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思想界和艺术界给了诗歌创作怎样的深刻影响

如题所述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遥遥领先于世界,与之对应的唐王朝的文化举世闻名,尤其是诗歌,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影响颇深。闻一多曾评论:没有哪个王朝像唐一样可以称的上是诗的王朝,唐真正属于是诗的时代,上至帝王下到平民,不分男女尊卑,无不具有吟诗的天赋。在长安大道,在洛阳闹市,在扬州青楼,在巴蜀山间,人们在这里唱出各式各样的盛世之歌。 唐朝建立时,真正意义上的唐诗并未出现,六朝宫体诗的思想依然沉淀在唐初文人的骨里和心中,六朝宫体诗词藻艳美,文风酥软,一种靡靡之音充斥在唐初的宫廷,即使连“人杰之至”的李世民,在虞世南,禇亮,上官仪等深受前朝文风渲染的文人的熏陶下,也写出许多轻艳的诗句,渺渺之乐音。闻一多说:此时的唐朝正等待一声春雷的震撼和狂风暴雨的洗礼,这雷电和风雨便是振奋人心,清丽刚健的唐代精神。宫体诗发自梁简文帝萧纲,是腐朽荒淫的宫廷生活和空无一物的文学形式主义之风结合而成的产物,宫体诗重视辞藻,鄙视女性,被后人称为“淫词艳曲”,“绮靡文学”,诗文毫无思想,只有轻浮,淫荡,间或夹杂着凄凉,这种诗歌不能振奋人心,倒能麻痹人们的精神,使人在迷茫失意中放纵,在空虚无助中灭亡,梁、陈、隋等王朝在这种文体的笼罩下相继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重整诗风待盛唐 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从唐诗的启蒙到真正意义上的初唐诗出现,从四杰用他们祈祷而出的狂风暴雨冲散在空气中无限弥漫的六朝迷雾、加以文章四友勾画出的彩虹,通向美丽的刘希夷营造的美丽黄昏,直至张若虚呼唤来的宁静月夜,经历了百年的时间,这百年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极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诗坛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初唐诗坛的舞台上,无数才子尽情展示着他们的风流才华,他们为唐诗开拓了崭新的天地,他们为后来者提供了模本和经验。初唐的诗人们积极进取,斗志昂扬,他们不再流恋于浮华和娇艳,他们开始热爱起自然和人性,他们有着满腔真诚的热血和同样鲜红的热情,他们有着比天还高的理想和同样伟大的精神,他们为自己的国家的崛起自信和喜悦,他们为天下的兴亡尽心和出力。他们的人和诗不同于盛唐诗人的骄傲,不同于中唐诗人的自伤,不同于晚唐诗人的哀怨,他们有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活力,一种报国为家的决心,纵使身处逆境,他们依然充满希望,从不失去信心。他们中有些人用一生贯彻了自己的信念,有些人以行动完成了自己的抱负。流星虽瞬,光存万世人心。历史的长车匆匆走过,但轮上依然留着他们的余香。在人们的期待下,真正的唐诗诞生了,真正的唐朝诗人诞生了!唐朝的诗人们把诗歌从表面深入到骨髓,他们将诗歌由颓废转化为豪迈。在这个可以一展身手的人生大舞台,他们真情真意的奏出了一曲高亢响亮的初唐赞歌。唐诗终于完成了从软弱到坚强的彻底转变,以便全新的面貌等着迎来华丽高贵的盛唐!

  唐诗的兴起之因
  唐朝是诗歌的时代,诗歌是唐朝的见证。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现存五万多首,见证了唐朝的兴衰,成为了唐朝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人类文明中华丽的瑰宝之一。那么,唐诗的兴起之因是什么呢?
  一、繁荣的社会经济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有诗为证: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开明的社会风气
  唐代则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国策,政治上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文化上松弛文禁,提倡各种文化并存,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别是到了唐玄宗盛唐时期,文化的多元性更加明显。据《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曾多次组织召开儒、道、释三教论坛大会,各种思想和文化发展到了极至。源于这种开放和包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实现了大融合,促使唐代文化实现了一大跨越。如燕乐的引进,不仅促进了唐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新的文学形式——曲子词的形成,对于诗歌声律的发展,同样具不可极大的推动作用,继而以律绝为代表的近体格律诗逐渐形成壮大,唐诗步入了一个崭新境界。
  文化上的松弛文禁,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
  三、统治者的重视,科举制度的推动
  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无论是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扫齐梁遗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诗人李白,一面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面学习楚辞,乐府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完成了诗歌革新的使命。他追求理想,要求自由的精神,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风格,为唐诗繁荣打开了局面。杜甫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批判又继承,既注意思想内容,又注意声律形式。杜诗以深刻的内容、沉郁雄浑、叙事严谨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王维、孟浩然歌颂山水田园的静谧,高适,岑参描绘边塞风光的雄奇。众多的流派,以各自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迎来了唐诗纷繁的局面。
  在唐朝诗歌的繁荣有多种原因,但不管如何,它始终是人类文明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无论时隔多久,都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