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简单明了,不要又长又臭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也陆续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此期间,欧洲国家进一步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欧洲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掌权开辟了道路。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兴的美国。
[编辑本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17世纪初期的英国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在此期间,制呢业等工场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还出现了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牧场和农场。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成长起来。有些贵族虽然保留这贵族头衔,却也从事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他们被称为新贵族。
17世纪时,英国国王竭力推行封建专制,鼓吹“君权神授”,认为国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不可违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利受到侵害,他们利用议会同国王展开斗争。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希望能够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发生的人民起义。会议期间,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掀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查理一世非常恼怒,派兵去抓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几年以后,经过反复斗争,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688年10月,荷兰全国各大城市所有的港口,码头和主要街道,只要是能引人注目的地方,都贴满了揭露英国国王詹姆十二世的反动统治,以及奥兰治亲王威廉的宣言等五颜六色的宣传品。这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攻势,正在这里全面展开。
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后,他的儿子理查·克伦威尔继任护国主。理查既不是久经沙场的战将,又不是善于操纵政界的政治老手,上台仅八个月,即在军官集团逼迫下,辞去护国主职务。护国政府随之解体。此后,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急于与旧势力取得谅解,以便维持秩序,保护既得利益。这就为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铺平了道路。
1660年初,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君主主义者、苏格兰驻军司令蒙克率军进入伦敦。他搜罗长老会派和保王党分子组成“新议会”,并通过决议,要求流亡在国外的查理一世的大儿子查理二世迅速回国。4月4日,查理二世在荷兰布雷达发表宣言,声称他复位后将保障革命时明确立的土地、财产关系,允许信仰自由,保证赦兔反对王朝的人。同年5月1日,英国国会正式宣布,查理二世为英国国王。5月下旬,查理二世带领一批亡命分子乘坐英国军舰,从荷兰回国登基。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动。查理二世登上王位后,即背弃《布雷达宣言》,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声言:凡参加审判其父查理一世的“弑君者”,均不得赦免,必须从严惩办。顿时,白色恐怖笼罩整个英国。1661年1月30日,复辟分子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寺院掘开墓穴,将克伦威尔和爱尔顿的尸体挖了出来,装上木架,拖拽游街后,再套上镣铐,吊在绞刑架上示众。查理二世还宣布奉安立甘教为国教,同时制定一系列宗教法律,大肆迫害非国教徒。
查理二世死后,他的弟弟詹姆上二世继位。他一上台,便公开宣布信仰天主教,释放大批被监禁的天主教徒,由他们出任军职。后又颁布《信仰自由宣言》,废除了限制天主教的法律,企图将天主教变为国教。
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不仅激起英国人民的反对,引发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规模起义,同时也引起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强烈不满。不过,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再也不敢依靠人民,采用革命手段未进行斗争了。他们打算等到年迈而又无嗣的国王死后,即请他的长女、信奉新教的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前来英国当国王。但到1688年,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变化,詹姆士二世的第二个妻子、大主教徒莫德纳·玛丽生了个儿子,这就意味着英国将继续被天主教徒所统治。
于是,英国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决定立即向威廉发出呼吁,要求他进行武装干涉,以政变的形式推翻斯图亚特复辟王朝。 6月 30日,按照私下达成的协议,他们又向威廉正式发出邀请书,请他速来英国,以保护人民的“自由”。奥兰治亲王威廉在接到邀请后,当即表示同意,并于10月10日发表宣言,对英国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宣布他去英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新教、自由、财产及自由的议会”。荷兰国会对此也极力支持,不仅拨巨款充作军费,同时发动大规模宣传攻势,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1688年11月,威廉率领着1.2万名士兵,以及由600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英国登陆。 23日深夜,众叛亲离的詹姆士二世,在大军压境、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靠夜幕的掩护,逃往法国,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就此寿终正寝。
詹姆士二世出逃后,威廉立即召集英国上议院议员、查理二世统治时期的最后三届下议院议员以及伦敦市议会议员开会。在联席会议上,威廉被指定为英国临时元首,并被授权召开“库义特’——即不是由国王召开的国会,商讨国家大事。
1689年初,“库文特”在伦敦开幕。在讨论王位继承问题时,英国权贵们的态度陡变,不愿让威廉继承王位,甚至提出由詹姆士二世做名义上的国王,引;威廉担任摄政王,或把王位交给玛丽,再由威廉以妻子的名义统治英国。威廉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懦弱和出尔反尔非常愤怒,表示将永远不做岳父的临时代理人,也决不做妻子的大臣,并威胁说,如果不把五位交给他,将立即率领军队返回荷兰,从此再不来干预英国的事了。
害怕四十年前大革命风暴重演的英国资产阶级,在威廉强硬态度面前屈服了。同年2月9日“库文特”通过决议,宣布詹姆士二世退位,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两人以平等的权力,作为联合君主,共同统治英国。2月13日,威廉和玛丽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正式即位。
为了确保国家政权能够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将无限的君主权力,限制在宪法范围之内,就在威廉和玛丽加冕的同一天,“库文特”通过了《权利宣言》, 10月又颁布《权利法案》。规定今后英国国王必须是同教徒,取消国王中止法律的权力,未经国会同意,国王无权征税;和平时期未经国会同意,国王无权招募和维持常备军;国会选举必须自由,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在会外不受任何机关的弹劾和质问,国王必须经常召开议会会议等。对此,威廉表示将忠实恪守。
