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

急急急!今天就要~

☆女娲炼石补天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这就是女娲。
据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大母神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乱跳,女娲给他们取名叫做“人”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太慢,于是女娲顺利拿起一截草绳,搅拌上深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一个个话蹦乱跳的人。于是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女娲还使男女相配,叫他们自己生育后代,一代一代绵延。在神话中女娲不单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母,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也出现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恶禽、怪蟒纷纷窜出来危害人类。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就全力补修天地。她先在灌河中挑选许许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又杀了一只大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竖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撑起来。接着杀了黑龙,赶走各种恶食禽猛兽,用芦苇灰阻塞了横流的洪水。从此灾难得以平息,人类得到拯救,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让人类更愉快地生活,女娲还造了一种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进行娱乐。
女娲是产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人物。这个神话,反映出当时人类对自身起源和自然现象的天真认识。至今在我国西南的苗族、侗族中还流传着女娲的神话传说,并把她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中国古老的神话。它体现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
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赶太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一天,太阳升起了,他迈开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传说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在太阳落到这里洗浴后,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到第二天再升起来。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红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胜利时,他感到极度口渴。于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喝难忍。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传说河南、陕西两省交界处的灵宝县东南,有一座夸父山,是夸父留在人间的遗迹,山的北面,有一座好几百里的宽的桃树林。还传说湖南也有一座夸父山,上面还有夸父架锅的三块巨石。
☆撞断天柱的共工
日月星辰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江河为什么都向东流?传说是水神共工撞断天柱的缘故,共工成了正义的象征。
女娲修补好天宇以后,好长时间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很正常。可是后来一场战争打乱了这个局面。交战的双方是水神共工和天帝颛顼。
共工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他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红色的头发。共工常掌管海洋、江湖、河泽、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领域。在黄帝和炎帝的一次大战中,共工曾用水帮助他的祖上炎帝作战,颛顼是黄帝的曾孙,黄帝一度让他代行神权。但在他执掌神权期间,他并不顾念人间黎民百姓,还派人断绝了人间和天界的通道,也压迫他所不满意的诸神。更为无理的是他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拴系在北方的天空上,固定在那里不能移动。这样,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有的地方永远黑暗,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水神共工乘机率领部下发难,起来推翻颛顼的统治,夺取天帝宝座。
这场战争十分激烈,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一座叫做“不周山”的山脚下。不周山地处西北方向,山形奇崛突兀,是一根极高极高的撑天柱。双方在这里鏖战不息,共工见一时不能取胜,陡然怒气万丈,猛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只听得哗喇喇巨响连天,刹那间把不周山拦腰撞断。
这时,整个宇宙又发生了一场大变动,西北面的天空因为没有不周山的支撑,倾斜下来,日月星辰再也不能固定在原位,于是白昼、黑夜每天交替一次。而东南面的大地受到山崩的剧烈震动,陷了下去,形成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从此江河的水也不同自主地朝东方流去。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边游玩,不断掉进大海淹死了,她死后,灵魂化作一只小鸟,叫做“精卫”,花头、白嘴、红足,长得活泼可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伏羲发明八卦
传说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生活的西北部很远的地方。有一次,她偶然看见沼泽边有一个巨从的脚印,觉得很奇怪,就用自己的脚试,谁知刚一踩下,身子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后来就怀孕生下伏羲。伏羲长有人的头,蛇的身子,从小就很有神力,能沿着通天的大树自由上下,长大后当了东方的天帝。
