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幼儿关爱他人 研修之

如题所述

《幼儿园教育纲要》对培养幼儿道德情感进行了定位,将道德情感中的关爱他人作为幼儿园教育内容中的一个专门领域,确定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法国哲学家福柯指出:关爱就是唤起关心,唤起对存在着的事物和可能存在着的事物的“关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幼小的心灵里有意无意地唤起美好的生命情感。使他们自己的身体感受到生命的关爱、美好和欢乐。
  成人的社会生活,幼儿总想去学,但是愿望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游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在游戏中,幼儿能扮演各种角色,运用不同的方式重现周围人们的语言、动作和情感,使需要得到满足,重要的是在趣味中,体验到巨大的快乐。因此,游戏既培养了幼儿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又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还发展了幼儿的语言,使他们心情愉快。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品质?我在此课题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在角色游戏的趣味中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品质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单纯的用命令或勉强的方式让孩子坚持某项行为,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伤感而又难以做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改用角色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则比较容易,也很轻松还能很快乐。如:在“过家家”的角色游戏中,扮演“妈妈”角色的幼儿为了使妈妈的形象完美、逼真,必需关心“宝宝”,必须操持“家务”。幼儿是主动地意愿地在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情境中,他们少了平时在集体、在家庭中的自私与专横,多了关心、关爱他人的情感。有的幼儿坚持一会儿后也想退出,但是游戏的责任感,又制约着他们要坚守,幼儿在游戏的制约中关爱他人的品质就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如:角色游戏“帮助聋哑小朋友”,孩子们根据游戏中聋哑小朋友的情况,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各种方法帮助聋哑小朋友.在游戏中感受、并体验着情感,道德意志、关爱品质的养成就变得如此地“自然而然”了。
  二、在跨班游戏、同年龄班游戏中,以大带小,互动交往,培养幼儿善良、友好、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
  幼儿之间互动是教师和幼儿互动的有益补充,具有更宽阔的空间,是适合培养幼儿友善、关爱他人的方式之一。在开展大班“果果美食店”游戏中,我们请来中小班的小朋友, 当“果果美食店”的顾客;此外,我们还有一些小朋友提出愿意当“接待员”,招待小顾客。以大带小的游戏在一个充满关爱的氛围中进行着。孩子们从游戏中体验着友善、关爱小弟弟小妹妹的行为带给他们的快乐。中小班的小朋友也在大班孩子的带动下,懂得了一些与“美食店”游戏主题有关的知识。同年龄班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比较相近,在游戏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难题很相似,这就为幼儿之间的互动构建了天然的平台。如:小班游戏“小猪的妈妈不在家”,其中的动物角色,所用的语言基本上是重复的,帮助小猪时的情境也是相似的,语言和情境的重复适合小班幼儿之间的互动,对一时离开妈妈的小猪的帮助正是培养幼儿关爱品质的平台。
  三、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品质
  幼儿教育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因此,对幼儿关爱教育也必须是直观形象的,要反复进行、不断强化,行为得到认可后幼儿才能再生、迁移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幼儿就会自然而然的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游戏特点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即:通过人的直接感知,给人以情绪体验。音乐教育不同于枯燥无味说教,他是倾诉情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能激起幼儿同音乐游戏的艺术内涵相一致的情感。所以音乐游戏是培养幼儿关爱他人行为习惯有效途径。如:音乐游戏“找朋友”展示了同伴之间融洽友爱的场面;歌表演“叭叭叭,汽车开来了”、““炒小菜”描述了懂事的孩子如何关爱他人的形象。这些来源于生活,贴近孩子,容易激发幼儿情感。在进行游戏时,我们注重发挥内容的教育价值。例如:游戏“公交车上”再现了一个扶老爷爷上车和给老爷爷让座的形象。在幼儿扮演让座的情景中,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情感。我们通过以各种形式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关爱他人的快乐。
  我们在音乐游戏中注重“寓理于情,以境感人”,力求把幼儿带入感人的情景中,使他们有:闻其声、见其人、遇其事的感觉,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使音乐游戏在认识向行为转化过程中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抓住音乐游戏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达到以情育人的效果。
  四、在丰富多采的主题游戏中形成良好的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结合关爱他人的课题研究,我们开展了“我爱家人”、“我们的大家庭”、“我是小厨师”、“今天我值日”、 “我们班的故事多”、“我是爱心天使”、 “他有困难我来帮”等主题游戏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游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不同情感达到各项目标。如:“走丢的手绢 ”、“他为什么摔倒了?”、“生病了”、“找不到主人的文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