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唐玄宗语杨玉环的爱情悲剧?

如题所述

他们的爱情是一段很令人感动却不合时宜的爱情。以个人来说,两人情真意切,一心一意这是值得讴歌的;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为了女子不顾家国,毕竟是要被天下人唾弃的。

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广为流传,白居易的《长恨歌》,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描写二人爱情的优秀文学作品。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许多人讥讽他以色误国,殊不知封建政治由盛转衰是必然的,唐玄宗不衰,也会有其他皇帝衰,不过,以色误国是一个推动因素。

扩展资料:

启示:

《长恨歌》谱写出了一曲对于真爱寻求的赞美诗,揭示了人类爱情的永恒内质“真爱无价”。 它告诉我们不应陷溺于爱情至上主义的误区,除了对于李杨真爱故事的由衷敬仰外,除了对于杨贵妃的不幸遭遇萌生些感触外,我们更应当对我们今天的爱情观念作一些理性的思考。

我们无法去追慕这种帝王式的艳情故事,但是,我们依然会怀持着一种难抑的感动。是为真情本身,为真爱本身,可以浮云名利,可以生死相拥,可以天长地久。

同时,应该注重自身发展,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应该以大局为重,不然的话迟早一天权利与美人都会失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4
悲剧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太过爱屋及乌了,而杨贵妃一点没有替自己的老头着想,老弄裙带关系,最终造成了尾大不掉的态势,然后祸害了自己老头的江山。

所以,这个要是拿到今天来说,就是爱自己的爱人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让爱人的亲人过多的参与到自己的事业中来,那样只会让你管理起来越来越困难,只会让你的事业每况愈下。

而说到皇上,他的问题就是太禁不住枕边风,耳朵太软。然后又用人失察,自己老婆的亲戚都那个样子了也不想个办法制止一下。最后,他还不能大义灭亲,在自己老婆那么败家的情况下,仍不能以国家大事为重,最终让自己的老婆被自己手下的军兵逼死,其实也可以近似的认为是被“轮女 干”致死。不要以为我胡说哦,真的,无非是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用实质的东西,一个是用虚无但是尖刻的语言。

再说说杨贵妃,她也不是个好鸟,自己哥哥什么德行不知道吗?就知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抱着自己老头家吃到死,也不知道回报点啥,不要以为把自己给出去就完事了,要知道作为一个贤内助的重要意义。
第2个回答  2009-07-08
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
玄宗生性风流,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文中写到其实不能单纯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是写红颜误国。当然,从“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样的句子看来,诗人白居易并没有把过错归结到杨玉环身上。一个后宫妃子左右政局的能力毕竟有限,白居易在前部分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罪过,都在唐明皇重色误国。作为皇帝,在建立了强大基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骄奢,白居易深以为痛。但却无能为力,每句看似尽写繁华奢靡,但都有白居易的痛楚。
到了“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这句开始,清晰的写出了作为封建帝王的唐明皇在“六军不发”的无奈和悲痛,“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在这一刻似乎能深切体会到唐明皇此刻的心理。没有了生杀一切的权力,离开了富丽堂皇的长安,只能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在自己的一道“赐死”的圣旨下离开自己。虽然是写无奈,但是从每一句都能看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但是,却没有一句描写杨贵妃请求宽恕的诗句。可以看出,杨贵妃在那一刻是欣然赴死。他知道此时的君王已经无法选择,只能下诏,而自己为了心爱的夫君,甘愿受死。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开始一直到最后,白居易更是深刻的描写两人的爱与恨。“问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这虽然说是有些子虚乌有,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杨贵妃的思念。当听说到有汉家天子使到来,自己的那种焦急心切,描写的淋漓尽致。从“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句子我们完全能看出这世间最深刻的爱,恨不能天长地久。这里每一句都是思念。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两人超越时空的爱恨。
可以说这首诗最深刻的体现了两人的爱,作者对他们最大的惋惜。但是,对于前半段的重色误国,又深为痛恨。两人的悲剧在于他们身在帝王家.
第3个回答  2009-07-03
五四女作家沈祖棻在小说《马嵬驿》中,第一次将叙述视角投射到杨贵妃身上,对他赋予了极大的热情和诗意。她的惊世绝艳,高傲而自珍的性情,渴望“灵魂与灵魂的拥抱”的爱情追求,是那样倾泻无遗地展现着。她视爱情为生命的女性生命逻辑,使她愿意以背负一切罪责帮助爱人脱离困境,然而爱人却背叛了她。在权力,威权,地位,尊严建构的历史环境下,牺牲一个女子的爱情和生命显得如此渺小。“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哀,是从古以来千万个女人的悲哀。”杨贵妃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所有女性的历史命定:她将作为一切罪恶的担受着独自承担历史的罪责,女性的生命,爱情,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成为男性权力话语的牺牲和献祭。因此,当她孤独而自觉地跑向死亡时,作为女性个体生命的自觉,便以一个冷笑拒绝了生命和爱情,同时也拒绝了历史所赋予的一切定论。这一行为本身也使男性作者(从《长恨歌》到《长生殿》)的所谓“爱情”“月宫重逢,相约来生”的美好愿望永久地成为男性话语的一个神话,对女性的历史命运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追问。(徐曙蕾)
第4个回答  2009-06-30
看过李碧华的《荔枝债》觉得写得挺好,按照传说中的发展,杨贵妃被救去日本,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么有死,她依旧美丽,守在类似大唐长安格局的京都,等着唐明皇的转世继续爱着。爱情这东西,除了当事人,谁都不能说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