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东北军不退回关内,坚决抵抗,能抵挡住关东军吗?

如题所述

在918事变以后,东北军未做激烈抵抗就退入关内,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得益于张作霖和张学良两代统军之人的努力,主力尚存的东北军,其装备在当时的中国算得上非常不错!不仅最早组建了国内少有的坦克部队,还有两百多架飞机的东北空军,其海军甚至还有水上飞机母舰。

而且在张家父子的用心经营之下,数量达到三十余万的东北军拥有自己规模庞大,产能在亚洲都算前几名的兵工厂。骑兵、炮兵也有适量装备。在当时的中国,东北军数量未必最多,但是装备最全,兵种最齐却是毋庸置疑的!

以这样的实力没有和日军经历大战而直接进入关内,我们后人为此感觉可惜和气愤,可能更多的是在思考,如果几十万东北军留在东北,在当时国民政府的支持下,能不能将东北保住?其实在某种条件下,东北军没有离开的话,虽然难度很大,但东北是可以保住部分地区的。


918事变之前,日本还没有做好全面侵略中国的准备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政府内部对于北上还是南下举棋不定。九一八事变完全就是日本下层军官以下克上的典型事例,尽管捅出了这么大的娄子,日本政府内的和平派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虽然国内并没有准备好和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但是日本政府的既定目标就是征服中国,只不过时间稍微晚了一点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本土作战的东北军,如果下定决心和日军作战的话。依托在国内相对强大的工业实力,以及保家卫国的爱国热忱,也许不能在正面决战当中占得先机,但如果将日军拖入旷日持久的游击战当中,胜负犹未可知。而且日军根本就没有做好大规模侵略的准备,在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数量非常有限。至少在短期内,几十万东北军的顽强反抗并不是数万关东军所能扑灭的!


东北军退守锦州以后,国民政府力主抵抗日军侵略


在东北军执行张学良不抵抗政策以后,很多东北军跟随张学良退守锦州。而此时张学良依然对于和平方案非常痴迷,希望通过撤军关内来达到日军停战的目的。但他可能并不清楚,日本的胃口不可能这么小,日军并不仅仅是要东北,日本想要的是整个中国。

所以在国民政府内部,就有人指出应该力主抗战。国民政府外交部于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电施肇基声明放弃中立案,根据《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论》记载:蒋介石也在1931年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然而张学良并没有听从,反而擅自作出决定,将东北军主力逐步撤出关外。

所以如果东北军不撤离关外的话,国民政府肯定会支持东北军抗战。大规模出兵可能无法办到,但支持军械粮饷应该问题不大,毕竟当时东北附近的华北地区由国民政府掌控,通过铁路运输支持东北军难度并不大!


日军占领东北以后,东北抗战一直未曾中断


日军虽然后来占领了东北全境,但整个东北抗日武装力量从来就没有被日军全部消灭。在东北,不仅有原来东北军官兵坚持抗战,也有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日军不断周旋。哪怕是在封锁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些失去了后勤保障,也没有外来支援的东北军民,也没有停止和日军的战斗!

所以如果几十万关东军全面投入对日军的作战行动当中,虽然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损失,甚至是会引来日本国内优势海空兵力的威胁,但是抗战的结果有很大可能会好于那些孤军奋战的抗日武装力量。毕竟当时的国民政府是支持东北军抗战的,而且当时东北军兵种齐全,人数较多,东北的工业实力相较于当时的中国而言算是比较先进的,是张学良以一己之力将东北军主力从东北抗战名单当中删除了。

结语:张学良及其领导的东北军主力部队,未经大战直接退入关内,让3000万东北军民陷入了日军统治之下。日均后来在东北地区的经济掠夺,以及对东北人民的严重伤害,张学良难辞其咎!张学良如果立柱,东北军主力和日军决战,也许会丢失一部分国土,但是在日本没有使用倾国之力入侵的情况下,保住东北部分国土是可以做到的。


可惜这一切,只能存在于想象当中罢了。一首《松花江上》,道出了当时无数东北人民的悲怀和苦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2

耿精忠的下场虽很可怜,但其生前行为却让康熙恨之入骨。圣祖仁皇帝的仁是有限度的,一旦有人突破其底线,虽千刀万剐也难泄心头之恨。

一、对康熙而言,耿精忠的身份就是一颗“眼中钉”

朝廷与地方的关系、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历来都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当一个王朝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朝廷必然会削藩,皇权也势必集中,地方所有的藩王都会成为帝王的眼中钉。

