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历代从倭寇开始侵略中国到现在

从古代的倭寇开始到现在对我们的侵略历史记录,要详细。

时间、地点、相关人物、等。

次日有演讲大会,我将会在大会中演讲出小日本一直以来的恶行,要在场人员谨记,希望诸位网友给予帮助。

倭寇属于流寇,土匪性质,并不代表国家和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 ,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一章会具体讲到)。
马关条约的失败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

-------------------
七七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0
日本侵华战争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 侵华战争。从此,战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燃起,中国人民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国斗 争之中。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 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结果,也是日本为摆脱当时经济危机、缓和国内 矛盾、争夺世界市场和东亚霸权所采取的新的侵略步骤。早在19世纪末叶,日本由资本 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其 基本国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以解 决“满蒙政策”为中心议题的“东方会议”,主要是确定新的对华政策,意欲先夺“满 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20年代末至30年代,日本国内矛盾激 化,连续发生经济危机。为了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和实现夺取中国东北的战略计划,日本 于1931年蓄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局部战争。由于中国国 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并于1932年3月操纵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随后,日本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华北,侵占热河,进逼北平、天津,策动“华北事变”,并加强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接着,形成德、意、日法西 斯轴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政府认为只要对中国“加以一击”,就能使其完全屈服,从而制定了“速战速 决”的战略方针,计划在华北,两周内攻克大同,一个月攻占整个山西;在东南,10天 占领上海,3周攻克南京,一个月逼近武汉;在华南,一举攻克广州,在3个月内结束对 华战争。然而,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帝国主义的迷梦。就在芦沟桥事变当夜, 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激战,芦沟桥历经三失三得,迫使日军不断 增兵。

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 战场。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初期对日军做了 较为积极的抵抗,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给日军以杀伤和消耗,特别是台儿庄 一战,更是对日军的一次重大打击,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 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国民党的数百万大军在日军压力下节节败退。到 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苏、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相继落 入日军手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不断打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等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 敌的斗志和信心。日本在占领广州和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特别是遭到八 路军、新四军的沉重打击,便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而转移其主力于解放区 战场。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改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 策,而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来打击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巩固其占领区。从1938年底 开始,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推行“三光政策”和“囚 笼政策”。为粉碎日军的企图,八路军总部决定大举破坏正太路,进行“百团大战”。

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至12月历时近4个月,消灭敌伪军2.5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 嚣张气焰。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坚持敌 后抗战,牵制了大量敌人,破坏了日军北上侵苏的计划。日军经过几年对我华北、华中 抗日根据地的作战,开始认识到剿共仅靠武力进行征伐不能取得成效,因而实行所谓军 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进行频繁的“大扫荡”,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 时期。同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磨擦 并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我军和解放区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渡过了困难时期。

从1943年开始,战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43年2月,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 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9月,意大利政府 宣布投降,德、意、日联盟瓦解。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朝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美 军继1942年在珊瑚岛和中途岛海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于1943年2月攻占了瓜达尔 卡纳尔岛,从而转入战略反攻,迫使日军转入了战略防御。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中国 人民特别是敌后战场军民的有力打击下,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同时,旷日 持久的战争消耗,也加剧了日本的国内矛盾,人民反战情绪激增。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 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不利态势,日本急欲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 力用于太平洋战场。为此,日本企图大力扶植和加强汪精卫伪政权的政治力量,并对蒋 介石施加一定的压力,促成蒋、汪合流,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在作战指导上,日军 强调确保其占领区,保证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并以部分 伪军接替部分日军守备任务,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执行机动作 战任务。而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推行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敌后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严重困难,坚持了 敌后抗战,并从1943年起开始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 “清乡”,而且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侵略者 还在继续顽抗。为准备决战,日本大本营于1945年1月制定出《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 纲》,不仅规定陆海军的作战方针任务,而且把日本人民直接投入决战准备。1945 年上半年,中国敌后解放区军民,继1944年春、夏、秋季攻势作战后,又发起1945年春、夏 季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迫使其退守主要交通线、重要城市和沿海地区。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无 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掷下两 颗原子弹,给日本以巨大打击。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同时宣布参加《波茨坦公 告》,9日,100余万苏军从北、东、西三个方向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同一 天,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军民立即展开全面大反攻,解 放了大片国土。在中国、苏联、亚洲各国以及美、英等盟国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日军迅 即崩溃。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日本侵华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看,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的是追求 侵略扩张、奴役他国人民的非正义战争,“多行不义必自毙”是造成它战争失败的根本 原因。日本军国主义自以为倚仗几百万大军就可以为所欲为,岂不知它所进行的不义战 争虽取得一些局部的、暂时的胜利,但在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军国主义 和法西斯的正义斗争和无比强大的力量面前,终究逃脱不掉失败的命运。从经济上看,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难以支持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争。从军事 上看,军令、军政分离,陆、海并立,使日军在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问题上,常常是政 出多门,各行其是;战略目标脱离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一味追求扩大战线,作战指挥 呆板、僵化,缺乏灵活性; 迷信“天皇神威”和精神力量,骄兵思想恶性膨胀;军事思想落后等等。

