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看看是否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那它为什么又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呢,这不是说明事物是联系的、相关的吗?我的理解是不是很肤浅,那位给指点一下。

1.首先搞清楚一点,你所说的“形而上学”不是形而上学,而是知性思维(你只是在政治教科书意义上的“哲学”表述你的问题,出现误解也在所难免了),详细情况可以参见我在这个问题里的回答: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42263.html
2.知性思维,也就是你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绝大多数时候不是否定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存在相互作用,这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常识,精通牛顿力学的近代哲学家更不可能不清楚。他们只是主张对事物进行逐个的研究,就好象我们做物理学实验的时候要尽量排除外来的干扰。关于这个问题,建议你参阅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

“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种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先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地加以研究。这首先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研究的任务;而这些研究部门,由于十分明显的原因,在古典时代的希腊人那里只占有从属的地位,因为他们首先必须搜集材料。精确的自然研究只是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256的希腊人那里才开始,而后来在中世纪由阿拉伯人继续发展下去;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①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僵硬的相互对立中。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信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可以肯定他说,某一动物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在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就发现,这有时是极其麻烦的事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道得很清楚,他们为了判定在子官内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杀,曾绞尽脑汁去寻找一条合理的界限,结果总是徒劳。同样,要确定死亡的那一时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证明,死亡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适用;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放到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概念就联结起来,消失在关于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所有这些过程和思维方法都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框子所容纳不下的。相反,对辩证法来说,上述过程正好证明它的方法是正确的,因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运行的。可是,由于学会辩证地思维的自然研究家到现在还屈指可数,所以,现在理论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并使教师和学生、作者和读者同样感到绝望的那种无限混乱的状态,完全可以从已经达到的成果和传统的思维方式之间的这个冲突中得到说明。
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近代德国哲学一开始就是以这种精神进行活动的。康德一开始他的学术生涯,就把牛顿的稳定的和经过有名的第一推动后永恒不变的太阳系变成了历史的过程,即太阳和一切行星由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过程。同时,他已经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太阳系的产生也预示着它将来的不可避免的灭亡。过了半个世纪,他的观点由拉普拉斯从数学上作出了证明;又过了半个世纪,分光镜证明了,在宇宙空间存在着凝聚程度不同的炽热的气团。”

应该说,知性思维是有其作用的。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尤其在近代科学研究工作中,它的思维方法、研究事物的方法,使各门学科细化、条理化、体系化,为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这一点连恩格斯自己也承认),马哲教科书上一味将其贬为错误的思维方式太绝对化。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超越“某个界限”,就会陷入困难。关于这个问题,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康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知性思维陷入了“二律背反”,遭到了重重矛盾与混乱。

3.简言之,知性思维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是强调对事物逐个进行研究。排除外来因素干扰。我们对事物的研究方法并不等于事物本身存在的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26
《形而上学》一书共十四卷,由于是他的学生根据笔记整理而成,因而结构松散,各卷之间缺少连贯性,不成系统。不过这丝毫也不降低它的重要性,它依然是哲学研究的可靠资料,书中的许多问题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卷一总结了亚里士多德以前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一部最早的论述西方哲学史的文献。亚里士多德开篇就讲:“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认为智慧或真实的知识是关于原因的知识,尤其是关于终极原因的知识,它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原因的种种理论之后,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形式因指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目的因指事物变化发展所追求的内在目的;质料因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动力因指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卷四讨论了形而上学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在卷三和卷七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实体问题,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不能在具体事物之外独立地存在,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他承认个体事物的重要性,但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个体事物不能被认识,有关个体事物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一般属性的认识。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他对实体的看法也不一致。概括起来,他关于实体的基本思想如下:1、属性所系的个体事物是真实的实体。实体即主体,它不能用作谓语去说明别的范畴。在一切范畴中,实体是基本的范畴,其它的范畴都是以它为基础的。2、亚里士多德认为,属性隶属于个体,人们对个体事物的把握就是对一般属性的把握,因而一般属性或共相也是实体。在此意义上,事物的本质就是它的实体。
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网站,里面有很详细的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
http://www.dastu.com/2004/9-22/171059.html
第2个回答  2012-11-07
你暂且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量子计算机运行的程序,是由代码编写的程序。然后,你发散性的进行思考,你会发现,形而上学跟编写现实环境的理念高度一致。形而上者是代码,真实的,形而下者是器物,虚拟的。学一下面向对象编程,提高一下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一些解析几何,数学物理,然后用编程思维去仿真一个地球,我想你会明白的,并且看懂形而上学中的重中之重。如等面积星空变换,三角锥视觉投影,几何级数,逻辑学,递推,悖论等等基础性学问,如混沌世界物理、牛顿的经典物理、量子物理的区别。之后,你会明白形而上学的伟大,在很早很早的古代,他们的哲学知识早就超越了现代,数理逻辑知识也早就超越了现代。唉,现代人能赶超上古的,除了无知,就是不觉自己无知。
第3个回答  2006-07-27
第一,形而上学主张云云,楼主可有什么根据吗,那都是马克思说的.
形而上学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第二,孤立静止的研究问题,难道不正是科学手段的一种吗?实验中,我们要尽可能排除外力作用的影响,才能发现原因.如果不把一件事物孤立起来,联系从何处谈起.
须知,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不等同于事物的存在状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7-26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个观点是马克思的,但是马克思却认为事物是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事物变化的关键是内因。我不知道“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这个观点是谁的。中世纪经院哲学里有人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上帝是第一推动力,因为上帝是永恒的,是至善至美的,只有物质和意识是运动的并且是不完美的,他们都受到最高的善在外部的控制和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