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哪些重大改革

紧急,希望大家帮帮忙

1.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遭到农奴制阻碍;②克里米亚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危机。
(2)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3)内容:①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4)性质: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农奴制的废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6)局限:改革还保留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②人民反抗斗争;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⑤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2)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3)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废藩置县,实行府县道地方体制,废除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改造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3)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4)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5)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3.苏俄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破产;②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人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2)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
(3)主要内容: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②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4)意义:①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②表明俄国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1929—1933年胡佛政府克服经济危机;②人民希望政府措施改善经济状况;③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实施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3)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局限性: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1)联邦德国
①内容:政治上消除法西斯主义;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在对经济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经济按市场运转规律;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②作用:经济迅速发展,60年代初期,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日本
①内容: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技;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②作用: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1987年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0
欧洲近代的“开明君主” 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
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国1832议会改革,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捷克布拉格之春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的戊戌变法,
中国改革开放……
第2个回答  2010-04-10
工业革命!三次科技飞跃!!
这是最为重要的时间。工业革命就不用说了。

3次科技大飞跃。分别是十九世界初! 十九世界末二十世纪初
第三次 是我们文革的时候!
第3个回答  2010-04-10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05~19世纪40年代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1895中国戌戌变法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