伏羲是一位圣明的天帝,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始祖。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并且熟悉人间万物的自然法则。他发明了八卦,以(乾)这种符号代表天, (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兑)代表泽。伏羲教人民用这几种符号记载万事万物。他还效法蜘蛛结网,把绳子编织成网,叫人民捕鱼打猎。
☆后羿射日
羿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天神。即使是小鸟飞过,羿也能一箭把它射落。
传说尧当皇帝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旱灾。土地烤得直冒烟,禾苗全都枯干,甚至铜铁沙石也晒得软软的快要熔化了。人民更是不好受,血液在体农会里仿佛在沸腾。怪禽猛兽纷纷从火焰般的森林、沸汤般的江湖里跑出来伤害人民,弄得人民苦上加苦。天帝知道这事后,就叫羿到凡间去解救人民。天帝赐给羿一张红色的弓,十支白色的箭。
异奉了天帝的命令到了凡间,受到人民的欢迎。他于是摆了架势,弯弓搭箭,难准天上的火球,嗖的一箭射去。起初没声响,过了一会,只见天空中流火乱飞,火球无声爆裂。接着,一团红亮亮的东西坠落在地面上。人们纷纷跑的近前去探看,原来是一只三足乌鸦,颜色金黄,硕大无比,想来就是太阳精魂的化身。再一看天上,太阳少了一个,空气也似乎凉爽了一些,人们不由得齐声喝采。这使羿受到鼓舞,他不顾别的,连连发箭,只见天空中火球一个个的破裂,满天是流火。
站在土坛上看射箭的尧,忽然想到人们不能没有太阳,急忙命人暗中从羿的箭袋里抽出一支箭,总算剩下一个太阳没被异射落。
羿在射落九个太阳之后,又为人民除去许多怪禽猛兽。其中有吃人的“犭契犭俞”,牙齿像凿子的“凿齿”,长着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九婴”,毁坏房舍的“大风”兴波作浪的洞庭巨蟒“巴蛇”和大野地猪“封(豸希)”。
☆嫦娥奔月
嫦娥原是天上的女神,因为丈夫羿奉了天帝之命到人间除害灭妖,她就跟随他来到地上。羿成天在外,为人民射落九个太阳,杀死怪禽猛兽,顾不上家,嫦娥就慢慢对他不满,一天,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灵药。如果两人一同吃了这灵药便可长生不死,一人独吃,就能升成神。羿把药带回家,交给嫦娥,要她好好保管,想挑一个吉日两人一声吃,但嫦娥觉得自从跟了丈夫来到人间吃了不少苦头,灵药既然有升天成神的妙用,何不一人独吃呢?
在一个晚上,嫦娥趁羿不在家,从葫芦里倒出灵药,全吞下肚子去。顿时她的身体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直向天上飞去。她边飞边想,如果到府,众神要耻笑她自私,况且见了丈夫也不好办,不如到月宫里暂时躲藏一下为好。谁知嫦娥一到月宫,脊梁骨不住地缩短,腰肚却拼命往外膨胀,最后竟变成一只丑陋的蟾蜍(癞蛤蟆)。因此许多古诗里,称月宫为“蟾宫”。
以后又有另外一种传说,说她并没有变成癞蛤蟆,依然是一个超群绝世的美貌仙子。只是她在月宫里非常寂寞,常年陪她的只有一只捣药的白兔和一株桂树。后来多了一个被天帝罚作苦役的吴刚,他不停地确桂树,桂树却随砍随合,他就永远不得休息了。
☆伏羲的传说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六、创制古代历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在天水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至于八卦的功绩,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以它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现在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而且,当代的许多学科也都深受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7227733.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0
神话传说 神话的故事是由古今生物:如神、鬼、人、仙、妖、精、神仙、魔鬼、上帝、天使、龙、凤动植物从而编造出来的故事。其中有真实、虚构(是由幻想或梦见各种生物形状和内容出来的)。被人(不知情的人)称为迷信。也而被人(知情的人)把它变为宗教和信仰。
人是有差异的,物是有变化的,因而存在着特殊的人,可以变为仙。凡人,前身,世俗之人,不疑神疑鬼,不迷恋名利,不信神仙,多不“知道”和,不“行道”,自然成不了神仙,见不到神仙。
民间流行最广的是八仙过海,白蛇娘子,七仙女等都与人变为仙的故事
传说中的刘邦、朱元璋、毛泽东等都有传奇的故事。
参考他们的故事官与仙(精)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先天性的官分与仙分。(有竞争性、危险)
而后天性的官可能对仙茫然无知,所凡官没仙分。(坐享其成、安全)
于今古有大行,或效职为仙官,天官为尊,地官次之,水官又次,既为仙官升迁不已,历任于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历任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总之,所谓天仙不离于天者近是,至其所以成之着,由于神仙厌居三岛,传道人间,道上有功,人间有行,与造物同参,经万古而不朽,及其一旦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古代叫帝王为圣人。
辅助帝王的臣叫为贤人。
道教封他们为神仙。
有的名、贤、圣人因为善功而封的神灵也被人封为神仙。
此是后天神仙,比如土地、城隍等。
并不能与五仙的仙品比较。
人----人仙(人中精怪)-----仙人: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称为神仙。所多功能仙
妖、精修炼或善功都能成仙成佛
神仙
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中的神仙体系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将仙人分为三等:“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夭仙;中土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天隐于》又将仙人分作五类;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太真科》中又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他、至仙。
天仙
道教经典称:天仙者,功成于三乘之中,迹超乎三乘之外,不为法拘,不为道泥,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或效职为仙官,天官为尊,地官次之,水官又次,既为仙官升迁不已,历任于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历任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总之,所谓天仙不离于天者近是,至其所以成之着,由于神仙厌居三岛,传道人间,道上有功,人间有行,与造物同参,经万古而不朽,及其一旦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乃为仙乘中之无上上乘。

神是自然的,所先天性,远在五仙的仙品之上。
