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谢谢大家!!
小弟我写不来了
出来靠大家啊!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1)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请选我
谢谢了我还有很多
QQ:61095265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7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第2个回答  2010-07-11
一暴十寒 (孟子)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韦编三绝 (孔子)
释 义: 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 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示 例: 元·耶律楚材《过天德和王辅之》:“~耽羲《易》,萧散风神真隐人。”
典 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第3个回答  2010-07-07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第4个回答  2010-07-08
孔子 学而不厌 苦心孤诣 知过必改 闻过则喜 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