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培养和塑造良好性格

教师如何培养和塑造良好性格

努力塑造良好性格 教学设计(壹)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并能掌握培养和塑造良好性格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性格形成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性格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大,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学生对“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看法。通过课堂上的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培养和塑造良好性格的方法。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培养和塑造自己良好性格的愿望,并能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完善自己的性格。教学重点本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本框的教学重点有两个:首先要讲清楚性格的可塑性和塑造良好性格的必要性。所以要重点讲性格的可塑性,壹是因为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观点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缺乏改变不良性格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贰是只有认识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才能为讲培养与塑造良好性格提供前提和基础。所以要强调塑造良好性格的必要性,因为只有承认人的性格具有两面性,承认每个人既有性格的优点又有性格的缺点,才谈得上塑造与培养,谈得上扬长和避短,谈得上塑造良好性格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本框的第贰个教学重点,自然就是怎样培养与塑造良好性格。讲清楚塑造性格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告诉学生决心做、怎样做。教学难点这壹框的教学难点首先在于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和正确对待自己的性格特征,特别是不能正视自己性格的弱点,或者不承认,或者认识不正确、不客观。其次,对塑造自己良好性格缺乏决心、信心,不能言行壹致,缺乏毅力。这两个难点是密切相联的,前者主要是认识问题,后者是行动问题,后者更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从战略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有所创新,才能塑造新时期教师的新形象。
(一)完善自我教师劳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人与人的关系,整个劳动过程都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与特殊需要。如自信心、进取心、毅力等深层素质。既是教师职业要求,更是健全教师完善人格必须具备的内在品格。我们所说的为人师表,主要是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管理机关,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可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因此,健全教师完善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应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塑造教师的健全人格,同时要提倡教师的自我塑造,提升人格。教师的内在品格的塑造,一要坚持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二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三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四要多读多写多思考。
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人,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献身精神;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施行依法执教。
(二)约束自我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教师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度、法制是对人进行制度塑造的三种主要形式,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其中育人和用人是系统内的两个有机联系的阶段。育人为了用人,用人必须育人。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科学制定用人制度,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制度的操作公式应该是:人品+才能+务实,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列出相应的考核指标,避免考核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腐败性。用“无情”的制度实施“有情”的教育,从而使人们的“素质”不断趋于优良化。真正发挥优秀教师的智慧、才能及起模范带头作用(三)爱满学堂
师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爱满天下”、“有教无类”。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田播下“自信与自尊”、“善良与宽厚”的种子,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美好、快乐的学生生活。教师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如果教师语言、行为稍不留意,就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致影响他们的一生。陶行知曾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这些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当他们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他们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总之,教师对他们要加倍关爱,精心呵护,让他们在爱的暖流中茁壮成长。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爱,也不是出于个人需求的爱,而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浓厚的教育爱。这种爱包括对学生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这种爱要求教师对学生不放纵、不溺爱,严格要求,从严治学。但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一味斥责,而是把热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教师要用火热的爱心奠基闪光的师魂。造就爱满学堂,收获桃李芬芳的硕果。
(四)美化心灵美好的心灵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美会唤醒美,会塑造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清则流澈。江泽民同志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必须要有一颗纯洁的心,教师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教师却是清贫的。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两袖清风和一室“蜗居”,更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教师要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甘为人梯,不图回报,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面对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社会偏见的压力,是坚守岗位,成为广大教师的表率,还是为“脱贫致富”而跳槽改行、下海经商,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呢?教师应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持平常心、纯洁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名所惑,不以利所动,淡泊名利,廉洁从教。
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文素养、学识深浅相关联。净化校园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教师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分辨各种社会思潮,实施灵魂塑造工程。新时期的思想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会议里、文件中,应当贴近群众、贴近工作、贴近生活,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各种领域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创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识开启心扉,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使教师做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楷模。
(五)勇担责任教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家长才能放心满意,才能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面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传统作出了不懈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其中许多优秀分子堪称楷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广泛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然而,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少数人思
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些问题说到底是责任心不强。
为此,教师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带头做到最好,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责任心决定一切,教师只有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才会敬业、学习、创新、奉献,强烈的责任心必然直接作用于学生并通过学生日后的社会实践,对全民族的素质和精神风貌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