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流行戴佛珠?清朝的“朝珠”内有何乾坤?

如题所述

为何清朝流行戴佛珠?清朝的“朝珠”内有何乾坤?
熟悉清宫剧的朋友都知道,朝中大臣甚至是皇帝,脖子上都会挂着一串长长的珠子,与佛珠有些类似。这个珠子引起了好奇心,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又有什么作用?
其实,清朝大臣们所戴的这串珠子是“佛珠的改良版”,其名为“朝珠”,也是清朝独有的装饰之物。下面给大家介绍这朝珠的作用。
首先,朝珠作为装饰之物,美观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清朝时期,朝珠作为大臣乃至皇帝的装饰物,自然是十分讲究的。材质一般会选用沉香木、雕瓷等,更名贵的还有翠玉猫眼石或者南红玛瑙等玉石,制成珠子的形状,看起来美观。
作为大清的朝臣,自然是要注重仪容仪表的。清朝独有的“朝珠”,在装饰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也是显示朝廷威严所在。
此外,朝珠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便于区分佩戴者的身份等级。既然这朝珠是“威严”的象征,自然就被赋予了等级差别的含义,并不是所有大臣都有资格佩戴朝珠的。
大清的规定是这样的:只有皇帝、后宫妃子、五品以上文官和四品以上武官、京官、皇帝侍卫才有这份殊荣。由此可见,一般人以及普通官员是没有资格佩戴这朝珠的。否则,就有藐视皇家威严的嫌隙,是要遭到重罚的。
朝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官员的品阶来体现出差异的,皇亲国戚所佩戴的朝珠又有所不同。若是深入研究这“朝珠”,只需看一眼便知是什么样品阶的官员所戴。
朝珠成为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皇帝在穿朝服时戴的是一盘“东珠朝珠”,而皇太后换上朝服的话戴的同样是“东珠朝珠”。此外,因身份的特殊,还会在两肩部位分别挂上“红珊瑚朝珠”。
然而,到清朝晚期,两肩挂朝珠的装饰就慢慢取消了。我们可以参照慈禧穿朝服的样子,两肩是没有挂着朝珠的,不过脖子上则带着一串朝珠。
最后一个作用就是表现大清皇室对于上天的信奉。晚清之时佛教盛行,皇室借着上天的威严来治理黎民百姓,所以必须要依靠一个信仰。
朝珠一串共有一百零八颗,这数字也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其寓意的。其中的十二颗代表的是“一年之中有十二个月份”,还有二十四颗象征的是“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另外还剩七十二颗则代表的是“七十二候”。
朝珠上还含有四个“大佛头”,象征的则是“一年有四个季节”。皇帝将这“一百零八颗”珠子戴在身上,表现出的是对上天的“心存敬畏”,也期盼着一年能够国顺民安,风调雨顺,有个丰收之年。
在清朝,皇帝去“祭拜天地日月”时都会特意戴上朝珠。这种活动所佩戴的朝珠与平时的朝珠又有不同,颜色与质地都有差异。
总而言之,皇帝以及大臣们佩戴朝珠,不仅仅是因为美观,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过在清朝灭亡之后,作为清朝独有的装饰之物,也就慢慢的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若是各位有心想要了解清朝文化,那么这“朝珠”也是必须要了解的清朝文化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