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

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今中外的事例,古代的要四五个,近代的两三个即可
其实就是要两部分内容
①古今中外因虚心求教而成功的案例
②古今中外因不请教他人一意孤行而失败的案例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正是这样才有开元盛。

2、曹操听取许攸之计

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

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

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

扩展资料: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

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三个人做事,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纪律、制度。如果没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将不太会成功,或三个人、团体必然出现矛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6
这个项橐打小就十分聪明,乡里之间无人不知,不但如此,随着人口的流动声名远播,终有一日孔子也听说了这个神童,一直就想见见,可是孔子在鲁国国都,项橐在齐国的南部,二人相距实在很远,一直无缘相见。
孔子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迫离开鲁国,浪迹天涯,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这一日潜过齐国边境,孔子终于松了口气,于是想去看看海,子路便赶着马车陪孔子前往。
在途中碰到几个小孩在路中间堆了一堆土,子路很生气,心想这谁家的小孩这么调皮,把路都给堵了,于是呵斥几个小孩,让他们让路。几个小孩根本不理,继续玩耍。子路一看就火了,就想动手,孔子一看赶紧叫住子路,心说你要是把小孩打了,传出去我的学生只会欺凌弱小,与我的面子上须过不去,于是孔子去问小孩,说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让路啊。
这时候项橐出场了,就是这群小孩中的一个。
项橐对孔子说,我们筑的是座城,只听说车马绕城,没听说城让车马的。孔子听后是哭笑不得,见小孩可爱就让了小孩,绕土堆而过。
孔子见路边有一农夫,便上前询问以示自己的仁德,可是问的问题很古怪,孔子问农夫一天挥多少下锄头。我现在还疑惑不解,圣人孔子怎么会问出这么个愚蠢的问题来,看来人说孔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有道理的。农夫只知道种地,谁还数着挥多少下锄头啊,顿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孔子见问不出什么,也就兴致索然,带子路离去。
等师徒二人看完了海回来,又路过这里,子路趁歇息的时候去问那个农夫,刚才我老师问你什么了。农夫回答说,他问我一天挥多少下锄头;子路也问,农夫就说你的马一天踏多少次题我就挥多少次锄头。子路听后很以为然,认为农夫很机智,回去就跟孔子说。
孔子纳闷啊,刚才他没说啊,就下车问农夫,农夫也不隐瞒,告诉孔子是他儿子说的。孔子顿时想起那个齐国神童来,当天便在当地住了下来,要找项橐说话。
孔子开始还不太相信一个七龄小童能有多大能耐,便心存轻视,可一上场就让项橐的几个问题给灭火了,几个问题一个也答不出来,项橐就嘲笑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当时孔子恨不得地上有个缝好钻进去。要搁旁人这下可就真栽了,孔子还真拉的下脸,给项橐一鞠躬,口中称后生可畏,说是要拜项橐当老师。别说项橐没这个想法,即使有,他爸也不能让他这样干,旁边的农夫赶紧上来阻拦,连声向孔子陪不是。可是子路在旁边都看在眼里,心里对项橐也不很满意,孔子毕竟还是有学问,看出子路的面色不豫,马上出言教导子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是乎孔子既在弟子面前保存了面子,又留下了谦虚不耻下问的美名。
第2个回答  2022-10-17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第3个回答  2014-07-14
最有名的就是孔子了追问

具体事例,亲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06
曹操在官渡之战听从了许攸的建议进攻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而袁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听从许攸回防乌巢的建议,被曹操打败。元气大伤。
马谡不听从王平之言,硬是在山上扎营,失了街亭。 曹操听从了董昭的话带着汉献帝去了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舆论的主导权。 暂时只想到怎么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