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开始出现倒牛奶现象?288家房企破产,为何没有降价抛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迎来了大萧条,很多农场主将牛奶倒入了密西西比河,将河水染成了白色,这就是经济学 历史 上著名的“倒牛奶”事件。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很多人都难以实现温饱,甚至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为什么这些农场主不将这些牛奶便宜卖给穷人,以帮助更多的人呢?

从农场主的角度来说,降价销售根本无法盈利,因为牛奶的运输、保存、销售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如果降价幅度过大的话,根本没办法实现盈利,如果降价幅度不大,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人们根本买不起牛奶。

同时当时牛奶处于完全供大于求的状态,牛奶很难正常销售,将大量的牛奶倒掉还可以缓解供求关系,等待牛奶供求关系正常的时候再出售牛奶。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农场主不得不倒掉牛奶,因为当时没有冷藏技术,牛奶不能长时间存放,牛奶变质之后,农场主不得不将牛奶倒掉。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现在我国的楼市也出现了“倒牛奶”现象呢?我们先看一下如今的楼市和当初的“倒牛奶”事件有何相似之处。首先楼市出现了住房过剩的现象,已经逐渐迎来供大于求的时代,住房过剩和当初牛奶过剩是一致的。目前房企处于比较艰难的处境,一方面是背负着巨大的负债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着房价难以出售的困境,很多房企都因为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濒临倒闭的风险,目前的房企和当初的农场主的处境也十分相似。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2021年已经有288家房企出现破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破产的房企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很多人对于现在的楼市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房企宁愿破产,也不愿意降价抛售呢?降价抛售可以缓解资金链的压力,从而帮助房企度过资金链紧张的难关,但是实际情况却和当初的“倒牛奶”事件相似,即使房企因为资金链紧张而破产,也不愿意大幅降价抛售手中的房产。

第一,房企利润空间有限,降价抛售也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在过去房价大涨的时候,房企的利润空间还可以,但是目前的楼市环境下,房价已经逐渐稳定下来,甚至有些城市的房价出现回调,房企的利润空间在逐渐收窄。另外最近几年建筑成本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地价也有一定的涨幅,宣传成本和销售成本也有所增加,可以说房企的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如果房企选择降价抛售的话,就相当于是亏损销售,或许可以渡过眼前的危机,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避免不了破产的问题。正如房产大佬孙宏斌说的那样:如果房价下跌30%,那么我们就都死了。他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房价下跌30%,那么很多房企将会破产。

今年房地产销售压力很大,即使开发商选择降价抛售也不一定能卖出去房子,想要卖出更多的房子一定要增加宣传力度以及提高销售佣金以提高房产中介的积极性,这会大幅增加销售方面的成本,总而言之,对于开发商而言,降价抛售非常划不来。

第二,大幅降价不利于楼市稳定,同时会面临政策方面的压力。 在高房价的背景下,适当降低房价有利于楼市的 健康 发展,但是适当降低房价对于房产销售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开发商想要真正卖出手中的房子的话,必须要选择大幅降价,不过大幅降价不利于楼市的问题。首先大幅降价会打击购房者的买房信心,降低人们的买房热情,到时候房子将会更难出售,另外如果房价大幅下跌,已经买房的人会面临巨大损失,甚至有可能出现大面积弃房断供的现象,不利于房地产金融的稳定,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 社会 金融体系的稳定。

另外现在楼市调控也迎来了“双向调控”的时代,调控政策不仅限制房价出现大涨,同时部分城市也开始限制房价出现大跌,毕竟调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稳定房价、稳定楼市。如果开发商选择大幅降价,对于楼市产生不稳定的因素的时候,政策调控方面也会施加压力,不会允许开发商再大幅降低住房售价。

相信对于有 社会 责任意识的房企来说,不会选择盲目降低房价,因为这是破坏市场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楼市的发展,也不利于 社会 的稳定。房价的走势应当符合市场规律,短期内可以小幅调整,但是不能出现大幅下跌。

第三,短期内大幅降价,已买房的业主会出面阻拦。 很多业主在买房的时候都会有房价上涨的预期,期待能够依靠买房实现一定的财富增值,并且购房者在买房的时候,房产中介也会在这方面给予他们信心,也就是说大多数购房者在买房的时候是坚信房价会上涨的。但是如果购房者买房之后不久,房价就开始出现大幅回调,已经买房的业主就会难以接受,甚至可能出现很多业主到售楼部闹事的情况,阻拦开发商降价,甚至还有很多而业主会要求集体退房,这不仅会影响后续的房产销售,另外也会影响开发商的声誉。

在楼市环境不好的时候,开发商的处境会变得越来越艰难,首先要面临购房需求减弱、房子难以出售的问题;同时还要面临房价平稳,盈利空间收窄的问题;最后还要面临政策方面的压力。虽然开发商短期内不能大幅降价买房,但是从长期来看,降价买房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不过房价下跌是缓慢的过程,购房者也要保持耐心,未来的楼市完全利好刚需购房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