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浮士德>>经典片段及点评

字数多点
是歌德写的书<<浮士德>>

  《浮士德》

  〔德国〕歌德 原著。歌德写《浮士德》花了六十年时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评论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
  不管是在人间或天上,
  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
  都彻底地发奋攻读。
  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

  “上天创造生动的自然,
  原是让人在其中栖息,
  你反舍此就彼,�
  而甘受烟熏霉腐与人骸兽骨寸步不离。
  起来!快逃吧!逃往辽阔的境地!”�
  浮士德在怀疑中深深感到内在灵魂的冲动,他唱到:
  “我感到年轻而神圣的生命幸福
  重新流遍我的五官百骸。
  ……�
  我有勇气到世界上去闯荡,
  把人间的苦乐一概承担。”

  “我是神明的肖像,
  自以为已很接近永恒真理的镜子,
  在天光和清澄中自得其趣,
  解脱了尘世的凡躯。”�

  “那时响亮的钟声意味隽永,
  祈祷是和热情的享受不分:
  有种不可思议的美妙憧憬,
  驱使人去到原野和森林,
  千行热泪从我眼中流迸,
  我感到一个世界为我新生。
  ……�
  哦,继续唱吧,甜美的圣歌!
  涕泗滂沱,这世界上又有了我!”

  “在这狭小的书斋中
  重燃起柔和的灯光,
  于是我的胸怀也转光明,
  心情也自开朗。
  理性之声复发,
  希望之花开放;
  油然生起对生命之流
  和生命之源的渴望。”�

  “你若和我联合一起,
  共同去经历人生,
  我就乐于应允,
  立即对你俯首听命。
  我做你的伙伴,
  只要你喜欢,
  就做仆人,奴才,我也甘愿!”
  浮士德问道:
  “我要满足你什么条件?”
  ……�
  靡非斯陀:
  “在今生我甘愿做你的仆人,
  听凭指使,一刻也不停;
  可是我们在末世相见,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

  “为什么此生和末世,我并不放在心上;
  你先得把这个世界打破,
  另一个世界才会产生。
  我的欢乐是从这个地上涌迸,
  我的烦恼是被这颗太阳照临;
  等到我一旦和它们离分,
  就不管变成什么情形。”�

  在分析了赌赛的赌注之后,那么,靡非斯陀到底与浮士德赌什么呢?在诗剧中,歌德这样 写道――浮士德:
  “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
  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
  你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
  使我欣然自满,
  你可以用享受将我欺骗--
  那就是我最后的一天,
  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靡非斯陀:
  “击掌吧!”
  浮士德:
  “击掌就击掌!
  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
  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
  那你尽可将我枷锁,
  我甘愿把自己销毁!
  那时我的丧钟响了,
  你的服务便一笔钩销,
  时钟停止,指钟落掉,
  我在世的时间便算完了。

  “尽量蔑视理性和科学,
  蔑视人间最高的能力,
  尽量在幻术和魔法中
  让虚诳的精神加强自己,我就这样绝对地掌握你!--
  命运赋给了他一种精神,
  这精神不断地向前猛进,
  它那急的努力,
  跳跃过尘世的观欣。
  我把他抱进狂放的生活,经历些吃喝玩乐,
  他将发呆、拘泥,惊惶失措,
  再把饮食在他那贪馋的唇边扬播,�
  引起他不知厌足的欲火,�
  他将哀求无饥解渴,
  即使不委身于恶魔,
  也必彻底堕落!”�

  “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
  就终归有毁;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
  简单说,这个恶字
  便是我的本质。”�

  “我的心中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
  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我要投入时间的激流!
  我要追逐事变的旋转!
  让苦痛与欢乐,
  失败与成功,
  尽量互相轮换;
  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

  “我要委身于最痛苦的享受,委身于陶醉沉迷,
  委身于恋爱的憎恨,委身于爽心的厌弃。
  我胸中已解脱了对知识的渴望,
  将来再不把任何苦痛斥出门墙,
  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
  我都要在我内心中体味参详,�
  我的精神抓着至高和至深的东西不放,
  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
  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最后我也和全人类一起消亡。”�

  “让太阳在我背后停顿!
  我转向崖隙迸出的瀑布奔腾,
  凝眸处顿使我意趣横生。
  ……�
  泡沫喷空,洒无数珠玑,
  风涛激荡,有彩虹横起,�
  缤纷变幼不停,多么壮丽,
  ……�
  你仔细玩味,就体会更深:
  人生就在于体现出彩虹缤纷。”�

  “我为千百万人开疆辟土,
  虽然还不安定,却可以自由活动而居住。
  人畜立即在巅新的土地上各得其趣。
  ……�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切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
  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淹没无闻。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这至高无上的瞬间。”�

  “过去了!这是一句蠢话。
  为什么说过去?
  过去和全无,完全是一样东西!
  永恒的造化何有于我们?
  不过是把创造之物又向虚无投进。
  事情过去了!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等于从来未曾有过,
  又似乎有,翻来覆去兜着圈子,
  我所爱的却是永恒的空虚。”�
  “过去了!这是一句蠢话。
  为什么说过去?
  过去和全无,完全是一样东西!
  永恒的造化何有于我们?
  不过是把创造之物又向虚无投进。
  事情过去了!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等于从来未曾有过,
  又似乎有,翻来覆去兜着圈子,
  我所爱的却是永恒的空虚。”�

  “我只是匆匆地周游世界一趟;
  劈头抓牢了每种欲望,
  不满我意的,我抛掷一边,
  滑脱我手的,我听其长往。
  我不断追求,不断促其实现,
  然后又重新希望,尽力在生活中掀起波澜:
  开始是规律宏伟而气魄磅礴,
  可是如今则行动明智而谨慎思索。
  ……
  人要立定脚跟,向四周环顾:
  这世界对于有为者并非默然无语。
  他何必向那永恒之中驰鹜?
  凡是认识到的东西就不妨把握。
  就这样把尘世光阴度过;
  纵有妖魔出现,也不改变道路。
  在前进中他会遇到痛苦和幸福,
  可是他呀!随时随刻都不满足。”

  我比较喜欢这段:
  浮士德决心重新振作。后来,他帮助皇帝平息了叛乱,得到了海边的一块封地。浮士德在封地上带领百姓移山填海,改造自然,想要建立一个理想之国。这时,浮士德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百岁老人了,他从辛勤的劳动中感到极大的满足,不禁大喊:“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他倒地死去,灵魂将归魔鬼所有。但天使下凡,簇拥着他升了天。在天上,他见到了圣女玛甘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7
月牙天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