一类是高高在上,由道化成的具有人格的至上神,这类神一般是以被崇拜的对象,天界和仙人管理者的面目出现的。他们是道教的重要经典降世(即经典的出世)的讲说、传授者,也是经典权威程度的保障者。此类神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十方飞仙神人、三清等等。他们是真正的天地主宰者。在重存思的上清派处,他们也是存想的对象。
另一类为体内神,这类神 “镇守在人体各部位关节,开生门,塞死户,调气生津,固精安神。”, 有名号、形象、服色、居处、职司、僚属等等,主要是作为内视存思、念颂的对象,以达到还神去病,甚至长生成仙的目的。如“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锷峰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翳郁导烟主浊清,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长在字魂停,胆神龙耀字威明,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云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 。
第三类则是道教从古代宗教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中继承下来的、民间信仰的俗神。这类神灵通常被认为是能在自己所执掌的方面予人祸福。比如说日神、月神、星辰之神、山神、河神、风神、雷神、户神、灶神等等,通常是道俗共祭。

仙是由有体内神修炼而成的,所后天性
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而在民间人们几乎把所有的历史文化名人都好心的视为仙人下凡或飞升而去,不愿看到他们像凡人一样最终也会成为一堆腐骨。举个例子说,都江堰现时,人们为纪念李冰父子所修的庙宇也成了道教胜地,好些道士道姑在忙碌地组织人们的祭拜活动。道教仙系的复杂性、混乱性由此可见一斑。
仙能被分为五类,是著名的天、地、神、人、鬼(次序是按照境界来划分的)。
仙的解说:
====《钟吕传道集》论"仙有五等"=====
钟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鬼仙
吕曰:“所谓鬼仙者,何也?”
钟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象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吕曰:“是此鬼仙,行何术、用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诚可笑也。”
人仙
吕曰:“所谓人仙者,何也。”
钟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会,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吕曰:“是此人仙,何术、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难而改初心,止于小成。云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岂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纳之为错。著采补者,笑清静以为愚。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一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悦于须臾,厌于持久,用功不谨,错时乱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地仙
吕曰:“所谓地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
吕曰:“地仙如何下手?”
钟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先要识龙虎,次要配坎离。辨水源清浊,分气候早晚。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气传于母而液行夫妇也。三田反复,烧成丹药,永镇压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
《仙术秘库》中称地仙为:地仙着,为仙乘中之中乘,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不悟大道,止于小乘或中乘之法,不克就正,不可见功,惟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所谓不离于地者,此也,古今来修仙得道者,以此类为最多数,其修道之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先识其龙虎,次配其坎离,辩水源之清浊,分气候之早晚,于是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定六七,聚七宝,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气传子母而液行夫妇也,三田反复,烧成丹药,永镇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得游闲之神仙,故称之曰地仙。
神仙
吕曰:“所谓神仙者,何也?”
钟曰:“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天仙
吕曰:“所谓天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脱,乃曰神仙。地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古代神兽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饕餮
九尾狐
凤凰
麒麟
白泽
獬豸
梼杌
貔貅
龙的九子: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
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於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
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贔屭,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
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屭: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不仅如此,神话还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因为当一个民族渐渐发展,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时,这正标志着文明的产生。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似乎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可是,对初民来说,却是合理的解释。他们对这些“神话”不断地进行不自觉的阐释和发挥,一代传一代,他们都坚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