而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之所以能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倡导建立并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全国性抗战,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二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 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包括国民党内的广大爱国人士和官兵,以及海外侨胞,特别是广大 工农兵的英勇牺牲、团结奋战;第三是由于敌后解放区军民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正确 路线、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原则,抗击敌军主力,担负了抗击侵华日军的大部和几乎全 部伪军的重担; 第四是由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百余年 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彻底粉碎了日本帝 国主义的狂妄企图,不仅为中国自身的独立解放,而且为世界进步人类的反法西斯正义 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2个回答  2009-07-23
倭寇:古代日本海寇。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之人,除赤裸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则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总的说来,嘉靖以前,倭寇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嘉靖以后,是倭寇活动加剧的时期。其原因有四:
①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
②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长,对中国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
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中国大陆视为利薮;
④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嘉靖隆庆年间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这一时期倭寇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侨居日本的倭寇首领汪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为此类人物。他们伙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袭用倭人服饰旗号,乘坐题有八幡大菩萨旗帜之八幡船,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但此时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问政事。严嵩专权,贪贿公行,致吏治腐败,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战船锐减,海防设施久遭破坏,为倭寇活动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机。
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使臣宗设、谦导与细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争夺对明贸易,在中国土地上相互厮杀。宗设格杀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为名,大掠宁波、绍兴一带。杀掳明朝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动朝野的“争贡之役”。此后,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没有答复这些要求,致使双方贸易实际中断。由是倭寇走私贸易猖獗,并伺机多方掳掠。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入寇台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二十三年,许栋、汪直等导引倭寇,聚于宁波境内,潜与豪民为市,肆行劫掠。倭寇在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肆烧杀掳劫,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激起中国朝野上下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反抗。福建巡抚在谭纶、戚继光、总兵俞大猷等领导下,东南沿海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倭寇。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又在王江泾歼灭倭寇两千人。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痛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近年学者观点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于倭寇的性质,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嘉隆间的倭寇,是明朝严行海禁造成的。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力的,包括手工业者和商人等各阶层人民在内的,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海禁政策的进步斗争,这种斗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而不是倭寇为患。问题还在讨论中,尚无定论。
倭寇一词所指的,不一定都是来自日本的海盗,明史‘日本传’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即真正的日本海盗大概只占三成;而朝鲜正史 ‘世宗实录’(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记载“然其间倭人不过一二而本国民假著倭服成党作乱”,可见所谓的倭寇,八成以上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朝鲜人或中国人等冒名或混杂其间作乱。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唐代 日军进攻新罗,被唐新联军击退
明代 日军在丰臣秀吉的领导下进攻朝鲜,被明朝朝鲜联军击退)
明代 日寇骚扰福建沿海,被戚继光击退。
清末 日军甲午海战后进攻旅顺,并实施暴行。后攻占台湾,也有暴行。
民国 巴黎会议将山东胶州湾转交日本占领,因“五四”未得逞
1931。9.18 日军“九一八”事变,攻占东三省
20世纪30年代中期 日军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
1937.7.7 日军“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
1937.12 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发动扫荡,平民死伤惨重;日军“七三一”部队用中国人做 细菌实验
(20世纪末 “七三一”部队埋下的化学武器被人挖出来,由于毒性,导致数人死伤)
括号表示间接的恶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7-28
第一条一定要说他们不听话。
那三千童男童女本来是去换仙丹的,但不回来了,才有了小日本这么一个2B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