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江许姓的来历

辈序诗里有“敬习文章,克成嘉道”这一句,在其他许姓辈序诗里没找到
这位兄弟回答的这个我几年前就看过,和我这问题毛关系没有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与许国,称为许文叔。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33年迁都叶,前524年迁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峡县 ),前524年迁容城 ( 今河南鲁山县 )。战国初为楚国所灭,其后代逐有「许」氏。
  二 ; 传说帝尧时许由的后代。历史上并无证实记在此人,为神话人物。

  家族名人
  许由 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於颍水之滨。死后,葬於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许慎 (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性淳笃,少博学经籍,师事贾逵,专攻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著有五经异义,今已亡佚。又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许景澄 (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兴人。同治时进士,授编修。光绪年间出使日、俄、法、德、义、奥等国,庚子时官至吏部侍郎。后因诋斥义和团,触怒慈禧太后,被杀,后得昭雪,追諡文肃。著有外国师船图表等书。
  许世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传少林寺出身。

  地望分布:河北高阳郡,河南汝南郡。

  许姓起源参考之二
  许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五,在台湾排名第十一。许姓出自姜姓,许姓的始祖是许由,他是炎帝的后代。许由是帝尧时期一位十分有名的贤士,尧因为他的贤德而想要把帝位传给他,但许由不肯,并且逃到箕山隐居。后来,尧又想邀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就跑到□水边洗耳朵,表示不愿意听。许由的后代,就世代居住在许昌。到周武王时,许由的后裔姜文叔被封在许,建立了许国,春秋末期,许国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国人就有一些用国名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许。 发展和演变:许姓最初在河南发展,战国时因为战乱,开始向四周迁徙,发展到了山西,湖北,湖南,河北。到汉代,又扩展到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唐朝初期,河南的许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到宋末,已经发展到广东。明朝,福建许姓有人移居台湾,更有一些,迁入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并且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土家族等。许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许昌,容城,高阳,汝南,长乐,新城,善里,安定,庐江,长安,昌邑,昆明,会稽,谯郡,安陆,晋陵,中山,太原,长沙等。

