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意思是: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1、这句话出自《孝经》,原文是: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12)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2、译文是: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

3、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扩展资料:

原文的注释:

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

2、曾子侍:曾子,名参,字子舆。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邢《疏》中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

3、子: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

4、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

5、顺:顺从,使天下人心顺服。

6、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协调、融洽;睦,相亲。

7、上下:指各种人之间。古代为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

8、汝:你。此处指曾参。

9、避席:离席而立。曾参本侍坐于侧,因孔子问话,曾参为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因而起身离开坐席,站立回答。

10、不敏:敏,聪明、睿达、有智慧。不敏,为曾参自谦之词,犹言愚钝、鲁钝。

11、何足以知之:足,够得上、配得上。此处为曾参自谦之词。邢《疏》言:“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义?’”

12、夫:发语词。

13、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郑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邢《疏》云:“《正义》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于孝。殷仲文曰: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

14、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

15、复坐:复,重新。因曾参回答问话后仍然站立着,故让其重新坐下。

16、身体发肤: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上的毛发。肤,皮肤。

17、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

18、立身行道:立,树立、成就。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

19、终:最后,老年时,或言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

20、大雅:下引诗句《诗经·大雅·文王》。《文王》为大雅中的一首诗歌。

21、无念尔祖:无,发声词,无义。念,想念。尔祖,你的先祖。

22、聿修厥德:聿,语助词。厥,代词,其,指文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1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0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0-19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谚语,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
人的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伤害甚至毁坏,这就是尽孝的开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这是我们身上的器官,最小的器官,发是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是由父母所生。来自于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财产,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所以真有孝心的人,他一定是自爱、自重的,这是孝道的第一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原文

孝经节选
仲尼闲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影响
汉族人的信仰原本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于儒家千年影响,直到明代无论男女都是长发束起。正常人只有在结婚的时候,夫妻才各剪一撮头发,结在一起,称之为“结发夫妻”。不正常的人分两类,第一类是坏了事的人,受一种“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走在大街上,人们远远看到之后疏远这类人,以示惩戒。第二类是和尚尼姑,需要持有朝廷的执照——度牒,才能削发为僧削发为尼,然后去深山老林的古寺中修行。吸取小说中经常出现,犯了事的人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以躲避追捕。

名人事迹
“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有“孝圣”之称的王祥。王祥出生于三国末期的山东琅琊,但不久之后生母便去世了。后来父亲续娶了一位夫人,成了王祥的继母,她就是朱氏。继母毕竟不是生母,没有生育之恩,所以这位继母对王祥,其实并不好。王祥性格温顺,聪明,喜爱读书。“卧冰求鲤”的故事,讲述的是王祥继母朱氏,有一次生病了,突然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冰冻,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砸冰捕鱼(一说卧在冰上),忽然冰块融化,跳出两条鲤鱼,王祥拿着鲤鱼回去孝敬母亲。
第4个回答  2014-11-16
这是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德句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