1701年,英国国会又进一步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个人无权决定王位继承问题,对王位继承作出了一系列限制。它规定威廉死后如果无嗣,王位应由忠于新教的、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继承,如果安娜也是无嗣的话,那么王位将属于汉诺威选候。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排除了天主教徒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性。它规定了国会的权利和国王的权限,虽保留国王的形式,但又用立法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力,这种政治形式,历史上称为“君主立宪”制。由于这次推翻复辟王朝的统治,是没有民众参加的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所以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是“光荣革命”。
[编辑本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攻克巴士底狱
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学说:18世纪,在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日益腐朽的形势下,出现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揭露、批判旧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人生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要求政治平等;他们还激烈反对封建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他们的学说启发人们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和宗教束缚,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并贯彻革命的始终。
2.三个等级的构成和各个等级的权利:革命前的法国社会教士和贵族分属第一、第二等级,他们的人数占了不到全国人口的5%,却占有全国土地的35%而且不负担任何赋税义务。他们占据高官显职,过着寄生生活,构成拥有特权的统治阶级。法王路易十六是他们政治上的总代表。资产阶级、广大农民、工场工人、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贫民构成第三等级即被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从工商业中发财致富,虽然经济上很富有,但在政治上无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要求掌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手工业者、工场工人身受特权等级的压迫和歧视,他们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而换来的收入还经不起苛捐杂税和飞涨的物价的袭击,生活十分窘困,贵族们讥讽他们穿不起一条套裤,称之为“无套裤汉”;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受苦最深的是农民。第三等级各个阶层虽处境不同,但都反对封建制度和特权等级,要求革命。当时法国民众中流传着一个《什么是第三等级》的小册子,共同的目的把他们结合起来了。资产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广大劳动人民是革命的主力。
(引导学生根据三个等级的构成和权利,得出革命的对象、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的主力。指出第一等级是教士——掌握神权。第二等级贵族——掌握政权。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小手工业者和下层贫民——负责交钱。一、二等级是革命的对象。由于资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在第三等级中力量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人民群众是革命主力)。
3.三级会议的召开:为解决财政困难,路易十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1789年5月5日在巴黎郊外凡尔赛宫召开已经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5月5日大会开幕的这一天,教士和贵族穿着满绣金银的华丽服装由大门进入会场,而第三等级的代表只能穿着黑色衣服由狭窄的旁门进入会场,资产阶级希望通过三级会议分亨政治权力;农民、工人和贫民渴望改善生活。会上,国王只要求代表帮助解决财政问题,闭口不谈改革,这使人们大为失望。第三等级同特权等级展开了斗争。第三等级代表为什么敢于坚持斗争呢?可以看出三级会议己成为全法国关心的焦点。法国人民群情激昂,充满革命热情,坚决支持第三等级。国王表面让步,实际上宫廷正密调军队准备镇压第三等级的反抗,军队正在巴黎附近集结,消息传出,巴黎人民愤怒了,怎么办?人民自发地武装起来,进行反抗。
可补充左派、右派的来源以扩大知识面。三级会议召开时,第三等级坐在左边,被称为左派,一二等级坐在右边,被称为右派。
4.攻占巴士底狱:巴士底狱于1382年建立,位于巴黎的东南部,起初是一个军事堡垒,后来便成了国王囚禁政治犯的监狱。在这座巨大可怕的建筑物里,流传着许多凄惨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个神秘的囚犯“铁面幕”。他是被路易十四关进去的。他在狱中度过了一生,其间不许与任何人交谈,甚至把他的脸用铁面幕蒙起来。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久为人民所痛恨。这座监狱由坚厚的城墙和八个高大的炮楼组成。堡垒四周有两条深水壕沟环绕,沟宽25公尺,进去必须通过吊桥,中间是所谓的“防守司令部”驻有强大的守卫部队。当巴黎革命群众积极开展反封建斗争时,狱顶炮楼上的大炮威胁着附近的工人区。7月14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喊着“打到巴士底狱去”的口号,冲向巴士底狱,成千上万的群众把巴士底狱团团围住。一部分人拖来大炮,炮轰巴士底狱,一部分人冒着炮火切断吊桥铁链把吊桥放下来,继续往前冲。堡垒前人山人海、硝烟弥漫。经过四小时激战,终于攻克这座封建堡垒。它标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后来7月14日这一天被定为法国国庆日。
5.颁布《人权宣言》 :在人民以磅礴的气势同封建统治搏斗的时候,大资产阶级控制的制宪会议掌握了政权。他们只要求对旧制度作某些改革,不愿使革命走得太远。可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却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继巴黎人民起义后,起义浪潮席卷全国,法国各大城市纷纷起义,作为革命基本力量的各地农民也积极加入革命。他们冲入地主庄园,搜出封建文契,当众烧毁。在人民革命的推动下,制宪会议被迫对封建制度开刀。它们只是用微小的让步来笼络农民,保留了土地所有权。大资产阶级是不允许农民彻底获得解放的。
制宪会议还通过了《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法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件。它宣布“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言论、集会、出版、人生等自由和反抗压迫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要求,这在当时与封建统治的专制、等级制度相比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人权宣言》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反映了它的阶级实质。
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要求,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又宣称“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从根本上把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人权”完全变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私有权,维护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权利,又具有阶级局限性。