耿精忠从小生活于靖南府,成年后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额驸。康熙十年,耿精忠继承了靖南王的爵位,成了一方诸侯,荣华富贵也达到顶峰。此时的康熙,对内刚刚扳倒了鳌拜,走上了集权的道路,注意力也转向了吴三桂、耿精忠等地方藩王。

清朝许多制度都沿袭明朝,尤其注重对明朝经验教训的吸取。康熙如果不铲除地方藩王,说不定就会冒出一个清朝的“朱棣”。更让康熙猜忌的是,几个藩王都手握实权,而且是异姓异族。

二、胸怀异志,助纣为虐,火上浇油,让康熙怀恨在心

康熙十二年七月,耿精忠得知尚可喜将撤藩回辽东,为了试探朝廷,他与吴三桂上奏请求撤藩。康熙早就洞察到“三藩分镇,拥兵为国患”,正好利用他们请撤的奏折借坡下驴,当即批准。吴三桂、耿精忠大失所望,没想到自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

在福建总督范承谟奉命进行撤藩的同时,耿精忠就与部下密谋,并与郑经合作,准备反清。他写给郑经的信中说:

“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继述,奋威中原举大义以应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会师,共成万古勋业。”

郑经收到信后非常激动,马上带领水师到澎湖,静观其变。

吴三桂反清后,康熙暂时停撤靖南王、平南王,并下旨耿精忠“固守地方,不必搬家”,但明显只是权宜之计。康熙释放了善意,耿精忠也暂缓反清的步伐。

之后,吴三桂的反清形势越来越好。耿精忠与福建总督范承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开始疑心重重,担心自己被暗算。这时,福建各地又传起了谶语:

“七星再拜真天子,分明火从耳边起,杀尽三山牛出血,身骑白马军中止。”

这意思就是说耿精忠要成为皇帝了,正好顺应了耿精忠的“皇帝梦”(大概率是他或者下属导演的)。于是,耿精忠就召集下属,决意反清。

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囚禁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其家属后,“自言其祖仲明入山海关时与吴三桂有成约”,随即起兵,与吴三桂遥相呼应。

耿精忠自封“总统兵马大将军”,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设置百官,铸造铜钱“裕民通宝”,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与此同时,他迅速出击,占领福建全省。

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耿精忠积极策动各方力量打击清军。他主动邀请吴三桂进攻江西,并与之密切配合;派人联络郑经,许以福建沿海战舰,以其为支援;拉拢潮州总兵刘进忠,侵扰广东。他妄图用东南沿海的战火,迫使清兵在军事上陷入被动。

接着,耿精忠调遣主力部队,兵分三路,进攻浙江与江西。他的军事行动十分顺利,兵锋所指,“守兵或降或遁”。

康熙正与吴三桂打得如火如荼,耿精忠的背叛无异于火上浇油。但康熙始终把主要矛头对准吴三桂,对耿精忠采取抚剿并用的手段,以便分化瓦解。

针对耿精忠的军事行动,康熙派遣大军从浙江、江西、广东三路出兵。为了发挥前线主帅“指挥调遣,无至牵制,守御征剿,足增威重”的效果,康熙特派宗亲王公统兵。

对于整个耿精忠集团,康熙依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他一面下诏剥夺耿精忠的王爵,关押其留在京城的亲人;一面发布公告,宣布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赏,不株连无辜。即使针对耿精忠本人,只要:

“革心悔祸,投诚自归,将侵犯内地海贼,进剿图功,即赦免前罪,视之如初——《清圣祖实录》”

康熙还特别下令认可其祖上功劳。

所以,朝廷将吴三桂子孙正法,而对耿精忠的家人却比较宽容,其所属官兵也未受牵连。

三、兵败如山倒,成了朝廷的刀下鱼肉

耿精忠再坚挺,也终究只是局部,他的兵马、钱粮早晚会有用尽的一天,口号也会有失效的一天。

康熙十四年,耿精忠在战场上节节失利。

康熙十五年,耿精忠与郑经的关系恶化,两人开始相互猜忌。康熙得知此事,马上指示前线统帅:

“耿精忠撤建昌诸贼,其为海寇所逼无疑,我兵宜乘机前进,其令大将军杰书……酌量招抚,勿坐失事机——《清圣祖实录》”

