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寓言故事自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1. 古文自创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寓意:

1.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要从更多的角度看事物。

2.再大的学问家,也有不懂的事情。

3.不能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

2. 自编的寓言故事300字左右(要自编的)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与它的家人生活在一起.这年冬天,它们又来到了南方的天鹅公园过冬.但是它常常一个闷闷不乐,对兄弟姐妹也总是爱搭不理的.天鹅爸爸问它,孩子你为什么不开心啊?丑小鸭说,那些小鸭子、小母鸡什么的,过去总看不起我,笑话我、欺负我,我想飞过去让它们看看我现在漂亮的样子!羞辱它们一下.天鹅爸爸说,孩子,你是为自己而活的,不要管别人的眼光是什么.当初它们笑话你,是它们不对.但是,如果你只是为了羞辱它们而回去显摆一下.你的动机也是错的.丑小鸭不情愿地嘟起了嘴,心里却是很不情愿.终于有一天,丑小鸭背着家人,偷偷地向北方飞去.它飞啊飞,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它当初出生的地方.鸭妈妈看见了丑小鸭,激动地流下了泪水.那些小鸭、小鸡也都长大了,它们尽管觉得很难为情,但还是很有礼貌的来给丑小鸭打招呼.谁知,丑小鸭不仅没有礼节性地回答,反而气愤地用翅膀指着这些儿时的伙伴大骂起来,甚至连鸭妈妈也不放过.骂了很长的时间,又把鸭棚搅了个稀烂.丑小鸭飞了这么远的距离,又发了这么一通火,它觉得累了,于是来到池溏边的草丛中睡起觉来.半夜,寒流突然降临.丑小鸭冷极了,它来到鸭棚想到里面取暖.可是,鸭棚已经被它破坏了,鸭妈妈和它的孩子们都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饥寒交加,不一会儿就被冻死在它出生的地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骄傲是人生的大敌,对他人也应有一颗包容之心)。

3.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

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

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

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

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年纪大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

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行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

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象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

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

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

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

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

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

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

4. 古代文言文寓言故事

讳疾忌医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提示]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韩非子》[注释]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

及——达到。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

古时治病用石针。(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14)索——寻求。

(15)遂——就。棘刺尖儿上雕猴子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

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

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

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原文]燕王征巧术人①,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④,必半岁不入官⑤,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⑥,视之晏阴之间⑦,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5. 文言文版寓言故事,简单点的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 自编寓言故事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

这爿 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 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 迎,殷勤接待。

إ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 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إ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的 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地说:“凶啊,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 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

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إ 郑人买鞋 有个郑国人,想到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 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但临走时,却把尺码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إ 他到了市上,走进一家鞋店,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码没有带来, 忙对店员说:إ “我忘记了带尺码来,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说罢,拔脚就跑。

إ 这样一来一往,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إ 有人知道了这事,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إ 买鞋的人回答说:“我是宁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إ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 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 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 ,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إ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 睬他。

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إ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了。

桓侯仍旧不理睬他。إ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 问扁鹊。إ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إ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 去玩。

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 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 休。

إ 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 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

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 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 骗 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 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子罕不受玉 宋国有个乡人很爱夤缘攀附。إ 有一次,这个乡人弄到一块未经雕琢的浑玉,心想拍马屁的机会又来了,连忙捧着这块宝玉 跑进官府,献给新上任的京城长官子罕。

子罕执意不收。马屁鬼胁肩谄笑说:“这块宝玉啊 ,只配给您这样德高望重的君子做器具,那些贪财爱贿的小人可不配用。

您大人收下吧。” إ “请你不要再罗苏了 ,”子罕正色答道,“你把块玉看作是宝贝,我呢,把不收你这块玉看作是宝贝。”

إ 三人成虎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 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إ 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إ 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

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إ “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إ 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إ 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إ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

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إ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

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 断是非。”إ 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 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一举两得 东汉初,被任命为建威大将军的耿弇率兵奔赴齐地,前去围剿以张步为首的割据势力。当时张步据守剧地,派他的兄弟张蓝率精兵二万据守西安县,另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据守临淄。

西安县与晒淄相距四十里。耿奔便进军画中邑,正好处于西安、临淄两城之间。

安营扎寨之后,耿弇分析了一下两城的据守情形。西安城小却十分坚固,而且张蓝兵士精良;临淄名声很大,但守兵松散,易于攻下。

于是,他来了个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打西安,实则发兵前往临淄。这时,有的将帅提出异议,认为随该速去攻打西安,耿弇坚持道:“不然。

西安已听说我们要去攻打,正日夜守备,临淄在毫无防备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