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的爆发。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由于不够彻底,美国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制度上的另一障碍——南方奴隶制,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南北战争。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民主党遭到惨败,这就成为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信号。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佐治亚州、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诸州相继脱离, 并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乱政府军开始炮轰在南卡罗来纳的联邦萨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于4月15日发布讨伐令,内战爆发 。不久,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4州退出联邦参加南部联盟。
战争初期北方实力大大超过南方,北方有2234万人口,南方只有910万,而且其中有380多万是黑奴。北方有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丰富的粮食,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军事准备,拥有装备及训练都较精良的军队,名将辈出包括“西点第一名将”——莱斯特·李,“石墙”——杰克逊,“不败的猛将”——约翰斯顿,“little贝利撒留”——史蒂文森等等绝大多数优秀的西点军校毕业的将领都投向了南方。而且,内战前夕J.布坎南总统曾设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钱输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的统一,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由于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因此,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在1861年7月马纳萨斯和1862年夏的半岛战役中,北军损失惨重。北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
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权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表预备性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英国工人阶级也展开了支持北方的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原来的干涉计划。
林肯政府还实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实行武装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万黑人报名参加北方军队,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隶;1862年5月颁布的《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64.74公顷土地,在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清洗军队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开始实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制,从而,增强北方的兵力。同时,林肯调整了军事领导机构,实行统一指挥,任命有卓越军事才能的U.S.格兰特为全军统帅。
1863年,北方在军事上出现转机。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歼灭南军2.8万人 ,成为内战的转折点。战场上的主动权转到北方军队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统帅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在东,西两线同时展开强大攻势。在东线以消耗敌人的力量为主要目标;在西线用强大兵力深入敌方腹地,切断“南部同盟”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1864年9月,W.T.谢尔曼将军麾下的北军一举攻下亚特兰大,两个月后开始著名的“向海洋进军”,在进军中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各种军事设施,使南方经济陷于瘫痪。在东线,格兰特将军统率北军把敌军驱逼到叛乱“首都”里士满附近。1865年初,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北方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几乎断绝了南方与欧洲的贸易。同时,在南方内部也出现反对派,许多小农加入联邦派从事反战活动。南方逃兵与日俱增。粮食及日用品匮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队陷入北方军队的重围之中,被迫向格兰特请降。美国内战终止。美国恢复统一。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伤亡人数超过60万,但较好的解决了公民的土地问题,发展了西部的荒地,发展后的西部的土地大部分成为了工业中心,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林肯只是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这些黑人虽然被解放了,但是并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力,黑人问题依然存在。
[编辑本段]英法美革命的异同
原因:
1.英国: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的航路要冲得有利条件,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积累了巨额资本,使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利,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国王查理一世的专制普遍引起不满。 2.美国: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掠夺,压迫。
3.法国:国王占绝对统治地位,王权至上和法国严密的等级制度与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工匠,城市,平民,农民)所处的最低的位置{主要是资产阶级}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结果:1.英国1689年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建立了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利的君主立宪制。
2.美国1781年美国人民最终打败了英国军队,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9
你要的答案,就这一点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参考资料---------------------------

原因