在康熙剿抚并用的策略下,耿精忠兵困马乏,士兵逃跑,百姓怨声载道,部下不听指挥;而郑经又在背后捅了一刀,“闽地半入郑氏”。

这时的耿精忠已经走投无路,只好投降。但是,耿精忠担心被其囚禁的福建总督范承谟报复,于是在投降前将其杀害。

范承谟对清朝忠心不二,康熙得知其被耿精忠所害,深为震惊,用隆重的礼仪安葬,并加赠太子太保,御赐亲笔碑文。

耿精忠投降后,康熙出于政治考量,暂未对其动手,还保留其靖南王爵位。

四、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局势稳定后,康熙开始对耿精忠秋后算账

康熙十六年底,耿精忠手下的将领徐鸿弼等人揭发耿精忠,说其“降后尚蓄逆谋”,共“五款大罪”。但吴三桂还未灭亡,康熙并未处理。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去世,吴军已成强弩之末,郑经也退守厦门。康熙考虑到耿精忠留在福建,恐其生变故,如果召其来京,又担心他心生疑虑,所以秘谕康亲王,让耿精忠“奏请陛见”。

康亲王没有领会康熙的意思,上书揭发耿精忠,要求朝廷将其正法。康熙担心三藩残余势力因寒心而负隅顽抗,没有批准。

康熙十九年春,上书要求进京见康熙。这完全是自投罗网,正中康熙下怀。其兄弟耿昭忠、耿聚忠为了自保输诚,相继上疏康熙,弹劾耿精忠的罪状。

耿精忠一到京城,就成了瓮中之鳖,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筹码。康熙立即同意臣工所请,将耿精忠控制,并将之前弹劾他的奏折交给司法部门。

等到“三藩”彻底平息,对耿精忠的旧部也安排妥当,康熙将耿精忠等人“并磔于市,悬首示众”。

秋媚说:耿精忠身居大清高位,但对大清没有忠心到底,甚至图谋皇位,在康熙最危险的时候趁火打劫,这是其悲剧的源头。在立场上,他首鼠两端,反清之后倘若一反到底,也不失为一代枭雄。

第2个回答  2021-02-04

先说我的结论,东北军如果坚决抵抗,那么肯定可以延缓日军的进攻时间,肯定能让后面的抵抗更加顺利一些。但是光凭借东北军,根本无法抵抗日军的进攻。因为从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研制的方面,东北军无法和日军抗衡。虽然很多人说东北军的实力很强大,但是那是相对于国内来说。其实从整个抗战全局来看,能在装别上超过东北军的,只有我国组建的德械师。


网上有一种看法,东北军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东北地区盛产煤矿和钢铁,可以和日军进行长时间对抗。诚然,东北军拥有属于自己的兵工厂,但是这些兵工厂缺乏研发能力,只能仿制和生产。而且所仿制的外国武器,都是外国军队不愿意装备的过时货。而且管理方式相当落后,产量有限。反观当时的日本,国内工业能力在明面上已经比肩欧美列强。船舶和飞机的研制能力更是远远超过东北军。再加上当时的日本经济发达,所以真的要爆发战争,东北军也确实无法抵抗日军的进攻。


从军事角度来说,就算关东军和东北军在东北地区陷入拉锯战。那么日军也可以在我国沿海任意一点展开登陆战。要么开辟第二战场,要么从后面包抄东北军。当时的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靠谱的海军,至于航母这种海战利器更不可能有。所以东北军确实实力强悍,但是面对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夹持的关东军,根本不可能战而胜之。换句话说,如果当时东北军的武器装备能够和日军旗鼓相当,那么日军在攻占东北之后,为什么要将关东军的武器全部发放给伪军使用呢?


什么是现代战争?现代战争并不是比谁的人多,更不是比谁的枪多。现代战争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实力。包括军队训练,工业生产,研究研发。在不考虑工业能力,研发能力的基础上比较双方的优劣,和雾里看花没有任何区别。当时的日本土地面积小,人口少,却在整个东亚大杀四方。其核心还是整体工业能力的优势。


但是就如同电脑分为软件和硬件一样,决定战争的胜负也有软件和硬件。工业能力,研发能力,训练水平这些都是战争的硬件。而人的意志,精神才是战争的驱动软件。武器不行是事实,但是并不是不抵抗的借口。如果当时的东北军能够坚决的抵抗日军侵略,也许无法打胜,但是却能打掉日军的嚣张气焰。盲目的放弃了东北,不仅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让日军获得了大量的工业基地和工业资源。进一步拉大了双方是的实力差距。

第3个回答  2020-12-22

历史走到纳粹德国吞并捷克苏台德区的时候也叹息过,以生产歪把子机枪著称、装备精良的捷克军团在英法的绥靖政策下,在波兰的趁火打劫下,一气之下投了德国,打波兰的时候比德国人还玩儿命。

