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以及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老渔翁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原诗: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释义: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1、绝:无,没有。

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人的脚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6、独:独自。

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扩展资料: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8
鉴赏《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看罢朱光潜先生的鉴赏评论,顿感手头发痒,不觉提笔小试牛刀,评一首《江雪》。

吟毕此诗顿觉满口余香。这首诗不仅妙在语言的精警,更妙在它的意境上。

先从语言的精警来看。从古至今,一首好诗,首先必须有精炼的语言。语言的精炼,不仅是格律的要求,还是诗人创造佳句的主要途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正是因为一个“绿”字而流传至今吗?从《江雪》这首诗来看,句句皆有用得很“酷”的字。如首句中的“绝”,二句中的“灭”,三句中的“孤”,尾句中的“独钓”,无不体现了诗的语言精警这一特点,一个“绝”字,一个“灭”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寒冬山林的孤寂,荒无人烟,甚至连鸟都“绝”了。倘若用了个“无”或者“没”什么的,那就落俗了。常言说写诗要避俗,避熟。然而,柳宗元先生头两句虽说避了俗,但后两句却未能避熟。我想所有的诗人在写隐者独钓寒江时,必定都会用上“孤舟”、“独钓”吧。但是,由于前两句的不俗,加上后两句的太熟,倒形成了很好的效果,读来仍觉相映成趣,毫无俗、熟之味。也只有像柳宗元这般大方之家使出这般功夫来了。

如果把诗比作一株花,那么诗人便是“花匠”了,好的“花匠”定能将花株修剪的姿态万千,给人以想象和体会的空间,这便是诗人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了。

诗的意境,实在点的说便是诗中包含的诗人情感的艺术画面。柳的这首〈江〉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如此一幅画面,在群山高耸的背景下,一江封冻的水面上,横着一叶小舟,风夹着雪刮着,而在这个毫无生气的画面上,有了一个人,一个身着蓑衣寒江垂钓的隐者,若现于风雪之中。许多诗词鉴赏书上都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柳的独得之乐。但我仔细琢磨,便不同意如此之说。我们可以从一个“孤”、一个“独”上可以看出当时作者的内心是很寂寞的,柳是一个极有报负的诗人,又怎能苟安于一个隐士呢?只恐怕他是身在“出世”而心欲“入世”吧。他毕竟没有陶渊明那么洒脱,可以做到“心远地自偏”。由此可见,寒江独钓只不过是内心孤独的一种宣泄方式而已.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
第2个回答  2016-12-14
在情感上《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第3个回答  2020-08-08
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以及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当时他被贬永州,此诗即做于永州。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简单评述:柳宗元借此所见风景叙述自己心情,一种清高而孤傲的情绪深刻其心,其也借此诗抒发了对于政坛失意后的郁闷及愤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