(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2.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3.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发展,使英国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农村经营农场和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有的也经营工商业,他们成为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分子有着共同额利益。
(三)客观条件——海上霸权的确立
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六)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并未取得对封建主义的绝对优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借助清教运动这一形式成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选择,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19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成长,使他们要求政治上当权,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2)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激化了社会矛盾。

这是初高中的历史答案。

17世纪英国革命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和封建统治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产物。
①经济发展: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而且通过圈地运动的形式渗透到广大农村,这样在英国传统的社会等级之外衍生出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群体,他们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和手工工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与资产阶级有着一致经济利益的新贵族。
②政治阻碍: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独断专行,在政治上主张“君权神授”,在经济上企图借增加税收解决财政困难。增收重税、强行借贷以及垄断或出售专卖权的行为侵害了资产阶级与大众的经济利益,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不满。
③思想动力:16世纪后期,清教思想在英国产生并传播开来。清教徒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16世纪末在清教内形成了长老派和独立派。清教的发展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④革命的导火线:查理一世的反动政策也推行到苏格兰,结果激起了1637年苏格兰起义,这成为了英国革命的导火线。1639年苏格兰起义队伍攻进英国。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被迫于1640年4月召开新的议会。

这是北师大考研历史的版本,这是精简版。

以上两种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09-06-1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则第一次在欧洲的一个大国裏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
17世纪初,封建的习惯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地主看到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对自己更为有利。这也是刺激地主进行疯狂的圈地的重要因素。<圈地运动》
(二)工商业的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资本发展,也刺激了圈地运动!
(三)经济变动下的英国社会阶级状况
在英国,从中世纪以来一直保存着所谓骑士领有制,封建的骑士领有制到17世纪已经与大部分的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存在条件处于尖锐的矛盾状态。新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在经济上并不是封建的,而是资产阶级的,但是在法律上,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却继续受到国王的限制,这对于他们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他们迫切要求废除骑士领有制,以便把自己的封建财产变为无条件的资产阶级私有财产。
(四)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清教徒运动
日益成长起来的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逐渐地感到英国国教不利于本身的发展。清教教义最明显地表现了上升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清教徒宣传新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新的宗教的、政治的组织形式,他们在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团结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五)英国专制制度与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始
詹姆士一世的无限制的搜刮政策,特别是独占制度及日用品采买优先制,严重地影响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因而民愤极大。对内是倒行逆施,对外政策亦乖张失措,大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六)专制制度的危机与革命的成熟
查理一世无限制地推行工商业独占制度。在1629年至1640年间,英国许多消费品的生产及出卖的独占权都被交给一些大商人、大企业公司,国王在授予独占权时,获得了大量金钱。被划人独占的消费品种类极为广泛,其中包括肥皂、盐、铁、煤、砖、玻璃、皮革、淀粉、火药、麻布、染料、钮扣、酒、啤酒、油脂、针和别针等差不多所有的日常用品。一部分资产阶级感到生意前途暗淡,而不得不携带资本移往国外,主要是荷兰。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及农民迁往美洲。留在国内的广大居民都感到生活的道路被堵死了,为了自己的前途,只有与专制政府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4个回答  2009-06-20
(1)社会经济变化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兴起和发展:从制呢业扩展到采煤、炼铁、造船
资本主义农业出现:圈地运动使农民贫困化,成为雇佣工人,也导致资本主义农牧场的出现和发展。
海外贸易开拓: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都铎王朝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掠夺。
资本原始积累加束:海外贸易与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2)阶级关系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实力大增
新贵族出现:经营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利益
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旧贵族势力被削弱,农民被转化为雇佣劳动者
(3)政治矛盾(直接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矛盾尖锐。表现为议会斗争,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议会中结成反对派,拒绝国王征收新税,矛盾尖锐
斯图亚特王朝厉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清教徒反映资产阶级追求积累资本的生活理想。迫害清教徒造成了社会政治的紧张局面。
(4)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