张学良的东北可不是捷克,张学良面对的日本关东军也不是捷克人面对的德军,套用到欧洲,你可以认为,是弱小的“德军”主动攻击起强大的“捷克军团”。

来看看历史走到1931年9月18日时的亚洲是个什么样的局势:

日本:

上世纪20年代的日本乏善可陈,对外扩张受到英美压制,从英美传来的经济危机在国内倒是畅通无阻,关东还发生了大地震,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还发起捐助。虽然田中奏折指出了侵占东北的“方向”,但国内仍有顽强的反制势力,若槻礼次郎首相引领的文官政府比较软弱,奉行“国际协调”的基本处置原则。

在中日关于满蒙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在“中村事件”发生期间的1931年6月,日本军部和政府就制定了一年之后“武力解决满洲”的方案,在这一年之内,奉行的是“不扩大方针”,并获得天皇批准,也就是说,假如谈判未果,在“取得国际方面的谅解”后,开战最早也是1932年6月,也是早晚的必然,但关东军等不及了。

关东军的兵力准备: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是第二师团,人数是15000人,铁路守备队5000人,加上宪兵、旅顺的炮兵和各类警察,人数统共为25000人。

(图片为日本最后一个敢于与军部对着干的首相犬养毅,他被日本青年军人刺杀)

中国: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后,张学良顶住了日本人的压力,宣布改旗易帜。张学良否认张作霖个人与日本人签订的关于允许日本再建新铁路的私约;张学良继承老爷子遗志,建成和继续兴建10条铁路,包围日本的满铁,通过低价位,重创满铁的盈利能力;另开葫芦岛港,抢夺日本控制的大连港的饭碗;拖延当年的铁路借款偿还。以上种种做法,日本人的感觉就是,张学良没有履约诚信,张学良没有谈判诚意,被张学良耍了。

东北军的兵力部署:辽宁60000人,吉林80000人,黑龙江50000人,在东北的正规军人数超过20万人,另有调进关内的70000余人。以中日双方的正规军人数对比,大约是一比八到一比十的比例。

综述:

这时期的中日关系主要反映在张学良主政的东北地区与日本的关系上,之前引发中国汹涌民意的青岛问题,已经随着二十年代日本归还青岛得以事实上的基本解决。

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针对苏联的一次挑衅性试探,本来宣布收回中东路的过程中,苏联人已经准备哑巴吃黄连、打掉牙齿和血吞了,无非是想要几百万的补偿款,但张学良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态度过于咄咄逼人,最终引发了战争。

战争结果教训了张学良,不但没有赶走苏联人(本来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反而让日本人对张学良的军力做了大致摸底,也知道国民政府的支持将是口惠而实不至。对张学良的影响最深刻,深刻到他觉得除了“帝国主义军力不好惹”之外,必须在与日本的谈判中扳回“损失”和国民的信任,他又错了,假如拿出谈判的足够诚意,中日开战并非100%的选项,还有可以避免的一些可能性。但张学良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看不清晰方向了。

世人只知道九一八,可叹并不了解九一八的根源,与张学良有着难以撇清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形势:

日本:

虽然明知军部和政府是奉行“不扩大方针”,但关东军内部的军官可不是这样想,他们也知道中日战争极有可能在1932年春之后打响,但到时候哪里能显示出他们的功劳?万一接下来的这一年中日谈判顺利,战争打不起来怎么办?在此基础上,1931年9月18日晚,他们以微薄的铁路守备团的500人的兵力,在柳条湖制造爆炸,然后悍然炮轰北大营。次日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局势的带动下,命令日军把战争扩大化。

关东军的战争扩大化当然违反了日本国内做出的“不扩大方针”,天皇和元老西园寺公望命令陆相南次郎赶紧约束,军部的老爷们也敏锐的看出了关东军的目的,下令日本驻朝军勿越边境,不能让事态扩大化,军部当然知道,以关东军的当时实力是不足以赢得张学良的东北军的。

张学良当然不会站在日本天皇、政府和军部立场考虑,他“毅然”的下达不抵抗的命令,把希望寄托于国际上的干涉。

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也早已洞悉事态未来的发展,他的目的就坚决把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为此他早就和日本驻朝军司令林铣十郎打好招呼,让他赶紧越境投入战争。林铣十郎的军队到了边境,即将越境前,接到了陆军“停止进军”的叱令电报。