  许姓起源参考之三
  我们在地图和很多书籍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名称是和一些姓氏的来历有关的。比如萧县、上蔡县,它们和萧姓和蔡姓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许姓,它的发源地就在许昌,可以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和文叔,他们都在许昌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在众多姓氏中,许姓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姓氏。它的起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说到许姓的起源,在《庄子逍遥游》、《荀子成相》以及《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众多古籍中,都提到了许由其人以及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在上古的尧舜时期,有一位高士叫许由,是昆吾族部落的首领,他以农耕而食,重义轻利,从而广有贤名,尧帝知道后,要把君位让给他,许由不愿做官,就逃到箕山下隐居起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他又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种话,最后尧才把君位传给了舜,几千年来,尧舜禅让的千古美谈,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在姓氏专著《急就篇》中,就把许由作为许姓的开山始祖。
  据记载,许由带领着他的部落族人主要在今天的许昌市鄢陵县和登封市的箕山一带生活,从此,源自许由的这一支许姓后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另据《姓氏考略》和《姓源韵谱》记载,另一支许姓的祖先是源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夷。
  许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分封诸侯国的时候,周武王把伯夷的后裔文叔封于许地(现许昌市),建立了许国,由于许国比较弱小,经常被郑国和楚国所威逼,所以它的都城就不断地迁徙,到了公元前506年,战国初期的时候,许国就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子民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国,就以国为姓,从此就姓了许。
  现在看来,无论是源自伯夷还是许由,许姓的历史都有数千年了。而这两支许姓的祖先,也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有意思的是,这两支许姓的发源地,都在许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姓名人为数众多,战国时有一位农家叫许行,他是楚国人,跟随他的数十名学生都身穿布衣,自食其力,以织草鞋,席子为生。许行主张人人必须劳动,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朴素的理想。东汉有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叫许慎,他集古文经学之大成的著作《说文解字》,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写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自彼徂召,宅此汝滨”。意思是我这个许家的曾孙小子,祖先是炎帝神农……我祖上自许昌迁往召陵,从此就居住在汝水之滨。短短数语,许慎就把他祖先的来历和迁徙的情况说的清清楚楚。
  许姓人氏早期在河南境内繁衍生息。战国后期开始向山西、湖北、湖南等地迁移。到了汉代,许姓人氏已发展到今天的安徽、山东、陕西和云南、江浙等省。唐初,陈政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氏将佐随同前往并在福建安家落户。
  到了明代,就有许姓人氏从福建开始向台湾迁移。
  明代的永乐年间,有许氏的族人叫许冲怀和许申二人,带领着许氏就入台了,到了台湾的台南,开荒种地,创立家业。到了清代的康熙元年,又有一支许姓从泉州漂洋过海,到了台湾的新竹、彰化这里来开荒种地,建立祖业。
  如今,许姓人氏在台湾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已从最初的居住地新竹、彰化等地发展到台南、嘉义、台中、台北等地。据统计,在台湾一千多个姓氏中,许姓被列为第十一位大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11
庐江戴桥(北乡)许氏就是这一支迁居徽州的许姓的后代。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许儒第二十世孙、也是庐江北乡许姓一世祖许尧佐,以少司马的身份“奉诏”移民,安家于庐江北乡(今庐江县白山镇戴桥区域),生三子:宗一、宗二、宗三。宗一公回歙县金屏门,宗二公、宗三公两兄弟随其父居住庐江北乡的“新屋头”(今白山镇文质村新屋头组)。许尧佐(我族一世祖)死后,葬于北乡的“桐关桥”(今冶山镇薛庄村同关桥)。他的子孙繁衍,至今已超过了二万人口。
庐江戴桥(北乡)许氏宗祠在戴桥古镇,由许尧佐玄孙许韬(号攸闻)公创建,后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嗣后重建,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最后完工。因我国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原因,族宗祠多次受到破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族宗祠被当作“四旧”产物彻底破坏。
许姓,位列《百家姓》第20位,是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6位(一说第35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3%。目前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的许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许姓人口的55%。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河南省的许昌市东。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战国以前,许姓的迁徙主要限于今天的河南省,沿颍水向东南迁徙,来到今天的许昌一带。因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便定居下来,独立成为“许国”。战国后期,许国为楚国所灭后,除部分许氏后人迁居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后人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逐渐形成了高阳、汝南、安陆、晋陵、中山、太原等郡望。其中“高阳郡”及“汝南郡”两郡最望,故许姓多以“高阳”(历史上的高阳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附近)“汝南”(历史上的汝南位于今河南省汝南县)为其堂号。又以“高阳郡”最为著名,现今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大部分许氏均为“高阳郡”。
魏晋南北朝时,许姓南迁。唐代以后,许姓已繁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宋代末期,许姓后人徙居广东、福建、台湾,进而移居海外。
高阳许氏在唐朝高宗时期,出了“亢宗”(庇护宗族,引申为光耀门楣)人物许敬宗。到唐朝末年,许敬宗八世裔孙许儒为避“黄巢战乱”,从关中南迁新安黄墩(今黄山市屯溪区的篁墩),这是“高阳许”南迁新安的一支。许儒次子许知稠定居歙县许村(今歙县许村镇),繁衍至今已历千年,四十余代,子孙遍布新安各县,成为“新安望族”之一。其中,又以歙县许村、绩溪涧洲、祁门县等三县“两村”的许氏尤盛。
庐江戴桥(北乡)许氏就是这一支迁居徽州的许姓的后代。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许儒第二十世孙、也是庐江北乡许姓一世祖许尧佐,以少司马的身份“奉诏”移民,安家于庐江北乡(今庐江县白山镇戴桥区域),生三子:宗一、宗二、宗三。宗一公回歙县金屏门,宗二公、宗三公两兄弟随其父居住庐江北乡的“新屋头”(今白山镇文质村新屋头组)。许尧佐(我族一世祖)死后,葬于北乡的“桐关桥”(今冶山镇薛庄村同关桥)。他的子孙繁衍,至今已超过了二万人口。
庐江戴桥(北乡)许氏宗祠在戴桥古镇,由许尧佐玄孙许韬(号攸闻)公创建,后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嗣后重建,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最后完工。因我国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原因,族宗祠多次受到破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族宗祠被当作“四旧”产物彻底破坏。
第2个回答  2012-03-29
您的这支许姓是庐江北乡许氏的一支,字辈全部是:邦世祈昌,敬习文章,克承家道,端有义方,永敦和睦,慈孝同堂,技术能善,源远流长。这支主要聚居地是庐江白山镇的网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