以成尾大不掉之势,不但把俘虏的代军都调往荥阳,而且连大将曹参及其所部也一同调回,韩信实际能够用于作战的部队只有三万余人,仅占赵军七分之一强。 众寡悬殊,强弱异势。这对于用兵一贯反对循规蹈矩,长于用奇的韩信来说,他又不得不思索怎样使用手中有限的兵力。

三是兵要地理险恶。韩信从代东下攻赵,必须越过太行山,通过井陉口,才能进入位处华北平原的赵国。据《吕氏春秋》记载:“天下九塞,井陉其一,亦曰土门关。”这里四周高峰环绕,中间低洼,形似一口井,只有一条小道蜿蜒其间。“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史记·淮阴侯列传》),“山谷崚嶒 ,险同蜀道,马驰竟日,蹄破筋疲”(《井陉县志》)。这样的兵要地理状况,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落个覆军杀将的悲惨下场。因此,怎样穿越咽喉之地井陉口,是韩信东下攻赵要定下决断的第一个现实问题。

四是远离后方作战。韩信离开荥阳正面战场,独自率军北上作战,可谓孤军深入,客场求战,大失先利。因为,千里行军,不但后勤补给相当困难,而且,在战事危急需要友军援助的时侯,也往往是远水不解近渴。更何况伐魏灭代所得的军资和俘虏,本来可以缓解一下补给和兵员问题,却都被刘邦尽数调走。所以,指望生死攸关之际,让刘邦分兵援助于己,那是十分不现实的。

韩信方面惟一占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双方统帅的军事指挥才能不可同日而语。韩信熟谙兵法,富有作战指挥经验,自帅兵征战以来,尚无败绩。赵王歇是个傀儡,碌碌无能之辈。把持赵国实际大权的陈余,虽称得上是个久历战场的一员大将,但此人儒酸气太足,满脑子的仁义道德,而且死读兵书,缺乏权变。
韩信经过彻夜反复思考,认为此次作战必须一如既往地出奇制胜。这个“奇”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能够激励部队的士气,增强他们的战斗力;二是要引蛇出洞,变攻为守,反客为主;三是要“奇中有奇”,把有限的兵力巧妙使用,使敌人防不胜防。

这个“奇”是什么?韩信早已成竹在胸。当韩信率军出井陉口时,已经把即将作战的地理状况俯瞰了一遍。他对自己的部队作了如下部署:首先以一万兵力背靠绵蔓水布阵;其次选二千骑兵,每人手持汉军的赤旗一面,从偏僻小道前进,潜伏在赵军营垒周围的山中。并告诉他们,暗暗地监视赵军的行动,等赵军都出营去同汉军作战时,就发起迅速而突然的袭击,占领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赤旗;最后自己亲自率领二万人马前去赵军营垒挑战,引诱赵军出垒而战。同时告诉三军,“破赵会食”。

次日拂晓,韩信乃使万人先行,至绵蔓水东岸背水而阵。赵军望见而大笑,以为韩信绝地布阵,不会用兵,甚为轻视汉军。接着,韩信率二万人马出井陉口,到赵军营垒前挑战。赵军果然开壁与之交战,大战良久,韩信丢鼓弃旗,向背水阵退去。陈余以为汉军已被击败,应该乘胜将其歼灭,遂率全部赵军空壁跟踪追击,向汉军的背水阵发起猛烈的攻击。赵军将士被逼入绝境,前有大军追杀,后有河水断路,惟有一战,才可死里求生。于是,汉军人人争先,个个奋勇,无不以一当十。赵军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讨得丝毫便宜,一时难以取胜。就在此时,预先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的二千骑兵,突然发起攻击,兵不血刃,占领赵军营垒,全部拔掉赵军的旗帜,统统插上汉军的赤旗。攻击背水阵的赵军鏖战多时,也无法取胜,准备回营休息,来日再战。不料回头一看,营垒上到处飘扬着汉军的红旗,大吃一惊,误以为统帅被俘,顿时大乱。陈余等连杀多人也制止不住,全军纷纷溃逃。韩信见时机已到,便乘势发起攻击,同占领赵营的骑兵前后夹击,一举击溃赵军,大获全胜,拥有强大兵力的赵国顷刻间就成了韩信的掌中之物了。“宜将剩勇追穷寇 ”,韩信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全力追杀陈余于汦水上,斩杀赵王歇于襄国,全歼赵军残部于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并迅速平定了赵之全境,韩信在北方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