林铣十郎的军队越不越境有那么重要吗?有!因为之前日本政府和军部早已经把驻朝军做了针对部署,那就是绝不能越境,越境必须在经过军部同意的基础上,由政府内阁开会通过,并呈报天皇同意,也就是说,驻朝军被加了军部、政府、天皇的三道锁链。

正常情况下,这三道锁链能够锁住这潘多拉的魔盒,不会轻易让中日陷入大规模战争状态。然而林铣十郎早已决定要做这个“越境将军”,9月20日凌晨,林铣十郎回报军部,驻朝军将于次日越境。

面对林铣十郎的强硬姿态,20日当天,军部被拖下水;21日中午,驻朝军越境;22日,内阁面对既成事实,被拖下水,承认事实,追加资金。截止22日,三道锁链次第打开,“不扩大方针”已经粉碎。有趣的是,24日,日本政府对外发表的公报中,还在向国际社会宣传,日本将在东北奉行“不扩大方针”,对东北没有领土要求,这就是想在国际社会混淆视听,纯属耍赖不要脸。

(图片为林铣十郎,1937年初曾组阁担任首相)

中国:

面对日本500多名铁路守备军的进攻,北大营第7旅王以哲8000余人除了少部分没有得到通知,进行了抵抗之外,大部未放一枪、安全撤离。

面对日方关东军、铁路部队和驻朝军合计近3万人的兵力,在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下,20万东北军有组织撤退至关内。

回到题目上所说的“假如”这个环节。

假如抵抗,8000人的号称精锐之师的第7旅王以哲部会守不住北大营?

即便北大营事发仓促,最终失守,以东北军与关东军和先期驻朝军的八比一的人数对比,东北会守不住?

即便是驻朝军的两个日本师团继续增兵东北,张学良的七万关内人马不会增援?国民政府不会增援?

第4个回答  2021-02-03

要是东北军不退回关内,坚决抵抗,能抵挡住关东军吗?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城北柳条湖村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却诬陷是中国军队破坏的,日军以此为借口,在9月18日晚派出一万关东军奇袭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图片为918事变时的日本关东军

918事变当晚,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张学良那时候正在北京与赵四小姐听梅艳芳唱戏。当他接到日军炮轰北大营的报告后,张学良对部下说,日军只是在挑衅,命令东北军,不要与日军发生冲突,不准抵抗,不准动,必要的时刻,统一收缴武器,防止个别东北军有报复日军的行动,北大营的士兵只好束手待毙以身报国,在自己的营房被日军用机关枪扫射。一夜之间日本就占领了东北军总部,沈阳沦陷。

综上所述为真实的918事变,如果当晚张学良命令东北军还手反击日军,那么东北军能够打赢日军吗?

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总共有三十万人,光驻扎在东北的就有二十万,部队有战舰二十二艘,飞机二百架,各种坦克装甲车,兵工厂能自行仿造捷克式,花机关,还有一艘准航母。而且东北的兵工厂每年能生产步枪六万支,轻重机枪一千多挺,山炮重炮一百五十门,炮弹二十多万发,子弹一亿颗,自己研究出的240mm榴弹炮让日本人都眼红,日本本土实力最强的关东军才只有两门,生产出的军械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还好,当时的东北工业实力在全国排名第一。武器装备方面远胜日本的关东军。

图片为奉天兵工厂

而且在当时,日本因爆发关东大地震直接导致经济损失三百亿美元,无数的日本人流离失所,全国的有一半以上的工厂因破产停工,国家欠了一屁股的外债,日本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其政府为了减少财政开支,不惜大规模裁军,三十万的日军被裁得连十万都不剩。

当时的日本因经济问题根本无力发动战争,但是在日本有一些激进少壮派军官因不满政府和财政的无能,在国内不断发动政变制造事端,在自家国内搞完事就想去国外搞,他们在政府高层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在人数方面进攻东北的日军只有一万人,而驻守在东北的东北军有二十多万,在武器人数都远胜与日军的情况下,如果东北军还手抵抗,先不说能不能把这一万日军吃掉,二十个打一个只要他们能坚持一段时间,小编觉得日本政府也会因为经济问题停战。

可是张学良却下令不许抵抗,他带着东北军撤出了东北,把武器装备和富饶的东北都留给了日本人。

关东军向高层汇报的时候九一八事变时,日本高层完全不知情,可当他们知道关东军占领了东北的时候,他们变得欣喜若狂,因为富饶的东北可以帮助日本政府渡过难关,使日本实力迅速膨胀,实力膨胀的日本,人也变得膨胀了,三个月占领东北之后,日本军队就传出了三个月占领中国的话,不过这一次是他们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