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板的详细资料

越详细越好!!!
答得好还有追加悬赏分!!!!!

  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数来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书是一个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场小段以外,主要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除竹板外还有扬琴伴奏。

  “快板”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早年叫做“数来宝”。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为祖师爷。云游客《江湖丛谈》说: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朱洪武?据他们所谈,朱洪武系元朝文宗时人,生于安徽省濠州钟离县。父名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乱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自幼异于常人,都说这个婴孩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定然出色……朱洪武名叫朱元璋,字国瑞,到了他会说话的时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他王干娘度日,及其长大,送往皇觉寺出家,长老给他起名元龙和尚。长老待之甚厚,庙中僧人待之甚薄,长老圆寂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庙,他王干妈将他送到马家庄给马员外放牛。放牛之处为乱石山,但他时运乖舛,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马员外得知后将朱元璋驱逐。王干妈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户讨要。因他命大,呼谁为爷谁就病,呼谁为妈谁亦生病,后钟离县人民皆不准他在门前呼爷唤妈。朱洪武在放牛之处自己悲伤,十几岁人命苦运蹇,至谁家讨要谁家之人染病。不准在门前喊叫,如何乞讨?他忽见地上有牛骨两块,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户讨要。于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门行乞。钟离县人民皆恐其呼叫爷妈,每闻门前有牛骨声至,都将剩的食物拿至门前,送给朱洪武。直传到今日穷家门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唤妈,即其遗俗也。

  社会人士管那牛骨叫牛骨头,穷家门的人管那牛骨头称为“太平鼓”。上有小铜铃十三个,亦为朱洪武所留。相传有一个铜铃能吃一省,有铃十三个能吃十三省也。

  “数来宝”艺人的这类说法多有推今及古的色彩,只可聊备一说。“数来宝”见诸文字记载相当晚。《北平指南》说:“数来宝”,昔日名曰“善人知”,衣裳整破均有,供奉朱洪武,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收养门徒,按户索说讨钱。近来天桥等处很多,有依此为艺,设场演述者。 “数来宝”已经由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变为“撂地”卖艺。佚名《都门竹枝词》说:近日人情总好奇,新闻诌出解人颐。一群人聚如蜂拥,围着狂呼一气儿。

  “数来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卖艺,三是舞台演出。一些快板艺人兼通相声,曲艺术语叫做“一人吃两门”,高凤山、王凤山、张志宽、王学义都是如此。

  旧时北京天桥有“数来宝”场子,但不固定。皆因“数来宝”挣钱不多,出语粗俗,不大容易招来观众,场主不愿租给“数来宝”艺人。他们见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说,久而久之,也占一席之地。天桥“数来宝”艺人中较出名的有小海和曹麻子。云游客《江湖丛谈》载云:“小海是久占天桥,至远到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赶个庙会,从不出北平的。曹麻子是专走外穴,北平要不挣钱,就往各村镇去赶集场、庙会。天桥虽然还有些个说数来宝的,但是艺术不强,比不上小海、曹麻子,亦没有人注意。
  快板,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全国各地。表演者通常自击竹板或节子,按较快的节奏念诵唱词,基本用七字句,押韵,或间以说白。有单口、对口、群口快板之分。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快板群、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伴以锣鼓等打击乐的,叫做“锣鼓快板”。快板从整体上说都具有形式灵活,。能叙事、说理、抒情的特点。

  “数来宝”又叫“顺口溜”,起初流传在农村,后来流入城市。“数来宝”是过去沿街乞讨的人为了要到钱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只是一个人演唱,后来搬上舞台,两个人表演。“数来宝”一般具有随机应变、现编现唱和“快”的特点,在语言形式上一般不一韵到底,而是以两句一换的“花辙”为主。

  小快板有少到几句的,也有多到几十句的,除了舞台演出作返场的小段外,一般作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具有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随时可演的特点。

  快板书篇幅较长, 由一个人表演。一般有曲折连贯的故事情节,善于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语言形式上,一般是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句子长短也有较多变化,有时还有大段插白。

  快板一般采用“包袱”、夸张、铺陈等艺术手段。“包袱”就是制造悬念,到一定的时候再解开这个谜。快板里的夸张既用来组织“包袱”,又用来描写、增添色彩。用铺陈手段进行渲染,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21
快板"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早年叫做"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为祖师爷
过去艺人们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擅长随编随唱,宣传自己的见解,抒发感情。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例如清末数来宝艺人曹德奎编的一段唱词(当时用牛骨击打节拍): 骨头一打响连声, 不表别的表前清。 专制时代人民苦, 人都饿成骷髅骨。 自从光绪庚子年, 北京闹了义和团。 四外刀兵人慌乱, 城里处处冒黑烟。 眼瞧大清被推倒, 老百姓个小都说好。它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中进一步发挥了数来宝的战斗作用。战土们编演大量快板作品,鼓舞士气。人称"快板大王"的毕革飞同志赞誉快板说: 歌唱英雄唱胜利, 批评具体又实际。 拿它娱乐都欢喜, 指导工作有意义。 快板的演出形式主要有一个人演唱和两个人对口演唱两种。对口还保留了"数来宝"的原名,也有称"对口快板"的。在工厂、部队里也曾出现过三、四个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几个人表演的"快板群"。有些地区还发展成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快板,如天津快板、陕西快板等,都很好地发挥了教育,娱乐作用。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数来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书是一个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场小段以外,主要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
快板的艺术手段

"包袱"、"夸张"、"铺陈"是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但也并非是快板所"独有"而在其他艺术形式里"绝无"的,这些艺术手段,对快板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1)包袱。快板,特别是"数来宝",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跟相声艺术一样,"包袱"是结构情节、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包袱"是相声艺术的生命线,无"包袱"即不成其为相声。快板里虽也经常使用"包袱",但有时却以情节,人物见长,"包袱"居于次要地位。

(2)夸张。快板里夸张不仅用来组织"包袱",而且用来为描写增添色彩,使之鲜明生动,有时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诗里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事实上,决不会有三千丈的白发。但人们在生活里承认它不会有,而在艺术欣赏中却理解它的存在,夸张之妙就在这里。如前所述,作为语言艺术的夸张,既不能信口开河,又不能不扩大,因此,常常是大处合理,小处不能死抠。如杜甫《兵车行》: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如果从语言夸张的角度理解,无疑是满腔悲愤的倾泻,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反之,如果照字面抠,"生男埋没随百草",男的都死光了,那么生女要"嫁比邻",岂能行?说起来像是笑话,其实在曲艺创作和欣赏之中却常常可以碰到。

(3)铺陈。快板书以叙述为主,描写成分很多,常常运用铺陈手法进行渲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第2个回答  2006-07-21
快板书由数来宝演变而成。因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五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而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
李润杰将评书和相声的艺术手法融合到快板书艺术中,丰富了数来宝原有的句式和板式,形成普遍流传的快板书。快板书在七言对偶的基本句式之外,增添了单宁垛、双宁垛、三字头、四字联、五字垛等句式,以及重叠、连叠句的长句式。随着句式的丰富,七块板儿的运用也有了新的演变。例如大小板儿的混合连奏多用于开书板儿和段落之间的过渡,说书中间的击节和烘托则多以节子板儿为主,以大板儿为辅,而大板儿又成为摹拟事物、辅助表演的道具。
快板书的代表曲目有《千锤百炼》、《劫刑车》、《巧劫狱》、《熔炉炼金钢》和《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