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的布履介绍

如题所述

布履是汉以后鞋的总称。秦朝时期,古代称鞋为屦,履为动词,是“践”、“踩”或“着鞋”的意思。古代的履种类繁多,以质料来分,有布帛、草葛和皮革三种。布帛履是以丝、麻、绫、绸、搓等织物制成的履。草葛履是以蒲草为原料,经碾搓编织而成的鞋子。皮革履是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制成的称革鞜,以熟皮制成的称革鞮。
我国古代鞋子款式都鞋头上翘,称“翘头履”。唐代的翘头履多以罗帛、纹锦、草藤、麻葛等面料为履面,其履底薄,履帮浅,较轻巧便利,翘头做成凤头、虎头等,重动逼直。此外还有重台履、高墙履、勾履、芴头履等名称。 屐:一种鞋底装有双齿的鞋子,它主要是用木料为主,称木屐。木屐是由匾、系、齿三个部分组成。匾即为鞋底,鞋底上系有鞋带,即系、齿在屐的底部前后,呈直竖式。
汉代末年,女子出嫁多穿木屐。屐上彩画,并用五彩带系之,十分美观。晋朝,有一种木屐,匾、帮、齿全部用整块木头制成,帮代替了原来的系。还有一种,它的双齿可以任意拆卸。据说,这种木屐为南朝诗人谢灵运所创,称谢公屐,为登山旅游时穿用,可以在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以便保持人体平衡。 三寸金莲:缠足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在什么时代开始,至今也没有确切年代,各有各说法。但大多数认为在南唐(公元 937 - 975 年)。皇帝李后主喜欢美色及音乐,他用黄金制成莲花台,高六尺,令官女窅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作新月状成弓形,并在上面跳舞,似回旋有凌云之状, “ 金莲 ” 由此得名。此后,宫内外皆仿效之,从五代开始一直沿袭到辛亥革命,上下一千多年。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各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款式,大体讲三寸金莲分南北两大类,南方以浙江的舟山、宁波、绍兴、嵊州及安徽的黟县为代表。北方以北京、天津、青岛为代表。相对讲,南方的三寸金莲较别致、细腻,绣工考究。北方的三寸金莲较粗犷有力,较大方。
三寸金莲按式样有:高统金莲,低帮金莲、翘头金莲、平头金莲。按种类分:皮金莲,下雨天穿雨鞋,室内外穿套鞋,生日做寿穿寿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按季节分:棉金莲、夹金莲、凉鞋。按鞋饰分:绣花金莲及素色金莲两种。按鞋底分:平底金莲、弓形底金莲、高跟金莲。按款式及走路姿势分:并蒂金莲、并头金莲、钗头金莲、单叶金莲、红菱金莲、碧台金莲、鹅头金莲、绵边金莲等。
三寸金莲上的图案是中国民族传统图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鱼、虫、鸟、人物、福禄寿、铜钱、龙、凤、暗八仙、石榴、寿桃、荷花、藕、莲藕等等。一双金莲上的五彩图案本身是对鞋主人的祝愿和他所期望的,一双金莲同时亦代表着其主人的身份等级。一般年轻女子着红色等鲜艳彩色的金莲,老年妇女着黑色及深色金莲。 套裤:清代妇女喜欢着套裤,套在腿上至踝骨部,套裤上有系,用时系在腰部,目的是为了御寒及增加脚部美观。
着 “ 爬山虎 ” 的轻便短靿薄底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