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有哪些

如题所述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其中,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类。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
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即句子结构与我们现在的造句习惯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4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7)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明显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6.分句的省略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倒装句:折叠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 1.动+以+宾。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形+于+宾。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5.折叠主谓倒装: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折叠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③以"是"、"之"为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7.折叠定语后置 ①"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第2个回答  2018-03-06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 、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练习:
二 、被动句
(1)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7)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
第3个回答  2018-03-06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合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具体如下: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两句中的( )中就是省略的谓语。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随园主人授( )以书。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
口技人坐( )屏障中。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哉,为欺也!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彼不我恩也。
城中皆不知觉。
(此文摘自《百度文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