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春晚是怎么出现的

如题所述

1982年年底,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王枫找到时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导演黄一鹤,建议他担任1983年央视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导演,而黄一鹤则建议采取观众电话点播节目的形式,并采取现场直播的形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王枫随即采纳了这个意见。

从此,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电视观众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成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视听盛宴,更成了华人的年夜饭。该届春晚给人印象最深的节目就是歌曲《乡恋》,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

晚会初创时连一个名字都没有,一直到直播前十天(1983年2月2日左右)才最终才定下“春节联欢晚会”六个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春晚收视率

2001~2014年每年都超过30%,2005年达到37.6%,2015年28.37%,2016年30.98%。2017年晚会总收视份额达到78.72%,全国电视直播(含转播)收视率为30.88%。

并机频道总收视率为17.64%,相对2016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56]。2019年达5.65%,市场份额17.15%,较2018年降低0.95%,市场份额较2018年数据减少1.53%。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2

第一届春晚从1983年开始。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 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届春晚的服装尽显浓重的时代气息。

春晚

区区600平方米的演播室、60多位演职人员、200名现场观众——1983年的“春晚”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第一次现场直播、第一次观众参与点播互动、第一次设立晚会主持人……此后,“春晚”伴随着亿万中国家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夜,也在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进程中,见证了大众文化从贫乏一步步走向丰富多彩。

春晚节目单

1982年11月的一个下午,北京已经开始下雪,初冬的寒冷让路上的行人不由加快了脚步,广播大院里显得格外清静。当时的中央电视台还未搬到现在的世纪坛台址,而是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一起在南礼士路上的广播大院内办公。

当时人们对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恐惧仍在,全国上下都开展行动积极预防。为了防地震,人们在广播大楼的西侧建起了一溜木头平房,时任央视文艺部歌舞组导演的黄一鹤就在其中一间办公。一个电话改变了他和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电话是时任央视台长的王枫打来的,让黄一鹤马上去台长办公室。放下电话,他推门出了办公室,顶着风雪赶到了台长办公室。

进门一看,台长王枫和时任副台长、主管文艺部的洪民生都在,看到黄一鹤进来,王枫开了口:“老黄,这一次的迎春晚会交给你搞怎么样?你要尽力把它办好。”

迎春晚会其实是央视的一个惯例。

1978年2月6日除夕夜,复播不久的中央电视台恢复播出“迎新春文艺晚会”,内容包括歌舞表演、相声评书、京剧等节目,还有游戏环节。由于“文革”刚刚结束,采用的仍是录像播出。
第2个回答  2022-02-04

第一届春晚于1983年2月12日(农历壬戌年十二月三十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直播。

出现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台长想要安排一个电视台的职工晚会,然后就有人提出采取直播的形式,并且可以用电话进行点播节目,最后定为“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名称。第一届春晚就非常的盛大,向观众表演了高达60多个节目,带给无穷的欢乐,效果非常震撼,那时候的难忘今宵也一直唱到了今天的春晚。

春晚自从出现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有了将近四十年的历史,也陪伴了我们四十个春节,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而春晚也成为了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什么是年味,在除夕夜坐在电视机面前看春晚那就是过年。这早已成为了我们除夕夜最好的消遣和团聚的最好时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新的一年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期待和祝愿。

虽然现在春晚的节目越来越丰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初衷和传承的信念是永远不变的,演员们放弃了自己回家过年的机会,而是用直播的形式来陪伴电视机前的我们过年,这不就是我们国家人性的温暖吗?春晚也许是成年人唯一可以放下心事进行开怀大笑的时刻,思考着过去一年自己的不甘和下定决心新的目标。

无论庆祝新年的方式变得多么丰富,丝毫没有影响春晚的收视率,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节目,更是国泰民安幸福的最好见证和象征。同样,各大地方台也开始采用自己独特的才艺进行春晚来庆祝春节,因为是地台方,所以具有很大的地域特色,让人们看到自己家乡的美好和别样风采。更加抚慰人心。

第3个回答  2022-02-03

第一届春晚应该是1956年春晚,举办的初衷是庆祝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庆祝1955年取得的成就。

1983年的央视春晚,被大众认定为中国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早在新中国初期,就有过春节联欢晚会了。


1955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性年头。当时为了庆祝1955年取得的成就,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大媒体联合主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春节大联欢》的录制中。


那个时代的春晚,还没有支持人的说法,当时主持人统一被称为“报告员”。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男报告员就是当时耳熟能详的男演员郭振清,他就是演了游击队队长“双枪李向阳”,在当时红极一时。


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阵容可谓是盛况空前,整个晚会产生了不少经典之作。这次晚会,聚集了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咖云集。


首先出席这次晚会的有劳动模范、战斗英雄,著名作家老舍、巴金、周立波等人,还有刚从美国回来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历史学家范文澜,物理学家赵忠尧和我国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戴芳澜。


其次,还有当时著名的工商业人士也参与到此次晚会,上海纺织业大亨荣毅仁,永安百货公司的掌门人郭琳爽,还有北京的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


最后,在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著名艺术大师侯宝林、郭启儒在《夜行记》中生动的表演,给观看春节大联欢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著名艺术大家梅兰芳与京剧大师周信芳同台,梅兰芳演唱了《宇宙锋》,这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梅派代表作。

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是在特定背景之下,运用了特殊手段制作的,此后很多年间再也没有继续拍摄这种类型的春节联欢晚会了。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才算是春晚的第一届,只是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那时人们只能守在收音机旁边,收听1956年的春节大联欢的内容。

时至今日,1956年录制的这部《春节大联欢》,依旧是阵容强大,节目经典,大咖云集的一场晚会。

第4个回答  2022-01-31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1983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准备用一种新的方式向全国人民拜年,自此正式的春节联欢晚会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年之前的春节是直播,并且还是点播模式。非常有意思!是在刷百度首页的时候,有一次看到的。

上海电视台在1981年推出的“春节大联欢”——说唱黄永生,滑稽戏杨华生;越剧王文娟,沪剧王盘生;朱逢博、施鸿鄂首度合唱台湾民谣。当时的导演十分厉害,通过观众来电点播节目,串起了所有节目。

1983年,由黄一鹤执导的第一届春晚诞生。当时国内的歌星很少,李谷一知名度高,当首届春晚开通电话点播之后,很多观众要求让李谷一演唱歌曲。因此,李谷一成为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并在当年春晚中一举唱了9首歌,其中一曲《乡恋》风靡全国,红透大江南北,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而她也被称为“中国新民歌之母”。

1996年春晚采用三地互传直播的形式,它使春晚首次走出北京,在上海、西安设立两个分会场,它也突破了演播室的界限,大踏步地走到神州大地的东南西北中。

1997年春晚零点钟声敲响前的《北京时间》描绘出了祖国大江南北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和谐繁荣的盛景。这也是赵忠祥与倪萍合作九年春晚中唯一的一次诗歌合诵,倍显难得。

其中倪萍姐姐,我记得在一档节目里提到,在她的某一次春晚主持节目的时间里,刚好碰到孩子高烧,生病了,但是,考虑到观众们的期待,他还是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激动人心的表情和音调,带给了观众一场保质保量的春晚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